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动物猪獾(野生动物之蜜獾)

蜜獾(读音:mì huān;学名:Mellivora capensis; )是鼬科蜜獾属下唯一一种动物,雄性平均体长98厘米,雌性平均体长91厘米,雄性肩高39厘米,雌性肩高35厘米,雄性体重9-14千克,雌性体重5-10千克。背部为灰色。它的皮毛松弛而且非常粗糙,体型和獾的体型相当,其寿命可达24岁。

栖息于非洲热带雨林和开阔草原地区,独居或成对生活,多在黄昏和夜间活动,白天在地洞中休息。杂食性,以小型哺乳动物、鸟、爬虫、蚂蚁、腐肉、野果、浆果、坚果等为食,可捕食剧毒蛇,尤喜食蜂蜜。与响蜜鴷具有典型互惠行为,常跟随善于发现蜂巢但不能捣毁蜂巢的响蜜鴷,用利爪捣毁蜂巢,分享蜂蜜,而其厚密粗糙的皮毛可以抵御蜂群的攻击。性凶猛,生存力强;具同类相残现象,幼崽存活率仅50%。

蜜獾以"世界上最无所畏惧的动物"被收录在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中数年之久。分布于非洲、西亚及南亚。

野生动物猪獾(野生动物之蜜獾)(1)

蜜獾

一、形态特征

蜜獾雄性平均体长98厘米,雌性平均体长91厘米,雄性肩高39厘米,雌性肩高35厘米,雄性体重9~14千克,雌性体重5~10千克。背部为灰色。它的皮毛松弛而且非常粗糙,体型和獾的体型相当,蜜獾身体厚实,头部宽阔,眼睛小,外观看不出耳朵,有个外观平钝的鼻子。雄雌间的体型差异甚大,雄性的体重有时是雌性的二倍。蜜獾身体粗壮似獾,爪子强壮,可以捣毁蜂巢,坚厚的皮肤和粗糙的毛可以抵御蜂群的攻击,因喜食蜜蜂幼虫和蛹而得名。

二、栖息环境

栖息和浅居在各种类型地带——雨林、开阔的草原。南部非洲博茨瓦纳境内的卡拉哈里大沙漠,半沙漠化的荒原,稀疏植被,骆驼刺、红柳、胡杨生长的环境。

三、生活习性
  • 1、活动

蜜獾通常在非洲和亚洲的南部和西部出现。吉尼斯世界纪录把它命名为"最大胆的动物"。这种动物表面看起来很可爱,实际上几乎会攻击所有东西,它很聪明能够知道敌人的弱点。例如,当面对的是一个男人它会攻击他的睾丸。它也是为数不多的使用工具的一种动物,例如用原木作为梯子。

  • 2、食性

蜜獾喜食蜜蜂幼虫和蛹,它们会不顾自身的安危直接冲进蜂箱——这往往不幸的导致其死亡。蜜獾能杀死幼年尼罗鳄,而且它是非常有效的蛇杀手。它只需要15分钟就可以吃掉1.7米的蛇。这些动物的凶猛在自然界众所周知的,甚至有些猎豹或者狮子在与蜜獾的交手中也会被蜜獾反杀。

蜜獾对蛇毒有很强的抵抗力,是世界上少有的对蛇毒有抵抗力的动物之一。对待异类性格凶猛、好斗。性格勇敢,坚毅,顽强。捕猎效率很高,与其它掠食动物不同的地方在于蜜獾总是不停的捕食以满足自己不断运动所消耗的能量,其他的掠食动物往往在捕食一次之后进行休息。蜜獾的猎物约有60种,从小昆虫到小兔子,它们都能吃。一只雄性蜜獾每小时能轻轻松松地奔跑9.6公里,它的活动范围超过200平方英里甚至更大。

蜜獾经常在夜间捕食,白天躲在洞里或者岩石缝里睡觉。生活在非洲撒哈拉沙漠的蜜獾白天也觅食,善于挖洞,蜜獾有力的武器是它的爪子和牙齿,是它的凶猛,几乎什么都不怕,非洲豹捉到它要用1小时才能将它制服,因为它的皮毛光滑韧性强,很难伤到体内,蜜獾同类有自残现象,尤其对幼崽,只有一半幼崽能长到成年。

四、分布范围

分布于阿富汗、阿尔及利亚、安哥拉、贝宁、博茨瓦纳、布基纳法索、布隆迪、喀麦隆、中非共和国、乍得、刚果、科特迪瓦、吉布提、赤道几内亚、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加蓬、冈比亚、加纳、几内亚、几内亚比绍、印度、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伊拉克、以色列、约旦、哈萨克斯坦、肯尼亚、科威特、黎巴嫩、利比里亚、马拉维、马里、毛里塔尼亚、摩洛哥、莫桑比克、纳米比亚、尼泊尔、尼日尔、尼日利亚、阿曼、巴基斯坦、卢旺达、沙特阿拉伯、塞内加尔、塞拉利昂、索马里、南非、苏丹、斯威士兰、叙利亚、坦桑尼亚、多哥、土库曼斯坦、乌干达、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乌兹别克斯坦、西撒哈拉、也门、赞比亚、津巴布韦。

五、繁殖方式

雄性蜜獾有很大的活动范围并相互重叠,较小的家族可达13位雌性。是行为涉及到一夫多妻制的交配系统,其中一只雄性獾可以和多个雌性交配。虽然蜜獾通常过着孤独的生活,一个雌蜜獾常常带领一只幼崽,完全依赖于母亲抚育。雌蜜獾怀孕期50~70天,小蜜獾12~16个月后才能独自生活,幼崽独立前完全依赖于母亲,生育间隔时间超过12个月。雌性蜜獾要比雄性蜜獾小一些,它们为了觅食和哺育后代,活动范围也超过50平方英里。一只母蜜獾每三五天就要叼着自己两个月大的孩子,疾奔1英里多去寻找新的洞穴。一旦幼兽能够自己行走,母蜜獾和孩子就会分开在不同洞穴居住,以此来降低被捕食者发现的几率和寻找更多的食物。

六、种群现状

在红色目录中列为LC(无危物种),因为该物种分布范围较宽,没有明显的生态危机(具有广泛的栖息地和海拔宽容度,食物来源丰富)因此被列为"最不关心(LC)"。然而,明显可识别的威胁正在运行,并且已知会导致物种数量局部下降,在可获得额外信息的情况下,物种可能需要列入更高类别的威胁等级。

七、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ver 3.1——无危(LC)。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