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组长岗位培训分享(多视角认知班组与班组长)

从新的视角认知班组与班组长

我国企业班组建设之“形而下者谓之器”(一)

班组长岗位培训分享(多视角认知班组与班组长)(1)

人清晰、真实而客观的认识自己及自己存在的环境是非常困难的,所以中国人有一句箴言:“人贵有自知之明”。这是因为认识过程需要认识主体与认识对象分离才有可能“认识”,然而,人认识自己及自己存在环境的困难就在于浑然一体,即“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困难之所在还有一个认识的视角问题,人都是从自己的存在看待对象的,形成自己看问题的视角,然而人的存在又是各不相同的,视角不同所得到的认知及认知结果也不一样,即“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也就是说好似“盲人摸象”,难以对对象总体而全面的把握。

基于此,我国企业班组建设之“形而下者谓之器”的开篇,拟就从一个新的视角认知班组与班组长,努力达到对班组与班组长的认知多视角而“本真”全面的把握。

新视角认知班组长的理论思辨:传统的班组“文件”或者“教科书”对班组长定义,即是管理人员还是非管理人员的阐释模糊不清,这是由于现实“功利性”因素造成的。所以,需要首先从“学理性”上厘清班组长是管理人员、还是非管理人员的本质属性。

企业总体上具有三类人员,即操作人员、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操作人员与技术人员的具体对象一般是“物”,

管理人员的具体对象则一般是“人”,

共同面对的是人与物构成的“事”

——从这个意义上形成企业两类不同性质的人员划分,即管理人员与非管理人员。管理人员本质性的职权就是规范企业中的人,由此形成从形式逻辑上推理班组长本质属性的依据:

大前提:规范企业中的人是管理者;

小前提:班组长规范企业中的人;

结论:班组长是管理者。

通过推导班组长是管理者,其本质属性特点是企业的一线管理者,主要体现“直接”管理非管理人员,以及“直接”组织与协调生产力三要素使之物理性实现。班组长“直接”管理非管理人员和“直接”组织与协调生产力三要素这两个基准点,是我们认知班组长的基础,也是与企业其他管理者在管理属性上的本质区别。

新视角认知班组长的实践意义:班组长是企业的一线管理者,在班组中必然与他直接管理的班组员工具有不同的视角,对待班组中同一问题或者事件也必然会产生不同的看法与诉求,因为班组员工是从“我”即“人”的视角看待班组中的人和事,班组长则是从“企业”即“事”的视角看待班组中的人和事,从而构成矛盾与矛盾的统一体,这就是班组长存在的本源性基础。虽然班组长与企业以上层级管理者之间也存在着管理与被管理之间关系的矛盾,但是在管理属性上他们都具有同质性,即他们之间发生的矛盾与冲突一般都是站在“事”的立场即企业的立场上进行的。

如果我们对班组长的“存在”具有这样的认知,也就能够把握班组长履职的主导性,即在履职过程中尽量从班组员工的视角看待班组中的人和事,将员工的需求与企业的需求协调一致,促使员工能从企业发展的立场看待班组中的问题及个人需求的实现,并在实践中规范其行为使之符合企业生产的需要。

事实是:当班组长越是从“人”的视角与立场对待班组员工,班组员工会越是以“事”的视角与立场对待班组工作,这就是“辩证法”告诉我们的道理,也应该是班组长履职的关键点与落脚点。


作者介绍周和平老师,益友会湖北分会专家委员会专家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