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的真实下落之谜(建文帝下落之谜)

文/煮酒君1394年,燕王朱棣发动了历史上有名的“靖难之役”1402年,燕兵攻陷了京师,燕王即位,是为成祖就在朱棣攻入南京时,皇宫已是一片大火,建文帝下落不明此后,有关惠帝已经出逃的传闻颇多,明清史专家孟森《建文逊国考》说:“果如横云所言,成祖命中使(宦官)出其尸于火,验明的系建文,始以礼葬,则何必疑于人言,分遣胡濙、郑和辈海内海外,遍行大索二十余年之久?,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建文帝的真实下落之谜?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建文帝的真实下落之谜(建文帝下落之谜)

建文帝的真实下落之谜

文/煮酒君

1394年,燕王朱棣发动了历史上有名的“靖难之役”。1402年,燕兵攻陷了京师,燕王即位,是为成祖。就在朱棣攻入南京时,皇宫已是一片大火,建文帝下落不明。此后,有关惠帝已经出逃的传闻颇多,明清史专家孟森《建文逊国考》说:“果如横云所言,成祖命中使(宦官)出其尸于火,验明的系建文,始以礼葬,则何必疑于人言,分遣胡濙、郑和辈海内海外,遍行大索二十余年之久?

民间野史有《致身录》与《从亡随笔》相传是建文帝流亡路上写的。倘若能够证实建文帝确实在建文四年自焚而死,那么《致身录》与《从亡随笔》毫无疑问是伪书。但是,迄今为止难以证实这一点,就连钱谦益自己写的《建文年谱序》,也不认为建文帝自焚而死。

《明史》对于此说法模糊: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或从鬼门逃出。

而朱棣的《明太宗实录》中说:遂阖宫自已焚燃。上望见宫中烟起,急遣中使往救,至已不及,中使出其尸于火中,还白上,上哭曰,果然,若是痴呆耶!——《明太宗实录》

虽然朱棣宣称在宫中找到明惠帝的尸体,并为他举行葬礼,但朱棣对建文未死的传言不敢掉以轻心。《明史·姚广孝传》说:“初,帝入南京,有言建文帝为僧遁去,溥洽知状,或言匿溥洽所。帝乃以他事禁溥洽。而命给事中胡濴等遍物色建文帝,久之不可得。溥洽坐系十馀年。”。

此后有野史记载,建文帝离宫后出家为僧,云游四方。对此谜团很多。

福建说:

(福建说的建文皇帝墓)

这个说法近几年甚嚣尘上,甚至有人专门组织了考察队考察,福建说认为建文帝跑到了福建,在这里甚至有流亡政府,当地李氏一族有一份《李氏族谱·闻举公序传》记载 :“我伯祖闻举公……生于元明改革之际,长于洪武定鼎之日,处兵戈离乱之世,而抱亨屯出险之才,盖一时之伟人……上见我祖锦绣中藏英华,外著如光风霁月,特赐乡举仕进。建文四年,职兼膳夫之任,垂绅搢笏,立朝数年……适因重修谱牒,爰照旧记,述其颠末……

《致身录》载,金川门之变后,建文帝为神乐观六品提点,即被前皇上赐名王升的人所救走,并“享道士夜餐”。《明史纪事本未》也记录了神乐观道士把建文帝救走一事。

地方学者因此从碑刻及文献等方面考证了建文帝于1404年在龙池寺逊国为僧,后在梅木塘村大观堡建立慈善机构,1465年左右去世。传闻在福建宁德,建文帝的墓地尚且存在。

此说也有漏洞,当地学者拿到的族谱是手抄本,原谱主人早年去世,原谱已经无迹可寻,其手抄本错别字较多,如把“惠帝”写成“废帝”,把“朱允炆”写成“朱允汶”,《李氏族谱》中有篇撰于1460年的《龙回寺序碑文》,其中载录了一位叫广文的和尚修建了龙回寺,有人将其与建文皇帝对应,有些牵强。

贵州说:

(红崖天书)

这一说法认为建文帝逃到了贵州安顺,并且留下了著名的“红崖天书”,贵州安顺平坝县境内的高峰寺。据《平坝县志》记载:高峰山寺内斋堂地下有一个藏身洞,洞底有一块石碑上刻有“秀峰肇建文迹尘知空般若门。”的铭文,此外,寺中的另一块石碑上刻有开山祖师秀峰收留建文帝的经过。以此,后人推测此处就是建文帝出家之后的归宿之地。而红崖天书文字至今无从解读,对此说法很多,学者林国恩经过九年考证,认为红崖天书是建文帝的“讨燕檄诏”。

林国恩称自己与同济大学地质学教授景学立一起为了确认摹本采用了地质分析的方法,根据岩层下面的痕迹与二十多种摹本相比较。认为天书中的年号‘丙戌’,即建文四年,正是燕王叛乱的后一年。建文出逃时,有众多亲信随行,但在流亡的过程中分散。安顺处于交通枢纽,是进出云贵必经之路。在此留下天书,其目的在于告知众人自己的行踪。

建文帝在皇叔朱棣篡位之后,便在亲信随从的保护下,隐匿到了贵州的山谷之间。在躲避了数月后,建文帝很想号召臣民支持他东山再起,推翻朱棣,但苦于自己的身单力孤,加上朱棣的爪牙众多,难于应付,便想出了这么一个讨伐朱棣的檄文,让随从以金文的变体加上篆体、隶书、象形文字、草书以及图画的形义综合成一种“杂体”,然后用皇帝诏书的形式写于红崖之上。

林国恩把“天书”直译为:燕反之心,迫朕(皇龙)逊国。叛逆残忍,金川门破。残酷杀害(段、殴、牢、杀子民),致尸横、死亡、白骨累累,罄竹难书。使大明日月无光,变成囚杀地狱。须降伏燕魔做阶下囚。丙戌(年)甲天下之凤皇——允(火 文)(御制)。

清光绪二十七年,永宁州团首罗光堂为了晋级想要拓印一大批红崖天书,好送给顶头上司,便命令工匠用桐油拌石灰涂凸字面,使字变成阳文进行拓印,之后又命令工匠用锤钻将桐油石灰铲平,让人参照还残留的某些笔划,随意乱刻上一些似文似图的字。红崖天书的本来面目给彻底破坏了。此后,许许多多的官员和文人便依照着自己的想法和猜测,模拟出了各种各样的红崖天书。仅仅依靠“红崖天书”即证明为建文帝的遗迹也是牵强的。

湖南说:

(龙池寺《缘化袈裟记》局部)

湖南永州新田县有古城堡工程大观堡,堡垒规模宏大,石头垒成的堡垒周长346米,城墙残高4米左右,疑为建文帝避难行宫。后经部分文物和史学专家多方求证,认为建文帝极有可能避难新田。

中国明史学会会长商传认为“建文帝踪迹永州说出来最晚,但材料最硬”。

万历《钱塘县志·纪制》记载:“东明寺在安溪大遮山前,建文君为僧至此,有遗像“。(《杭县志稿》卷八)“相传朱允炆遁迹至此,时旭日始旦,题曰东明。自归国后,方知为帝。今范其遗像。有手植牡丹,色白如银“。

明代嘉靖年间《留青日札摘抄》、清代康熙年间《湖堧杂记》记载:龙池寺遗址碑刻记载“夫山曰安昙寺曰龙池”、“自大明皇朝先师铁峯悟真流亡”、“剃本靖为僧‘燕师’”等;

梅木塘碑刻记载“圣帝之寿诞,为同人之嘉节,首士齐集虔诚致祭……誓词惟皇上御极之年岁次月日等谨以……二帝神位前曰,惟二帝职司阴鉴”等。

据记载东明寺大雄宝殿内右侧有朱允炆塑像,殿柱上刻有如下对联:僧为帝,帝亦为僧,一再传,衣钵相授,留偈而化;叔负侄,侄不负叔,三百载,江山依旧,到老皆空。

江西说:

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朱允炆晚年化名詹碧云,隐踪在江西上饶玉山三清山任三清宫住持道士,在三清福地借修建道教宫观为掩护,巧妙修筑了“明治山詹碧云藏竹之所“的陵墓和其他相关石雕、楹联、三清山石刻260余处,留下了“风流建水翁承赞,樽酒论文千载同”的诗句,理由是:在三元风水里,巽卦是文昌位,卦数为4,又称四文曲星,有象征尚文的皇帝朱允炆的“建文”称号。在伏羲先天八卦里,巽卦卦数为5,故隐含有“九五”尊数。巽卦在易经64卦中排序第57卦,属中上卦,象曰:“一叶孤舟落沙滩,有篙无水进退难,时逢大雨江湖溢,不用费力任往返”。这个卦是同卦相叠,巽为风,两风相重,长风不绝,无孔不入,巽义为顺,谦逊的态度和行为可无往不利。建文帝属肖为蛇。蛇居巽位,适得其所。巽卦五色:青色、绿色、蓝色、碧色、洁白,暗应碧云假托之名。

江苏说:

胡濙永乐五年起连续14年受朱棣之命在外暗访建文帝踪迹。他所到之处,也间或向朱棣报告民间隐情。母亲去世时,他请求回去守丧,朱棣不许,升他为礼部左侍郎。永乐十七年,他又出巡江、浙、湖、湘各省府州,再次出访。永乐二十一年,他回到朝廷,马上赶到宣府去拜见朱棣。当时朱棣已就寝,听说胡濙到来,立即起来召见他。胡濙把自己所了解到的情况全部告诉了朱棣,到漏下四鼓才出来。

胡濙访得朱允炆离开紫禁宫后,削发为僧,既没有去神乐观,也没有去西南、东南周游避难,而是被僧司溥洽所救,一直藏在江苏吴县普洛寺内,此后一心为僧,无复国之意。虽然没有史料证明,有人认为胡濙确实找到了建文帝。

近年徐作生也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和实地考察后,指出:永乐二十一年,朱允炆死于江苏吴县穹窿山,终年46岁,葬于皇驾庵后的小山坡上。

回宫说:

《明神宗实录》记载:张居正有一次和万历谈及此事,他说:“国史不载此事,但故老相传,言建文当靖难师入城,即削发披缁从间道走出,人无知道。至正统间,忽于云南邮壁题诗一首,有‘沦落江湖数十秋’之句。有一御史觉其有异,召而问之。老僧坐地不跪,曰:‘吾欲归骨故园。’乃验知为建文也。御史以闻,遂驿召来京,入宫验之,良是。是年已七八十矣。莫知其所终。

明代王鏊所著的私家论史笔记《震泽纪闻》及其他几部明代野史中,却记述了一段令人震惊的神秘故事:大明正统年间,一位御史因公外出,左右随从鸣锣开道,呵斥街上闲人回避让行。一位气宇轩昂、须眉皆白的老僧当道而立,巍然不动。御史见状,亲自出轿询问,那苍髯老僧不慌不忙的答道:“我就是建文帝朱允炆”!

此事非同小可,御史怎敢怠慢,又不敢擅自定夺,忙禀报朝廷,之后奉命将老和尚送往京城。此后《明史》这样说:这老僧“诡称建文帝”明英宗并未深究此事,也没难为老僧,而是将老僧好好的奉养在宫中,颐养天年。老和尚死后被安葬在西山,薨后虽未加封谥号,但碑上赫然刻有“天下大师”四个望之触目惊心的大字。一个老和尚被称为“天下大师”前明“天下大师”之墓与碑刻晚至民国初年依旧存在,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曾在颐和园后山上亲眼见到过“故明天下大师之墓”,并在其著述中提及。

兰溪说:

建文帝归隐贵州高峰寺为一种说法,还有人认为,建文帝出逃之后没有去贵州,而是就近在在兰溪市东山上的一座古寺归隐,东山又名皇回山,是金华山脉的一支,寺院中还保留有建文帝的隐居之处和古碑遗迹。在寺院的大殿内,塑的是身穿袈裟的建文帝像,左右两旁分别为伴帝出家的杨应能、叶希贤两人,殿内的后壁绘有建文帝逊国出逃的路线。此外寺院内还保留有建文帝出家后所作的几首诗:“百官不知何处去,惟有群鸟早晚朝”;“尘心消尽无孝子,不受人间物色侵”。

无论建文帝身在何方,灾乱之中,他苟活已经是很苦难的事情了,也许明成祖朱棣晚年真的释怀了,他和胡濙的对话没有流传,也许真的说了建文的下落:到此为止吧,我只想活着,而你替我做个好皇帝就好。从此朱棣真的坦然了,一年后,朱棣在榆木川病逝,此后是大明数百年的繁华盛世。(文/煮酒君)

2016.02

(版权@煮酒君谈史 所有,首发今日头条,如需转载到其它网站请联系本人。工作联系、约稿:leehangsung@163.com)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