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和邓稼先北京相遇(杨振宁与邓稼先友谊深厚)

9月22日,伟大的物理学家杨振宁百岁华诞,他在讲话时,并没有谈及自己在物理学的成就,也没有谈及自己的百年生活感触,而是重点谈到了一个人——两弹元勋邓稼先。

他说,在自己第一次访问新中国时,邓稼先给了他一封信,里面有一句话,自己以前不懂,现在算是彻底明白了。这句话就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

杨振宁懂了这句话,但还有很多人不懂。他们不懂杨振宁为何当初没有和邓稼先选择同样的道路——回到祖国做贡献?

杨振宁和邓稼先北京相遇(杨振宁与邓稼先友谊深厚)(1)

杨振宁

新中国成立以后,许多留学海外的游子都想要回到祖国,为国家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这其中,就包括邓稼先和杨振宁。

由于父辈的关系,邓稼先和杨振宁自幼就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一直到后来,两人先后去了美国留学,也依旧保持着友好的联系。

不过,在学成归国报效的问题上,两人虽然志向一致,但面临的具体问题却并不相同。邓稼先在美国选择的是物理的实践应用,杨振宁选择的是物理的知识理论。

当邓稼先博士毕业之际,杨振宁的新的物理理论的研究早已步入了正轨。

所以,等到邓稼先毫不犹豫地回国时,杨振宁却犹豫了,如果此时选择回国,那么一穷二白的中国是不可能让自己多年的实验研究获得成果的。于是杨振宁决定,先在美国完成理论成果,再择期回国。

杨振宁和邓稼先北京相遇(杨振宁与邓稼先友谊深厚)(2)

邓稼先

1956年,在经过多年的实验后,杨振宁和李政道联合提出了“宇称不守恒”理论。

并凭借此理论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一举成名的杨振宁立即引起了台湾当局的注意,他们派人对其进行了接触,希望杨振宁可以来到台湾,帮助其发展物理学。

也就是此时,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在国家的帮助下,来到日内瓦。见到杨振宁之后,他先是给杨振宁讲了中国这几年的巨大变化,然后语重心长对儿子说,你一定不要去台湾,最好尽快回大陆。

但此时的杨振宁刚刚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受世界其他物理学家的邀请,忙于交流研究成果,一时间也没有考虑回国的事情。另一方面,杨振宁在一些问题的看法上,也与父亲有所出入。

在他的认识里,中国并非都是父亲所说的好的变化,还有一些不好的。

所以杨振宁回国一事便一拖再拖。期间杨武之再次来到日内瓦,还是没有成功劝说杨振宁回祖国。

杨振宁和邓稼先北京相遇(杨振宁与邓稼先友谊深厚)(3)

杨振宁一家与父亲杨武之

1962年,杨武之第三次来到日内瓦,这一次杨振宁的母亲也来了。他们想要再次劝说杨振宁回国。

但来到日内瓦后,杨武之便不知该如何开口了。因为当时的中国,遭受了严重的自然灾害,经济状况并不好,物资短缺,就连他们在上海的生活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这样的条件下,如何能保证杨振宁的物理研究顺利进行呢?

但历经近代屈辱历史的杨武之,对于建设新中国始终有着很深的执念。他还是希望杨振宁回到祖国去。

父子两人僵持了一阵,最终还是杨武之败下阵来。他写信给周总理说,虽然无法现在让杨振宁回来,但定能劝他不到台湾去。并且将来机会合适的时候,杨振宁是一定会回国的。

让杨振宁回国杨武之是有信心的,但让他没想到的是,杨振宁却在1964年选择加入美国国籍。这一举动让杨武之始终无法接受。

杨振宁和邓稼先北京相遇(杨振宁与邓稼先友谊深厚)(4)

当然,杨振宁的这一决定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在下定决心的那一刻,他的内心是痛苦的。他在回忆父亲的文章中写到,“传统的中国文化里,没有移居他乡的观念,如果一个中国人这样做了,他会被视为是对祖国的彻底的背叛。尤其是我的父亲对于我放弃故国,我知道,他直到临终前,在心底里的一角始终没有宽恕过我。”

杨振宁和邓稼先北京相遇(杨振宁与邓稼先友谊深厚)(5)

杨振宁父亲杨武之

对于加入美国国籍,杨振宁虽然痛苦,但不后悔。他始终认为,自己身在美国也可以报效祖国。既然自己所学的物理理论无法帮到祖国,那么就改变祖国在世界各国眼中的形象。

于是杨振宁利用自己在科学界的名声,借自己到世界各地讲学的机会,努力宣传中国。

但如何宣传自己不了解的中国呢?杨振宁决定向中国政府申请访问,以此来看一看新中国的巨大变化。他的请求获得了中国政府的同意。

1971年,在阔别26年后,杨振宁第一次回到新中国,他迫不及待地去见了好友邓稼先。双方交谈的过程中,杨振宁深深地感受到了,彼此之间的友谊并没有因为自己的选择而疏远。

恰恰相反,邓稼先对于杨振宁的选择,似乎是理解的。所以他在杨振宁回美国时,送了他一句话,“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以此来安慰好友。

杨振宁和邓稼先北京相遇(杨振宁与邓稼先友谊深厚)(6)

邓稼先和杨振宁

回到美国后,杨振宁便迫不及待的在任教的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作了一次演讲。他演讲的题目是《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印象》。

杨振宁十分详细的向美国人以及众多留学生介绍了自己在中国的所见所闻。最后他在谈到新中国的变化时,引用了毛主席的一句话“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杨振宁的演讲在美国引起巨大轰动,很多人都觉得杨振宁对于自己祖国,是过分吹捧的,中国并没有什么巨大的变化,依旧是贫弱不堪。

虽然美国人不认同杨振宁所说,但更多的海外留学生却上心了,很多人为祖国的变化而高兴,他们开始有了回国的想法。

在整个70年代里,杨振宁共访问新中国7次,每一次回美国时,他都向周边人详细谈起新中国的变化。

在这7次回国中,杨振宁也开始牵线搭桥,努力帮助中国学者和留学生在美国进行科研和学习,他在促进中美科技交流和合作中起了重要作用。

杨振宁和邓稼先北京相遇(杨振宁与邓稼先友谊深厚)(7)

李政道和杨振宁

事实证明杨振宁在当时没有选择回国是正确的。他在20世纪的6、70年代,与其他人合作,推出了著名的杨-巴克斯特方程,以及规范场和纤维丛的关系等一系列理论成就,彻底奠定了其在物理学的地位。

从70年代开始,清华、复旦、南开等多所高校在杨振宁的帮助下,顺利创建了多个物理实验研究所,不断推动中国物理学的发展。

与此同时,好友邓稼先因为研发两弹,身体遭受严重辐射,已经不堪重负。杨振宁想办法搞到了当时美国尚未上市的治癌症的新药,请中国驻美大使通过信使,迅速送往北京。不过可惜的是,杨振宁的努力还是没有延续这位好友的生命。

邓稼先去世后,当杨振宁回国为好友扫墓时,邓稼先的夫人给了他一个盒子,盒面上写着“振宁,致礼存念”六个字,落款则是“稼先嘱咐,鹿希赠”。这是邓稼先在弥留之际托夫人之手送给杨振宁的。

当盒子被打开后,杨振宁看到了,里面整齐地放着他们的家乡安徽出产的石制笔筒、笔架、墨盒、笔盂、镇尺和长方形石印。这不仅是两人跨越半个世纪的友谊的象征,同时也是两人对于家乡的一种表达。

杨振宁和邓稼先北京相遇(杨振宁与邓稼先友谊深厚)(8)

邓稼先和杨振宁

当时间来到新世纪后,中国厚积薄发,开始了飞速发展。杨振宁尽管在美国已经退休,但仍然致力于中国的物理学发展。

他开始在中国定居,开始拖着耄耋之躯,从清华到山东大学再到香港大学,在一所所中国高校之间,宣讲他在物理学方面的知识,同时将自己的所得捐给贫困学子,捐给物理研究。

2017年,当已经90多高龄的杨振宁改回中国国籍后,很多人却开始了恶意的揣测。

这些人不懂他在上世纪5、60年代在回国一事上的挣扎,他们也不知道他在物理学上的成就,更不知道他对中国物理学建立发展起到的巨大作用,只因为此前他是美国人。

杨振宁和邓稼先北京相遇(杨振宁与邓稼先友谊深厚)(9)

毛主席接见杨振宁

可能很多人都知道法国微生物学家、化学家巴斯德所说的一句话: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

是的,杨振宁是美国国籍,但在他心中,中国始终是自己的祖国。所以他在世界各地宣传中国形象,为中国很多大学牵线搭桥,建立尖端物理学研究所。

正因为他的所作所为,中国理论物理学,才没有落后于欧美。

对于杨振宁,或许只有从小玩到大的好友邓稼先才能明白他的内心,所以邓稼先给了他一句话“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虽然当时的两人一个在中国研究原子弹,一个在美国,但两人的所作所为,都是一样的:为了建设强大的祖国。

参考资料

杨振宁放弃外籍回国正式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说:我身体里循环着的是中华文化的血液[J].

杨振宁回国记:父亲曾三赴日内瓦劝其回国[J].环球慈善,2017,(第3期).

金宝山.邓稼先与杨振宁:跨越半个世纪的友情[J].人民周刊,2019,(第22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