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康庄老调全集 文安太保庄老调

保定康庄老调全集 文安太保庄老调(1)

廊坊传媒网讯 5月7日,由文安县戏曲协会组织的、以“梨园绽百花,戏韵唱中华”为主题的戏曲专场演出圆满落幕。据了解,此次活动为期十天,地点位于县森林公园。每天上演一场精彩大戏,吸引了很多戏迷前来观看,极大地活跃了当地的文化娱乐氛围。

作为首场演出的文安太保庄老调梆子剧团,不负众望,一出唱腔独特的《杨金花夺印》迎来开门红,引领此次活动走上了新高度。

据悉,太保庄老调是一种古老、独特、罕见的剧种,在太保庄传唱已有两百余年的历史,如今已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近日,记者来到了文安县新镇镇太保庄村,解开了老调的秘密。

历史深远 老调几经沉浮

太保庄村座落在大清河畔千里堤上,它历史悠久、经济繁荣,不仅有令人津津乐道的淀神庙,还有传唱百年的老调。

在太保庄老调梆子剧团团长车全利的介绍下,记者浏览着一张张演出剧照,老调百年历史的缩影不断浮现在眼前。

老调是流传于河北中、北部的一个重要剧种,俗称老梆子,以唱腔为音乐主体,是表达人物思想和塑造人物的重要艺术手段,也是区别于其它剧种的主要因素和艺术标志。它分东路与西路两大流派,太保庄老调属于东路流派,演出的剧目以老生行和净行为主。生行和净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虽然分行但不分腔,同唱老生调,当时就把这种老生调叫老调。且生行和净行这两个行当的角色也全由老生行的演员来扮演,老调这一剧种也由此而得名。该唱腔悠扬委婉、韵味醇厚、叙述性较强,并具有忠肝义胆,慷慨悲歌的民族特征。

太保庄老调历史可追溯到清朝道光年间,因何传入,何人传入已不得而知。但有相关历史资料证实,太保庄老调戏班成立于1881年左右。相传,是任丘县一位姓刘的财主,在当时颇有戏曲底蕴的太保庄村,联合了一些戏迷创办了“同乐会”,也就是太保庄老调戏班的前身。戏迷们在此学习老梆子、丝弦剧种。“同乐会”始建时,为子弟班,以后演绎为子弟会,解放后改称为业余剧团。

1923年,著名西河大鼓艺人朱大官结合了西河大鼓的流水板、叙述性强的垛子句以及节奏紧的演唱技巧,融入到了太保庄老调中,使老调在表演技巧与艺术欣赏方面有了很大改善,进一步提高了该戏曲的演艺水平。当时,戏班经常到城镇及农村演出,靠卖票收入维持生活。有固定的班底,再通过不断地演出,戏班的表演有了相当的水准。1929年和1931年,太保庄老调戏班两次进北平演出,成为进入大城市最早的老调戏班。

说着,车全利为记者展示了一张老照片,这是1955年的演出剧照,也是留存最久的一张照片。相片是黑白色的,有3位青年演员穿着戏服正在表演。“如今,这3位老师都有已经离世了。”车全利感慨地说。

随着时局动荡,戏班几经沉浮。1970年以后,剧团恢复活动,排演了《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滨》等现代戏。直至1978年,才又恢复古装戏。也是在这时,车全利开始正式学习老调。

“人民公社时期,我们属于生产队里的林业队(老调剧团),队里有七八十位演员,大家早晨练功,上午干活,下午还要练功。老演员们经常聚在一起,就想着恢复老戏曲。”说着,车全利拿出了二三十本剧本。仔细翻看这些已经泛黄的剧本,有《大保国》《二进宫》《八马岭》等,里面文字都为手写,还很多繁体字。

“1978年开始,时任剧团团长的高树宽组织了赵炳川、赵炳礼、梁学文、车文华、梁富茂、王汉章、梁学义等老演员们,每天都要腾出时间坐在一起,回忆老戏,并将确定下来的戏词记录下来。除了剧本,他们还亲手绣了服装、亲手制作了道具。”

在车全利的介绍下,记者仿佛看到一幅美好的画面:或在田野间、或在煤油灯下,老演员们聚在一起研究剧本,边写边商量,边唱边比划,人们笑着、闹着,一部部带有历史厚重感的剧本就这样诞生了。

始终坚守 老调迎来新契机

改革开放后,剧团的演员们为生活打拼,各自忙碌起来。戏团不再成规模,也不再有组织者,只有在每年春节期间,才会临时排练,唱上几场戏。但随着演员们年纪越来越大,能登台演出的人越来越少。

2013年,太保庄老调迎来了新契机。这年3月份的一天,为保护文化遗址,村里将淀神庙遗址进行了修复,为表示庆贺,村里请来了保定老调剧团,唱了5天的大戏。

保定老调属于西路唱腔,当时已经是国家级非遗。在观看中,老演员们既感叹保定老调的魅力,又惋惜本村老调的失传。

保定老调剧团走了以后,老剧团演员赵炳川颇有感慨。他开始问小辈们,有没有人想学唱戏,他想在有生之年,再为本村老调做些贡献。这时,已经是一家小型企业老板的车全利很是支持,其他三个有戏曲底子的村民也表示想学。于是,四个中年人重新跟着赵炳川学艺。老琴师赵炳珍还提供了学习场地,甭管学习多晚,老人都不嫌麻烦。

随着锣鼓声敲响,悠扬的唱腔传遍了太保庄村,还能登台的老演员们受到了感召,渐渐回归,很多新鲜力量也注入进来。随即,在村“两委”的支持下,车全利任团长,太保庄老调梆子剧团诞生了。

为提高演出水准,村“两委”还特地将戏曲名家杨乃华请回村里,教授戏曲。“杨乃华的婆家是我们村的,后来因工作,她在外地定居了,她退休后,我们就把她请回来了。” 村党支部副书记、支部委员、剧团的带头人孙红礼表示。目前,剧团成员已发展至50余人。

村“两委”支持 盖起活动中心

2016年,在村“两委”的规划打造下,一座气派的村民文化活动中心竣工了。据了解,活动中心西面是村委会办公区域,东面部分则建成了一个宽敞、豁亮的礼堂。大礼堂的作用比较灵活,可作为各种活动的场所,如办红白事等。从另一个角度看,它还是一个正规的剧场,不仅有精致宽敞的舞台,调音室、服装道具室、化妆室、卫生间等也一应俱全,参观下来,令人目不暇接。村“两委”还特意按上了空调和电扇。台下座位是可以活动的,可容纳近千位观众。

在服装道具室,孙红礼向记者展示了压箱底的宝贝。这是近30套老戏服,其中七八套已有上百年的历史。“这就是在生产队时,老演员们一针一线缝出来的戏服。”孙红礼从柜子里捧出一套戏服说。仔细看这件戏服,虽然针脚有些粗糙,但上面的刺绣格外细致,图案很丰富,最令记者意外的是,经历了岁月的洗礼,这些戏服仍保存得十分完好。

“我们村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六,村干部要带着演员们晒戏服。”孙红礼解释,这件事非常有仪式感,虽然老调几经沉浮,但上百年来,这个传统没有丢过。这天早上,文武场师傅开始伴奏,我们把这些戏服请出来晾晒,两三个小时后,再响起伴奏,我们再把这些戏服收好,放回原处……

活动中心建成后,新剧团正式进行演出,首场演出就是《杨金花夺印》。当时台下坐满了人,一些高龄老人让孩子用三轮车推着自己来看,当锣鼓声响起,大家都特别激动。

提起这件事,车全利还是很兴奋。“有一位老剧团的演员叫梁继斌,快80岁了,他一直在台下看,等我们散场后,他握着我的手直称赞,‘真没想到,你们还能排出这出戏,我很激动,我这个岁数都想上台跟你们一起唱!’”

新剧团平时搞活动没有专项资金,演出也都是义务的。演员们没有报酬,活动的开支也都由村里的爱心企业资助。看着演员们不容易,很多老人们都会象征性地捐钱,或者送水果慰问。在这样的情况下,集合演员排练是最困难的。“并不是大家不愿意来,只是都有各自的工作。比如,我们有位演员是装卸工,有时候我们排练找他,他正卸着货呢,那他肯定来不了。”孙红礼表示。

那怎么办呢?面对记者的提问,孙红礼哈哈一笑,说:“我和车团长只好赶过去帮助那位演员卸货,早点卸完了,他就可以排练了。”

每天傍晚,剧团的成员都会在活动中心进行排练,几位高龄票友还时常陪在场下。老演员赵炳坤,艺名九岁红、活方腊,曾是当红演员。如今老人虽然80多岁了,但团里排戏时,只要遇到不懂的地方,他不管天气如何都会到达活动中心给与指导。

在一件件小事中,记者感受到太保庄人为了老调的传承一直在努力。

三代同台 对传承充满信心

谈及老调的传承问题,车全利笑着说:“这个我们不发愁!原先,有句俗语说,‘太堡庄的小孩儿一嚎就是老调味。’可见,老调早就是我们村的代名词了。”

车全利介绍,目前,新剧团里的演员包括各个年龄段。有耄耋之年的老年演员、风华正茂的青年演员、意义风发的中年演员,也不乏豆蔻之龄的少儿演员。“去年发展了5个会武术的孩子,都在13岁左右,他们很愿意学,家长也很支持。剧团的队员们都有传承意识,在彩排的时候会带着小孩来看。唱大戏的时候,舞台上也可能出现两代、三代同台的情况。再加上历届的村‘两委’都特别重视,村里的文化底蕴也比较深厚,我们每天都采排,逢年过节都唱大戏。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还担心会后继无人吗?”

“历届村‘两委’都比较重视村街历史文化的保留和发展,这是我们的责任,我们不能让祖先留下的这笔财产在我们这一届班子手上丢了,我们必须将它发展起来,传承下去。”孙红礼感慨地说。

“很多高龄老人还在坚守,如70多岁的李文英老师,每天坚持背词,只要有演出需要,她就会参加。每逢剧团有演出,我的老师们都会赶过来观看,我从老师手上接过传承棒,我就有这个使命,必须传下去。”今年56岁的车全利说着,眼神飘向窗外。他的思绪仿佛回到了年少时,在一片金黄色的麦田里,他和师傅手上干着农活,嘴边哼着老调……

(记者 赵雪 通讯员 冯秉顼 杨义安编辑王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