陶渊明的桃花源原文 读陶渊明桃花源诗

陶渊明的桃花源原文 读陶渊明桃花源诗(1)

一、简要说明

陶渊明,我国五千年文明史中具有深远影响的大诗人之一,东晋寻阳柴桑(现江西九江)人。这里主要品读一下他的《桃花源诗》。

有的同志问:一般人知道有《桃花源记》,怎么还有《桃花源诗》?回答是肯定的,但需要明确的是,二者是同一篇作品的两个部分。古人作诗,为了方便读者的阅读和便于理觧,往往在正文之前加有小序。《桃花源记》就是陶渊明在《桃花源诗》前面作的小序。只不过小序稍长,内容奇异,影响深远,太过著名,因而人们往往注意了《桃花源记》,却忽略了《桃花源诗》。

陶渊明的桃花源原文 读陶渊明桃花源诗(2)

《桃花源记》的思想意义重大,它表现了一种异常高远的社会理想,可以说,《桃花源记》表现的思想是一种了不起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陶渊明不仅是我国一名古代大诗人,而且还是一名了不起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我们知道,空想社会主义是现代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来源之一,陶渊明的思想要比十九世纪西欧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丶圣西门、傅立叶要早一千多年,确实是难能可贵。

《桃花源诗》和《桃花源记》内容基本一致,但由于作者採取了不同写作手法,使二者相辅相启,珠联璧合,因而使读者读记读诗並无重迭之感。

陶渊明的桃花源原文 读陶渊明桃花源诗(3)

二、原诗抄录

赢氏乱天下,贤者避其逝。

黃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迹侵复湮,来径遂复遂。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无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无行歌,班白欢游诣。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惠?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信息。

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士,焉測尘嚣外。

愿言躡清风,高举寻吾契。

陶渊明的桃花源原文 读陶渊明桃花源诗(4)

三、词语注释

赢: 此指秦始皇。

簧绮:这里是对“商山四皓”的合称。所谓“商山四皓”,是后人对秦始皇时期为躱避暴政而隐居商山的四位人士的合称。

伊人: 伊为语助词,伊人,意为这里的人,即桃花源中人。

逝: 这里意指离去,即逃往山中。

往迹: 人或车马行进中所留下的痕迹。

湮: 埋没,消失。

相命:相互命令,此指互相打招呼。

肆: 致力。

从:相随。

所憩: 休息的处所。

菽: 豆类。

稷: 谷类。

艺: 这里指种植。

靡: 没有。

暖: 遮蔽。

俎豆: 俎和豆是指在祭祀宴飨时盛装食物时的两种器皿。

衣裳: 古汉语中,衣指上衣,裳为下裙。

童孺:指儿童。

班白: 头发花白。班,这里同斑。

节和: 节指时节、时令,和意为和顺。

纪历: 指纪年、纪月丶纪时的历书。

成岁:成为一年。

余乐: 不尽的欢乐。

于何: 为什么?

五百:这里意为五百年。

神界: 神奇的界域。

淳: 意为淳厚,指桃花源中的社会风尚。

薄: 指现实中的人情世态。

契: 这里意指思想一致,有共同话题。

陶渊明的桃花源原文 读陶渊明桃花源诗(5)

四、原诗今译

秦皇暴政乱朝纲,

贤臣避乱走异乡。

商山之中进四皓,

桃花源里一众藏。

车马途程踪迹灭,

进入小路早成荒。

人们相呼事农耕,

日出劳作日落息。

桑竹茂盛长势好,

菽稷耕种依四时。

春蚕随意吐长丝,

秋季丰收无税逼。

途路草长交通断,

鸡鳴犬吠通信息。/

祭奠先祖依古法,

衣裙没有新款式。

儿童纵情高声唱,

老人闲适多欢娱。

春来草长知时节,

秋临木凋寒风起。

虽无年历纪时亊,

一年皆知有四时。

逍遥度日乐不尽,

不必勤劳多用智。

隐匿踪迹五百年,

今怎敞开桃花源!

淳厚薄情不相同,

想要还原难上难。

问声世间平庸者,

可知尘外别有天?

我愿乘风高飞去,

寻找知音去交谈。

陶渊明的桃花源原文 读陶渊明桃花源诗(6)

五、简要觧析

《桃花源诗》以诗的形式,表现了与《桃花源记》同样的主题:诗篇以淡雅简淨的语言,描绘了一片没有世网羁绊,自耕自足,怡然自乐的理想乐土,表现了作者对丑恶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社会的向往。

陶渊明的桃花源原文 读陶渊明桃花源诗(7)

全诗分为三个大段,第一大段六句,交待了时代背景: 秦王暴政,贤臣避乱,因而产生了一个世外桃源。第二段是全诗的中心,十八句,集中描绘了桃花源的美好,包括自给自足的农耕、无压诈无租税的社会形态、人们恰然自乐等等。第三段是作者面对避乱五百年桃花源的感慨,八句,直述了作者的观点:桃花源的美好和现实社会的丑恶已是相互对立,水火不容,想要以桃花源的模式改变现实那是不可能的。作者最后清高自语:和普通人难以沟通交流,只有寻找知音才有共同话题。

《桃花源诗》语言精美,境界新奇,思想高远,不仅在当时难能可贵,而且对后世影响巨大。历代多有大诗人以桃花源亊为题挥笔作诗,唐代王维有《桃源行》,韩愈有《桃源图》,北宋王安石有《桃源行》等等不胜枚举。

陶渊明的桃花源原文 读陶渊明桃花源诗(8)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