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空间格局的分析(观点都市的后工业空间告诉了我们什么)

12月12日上午9:30,2020年中国社会学会社会地理学专业委员会学术活动·后空间社会学系列讲座第二季第二期在腾讯会议平台线上举行。纽约州立大学奥尼昂塔分校社会学系教授、社会科学研究中心指导委员会主席梁浩翰教授远在几千公里外的美国,为国内听众们带来了题为《都市的后工业空间告诉了我们什么?》的讲座。讲座由中国社会学会社会地理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同济大学社会学系朱伟珏教授主持,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城市规划系黄瓴教授与天津社会科学院周建高研究员担任对谈嘉宾。


城市空间格局的分析(观点都市的后工业空间告诉了我们什么)(1)

以下为梁浩翰教授主题分享全文,文字内容已基于现场演讲内容完成整理与修正。

梁浩翰:我想来想去哪里有些好的个案,其实我自己也到过曼彻斯特,喜欢看足球的的朋友很清楚,他们有一支很棒的足球队,英国的,大家对于 Manchester当然不会不熟悉,因为马克思跟恩格斯这是在那里做过调研,做研究教学,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工业城,整个工业革命是他们那边带起来的,是全世界十大的城市之一,那个时候已经有200万的人,是工业的重点,也是全球的纺织业的一个中心点。

城市空间格局的分析(观点都市的后工业空间告诉了我们什么)(2)

梁浩翰教授

但是他们面临的衰落也是跟我刚刚说的纽约州是差不多的,其他地方的发展,也就就是把生产链搬到其他的地方,包括到印度,然后他们就转型,变成专业的服务、银行、保险、管理公司、旅游业,等等。他们以前也经过同样的好像Utica(尤蒂卡)那样的Depopulation(人口减少),人口就慢慢少了,穷了,变成贫困户了。但是有一个机会就是在1996年,不是很好的事情发生,但是一个机会。

城市空间格局的分析(观点都市的后工业空间告诉了我们什么)(3)

城市空间格局的分析(观点都市的后工业空间告诉了我们什么)(4)

当时爱尔兰的共和军,把市中心一大块的地方炸掉,如果不了解英国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的出现,(就简短说明一下)英国,大家都知道都是到处都是去打人家的地方,包括 Scotland(苏格兰),包括 Welsh(威尔士),包括爱尔兰,爱尔兰后来独立以后,英国还占领着北爱尔兰,于是北爱尔兰有些人就用一些不好的手段,恐怖的手段,去争取独立,当然是相当不好的了。他们在1996年就用了全世界二次事件大战以后会大量的炸药整块地都炸掉了。炸掉了这块地方其实反而推动了整个市中心去改革,因为如果不炸掉,可能就不去重修,很多地方都烂掉了,就用这个机会,靠着 Multicultural,移民的多元化,把已有的好的旧的地方,再加上新盖的地方,盖的是什么?全英国最大的 Shopping mall(购物中心),还有高端的那些住宅(贝克汉姆现在就住在这个非常昂贵的高级住宅中),还有一些以前著名的建筑重修,把不同的零零散散的一些以前工业的地方留作不同的用途。

城市空间格局的分析(观点都市的后工业空间告诉了我们什么)(5)

城市空间格局的分析(观点都市的后工业空间告诉了我们什么)(6)

同时,他们还引进不同国家的人来投资,这个投资不光是外来的人,而且都尽量保持当地原来的味道。成功的地方在哪里呢?它变成一个多元化的层次,不光是以前单一性的一个工业城,就变成一个多元化的城市,有不同的生活的层面给大家去享用。如果去看看他们的整个城市,里边旧的东西也有,新的东西也有,都是很和谐的,很多空间,这个很重要的这些空间,等会总结方面会谈到的。看上去不像一些城市全部都是城市化,没有旧的以及去追溯到底这个城市的来源是怎么样,这个也是(曼彻斯特工业空间转型成功的)另外的一个重点。

城市空间格局的分析(观点都市的后工业空间告诉了我们什么)(7)

另外,温哥华,我对温哥华都相当熟悉的了,因为我在80年就在温哥华读书,读了本科第一年之后就到了东边读书,之后还有机会不停地去温哥华,等于对我来说温哥华是第一站,所以我对它的感情是相当丰富的。所以上一次朱老师的邀请我讲老字号餐厅,就有两个饭馆是来自温哥华的相当有趣的故事,通过那两个故事来看温哥华城市的发展。

温哥华在加拿大的西部,靠近太平洋,亚洲移民就是经过太平洋到北美洲的,加州、温哥华,都是很多亚洲移民定居的地方。因为是太平洋,以前没有那么多飞机运货,都是船,所以你看整个温哥华的市中心都是火车站和有货船停泊的地方,在北温哥华也是,因为他们也很多很大的海岛,所以集中在这里。

城市空间格局的分析(观点都市的后工业空间告诉了我们什么)(8)

城市空间格局的分析(观点都市的后工业空间告诉了我们什么)(9)

然后这个市中心是新的,这个是旧的,这个是叫做Yaletown,这个就是我要着重讲的地方。Yaletownn跟我们刚刚的Oneonta,我们学校所在的地方是不是差不多,是一个火车的中心站,船下来,用火车或者是用车去运货,都是在这里。火车修理和转头都是在这里,火车来这里搞定以后,运货到不同的加拿大的不同的地方。这里就是海岸,可以看得到风景很美的,温哥华特别多高的山。

这个是温哥华的历史,这个很有趣,我应该再放多一张照片,第一个这个上面是货仓,因为大家都知道运货的大卡车是比一般的车要高,所以地面跟这个台是有一定的高度。货车,车屁股一退到后面,就可以把货放上去,或者是拿下来。现在这个平台就变成很多饭馆、小店的休闲的地方。

城市空间格局的分析(观点都市的后工业空间告诉了我们什么)(10)

这个也是 Round House,可以在这里看到不同的以前的门,火车在这里一转头,推进去可以修理,推出来有个机器,一转,火车就掉头了,因为火车要转弯的话,必须需要很大的地方,在以前的市中心,那个地方虽然现在多了,还是以前还算是缺的。现在这里有一个转台上面放了不同的菜可以转来转去,让吃饭的人大家可以用,以前火车就是在这个转台上面掉头。这里都是以前的货仓,不同的工业用的空间,现在就改了,有豪华的一些旧建筑保留,有个对比,绿化这些平台、上下货的地方、平台,现在有饭吃,有人住,这是很重要的一点,有人住。

城市空间格局的分析(观点都市的后工业空间告诉了我们什么)(11)

然后不如讲讲香港,我出生的地方,香港,中国的香港,我们这条街叫做浣沙街,这个是公共房,我在这里住了十几年了,出去读书之前当然是在那里跟父母住,小小的一个区,跟工业有什么关系?其实没有什么关系。香港的工业根本就不多,有的是轻工业,但是这个区域的发展对我们的城市更新和改造很有启发。我们看看这个地方有什么?

城市空间格局的分析(观点都市的后工业空间告诉了我们什么)(12)

这个地区叫铜锣湾,为什么叫铜锣湾?因为以前这里全部都是水面,这里有一条大的沟,水就是从山上面流到维多利亚港。有水的地方你们大家都知道了,中国人一定有庙,为了保护庙宇和重新美化这片地区的环境,就有了“大坑计划”,我就带学生去参观,去了解这个城市更新的过程。浣沙街的历史比较长,很多沿海的地方都是文化的起源地,黄河当然是包括在里面了,长江都是了。

城市空间格局的分析(观点都市的后工业空间告诉了我们什么)(13)

介绍天后庙,在浣沙街这条街里边,每到中秋节会有火龙,一条大龙,和不知道多少万枝香竹,吸引了很多人,每年一次,这个是很盛大的一个庆祝,就是中秋节那段时间的来庆祝。这个小区里边有什么故事呢?这是另外一个庙,和刚才的天后庙不一样,庙后面是靠着山,庙后边是没有墙的,里边有很多精美的构图、手工的艺术品,有不同的楼房,从二战之前的楼房,到高楼大厦都有。

另外一样很重要,多元文化,不是单一的,这个骑楼,虽然不合法,但是在100多年前哪里有合法不合法,只要能住就行了。但是因为这些楼房已经拆了很多,现在就不拆了。而且这种的建筑给很多现代的人去认识他们祖父母、他们父母以前的生活的情况,又再加上好像我爸爸妈妈他们以前都是常常去,或者住过这些地方,或者看到这些地方,带来怀旧的一种感觉。还有所谓香港的大排档、茶餐厅的前身,就是在街上吃,现在剩下不多了,除了有贵的咖啡馆,真正的多元文化街上排队我也去试过,真的要排队,每天早上吃早餐,20、30个人在排队,但是他的奶茶味道好。

城市空间格局的分析(观点都市的后工业空间告诉了我们什么)(14)

还有其他的很有趣的东西,但是这个区它有什么特点?跟后工业有什么关系?就是这几条街,在以前有超过200多个修车的地方,200多个,你看,整个就是一个小工业城,里边的居住的情况,这个门怎么放,很有趣的,现在没时间跟大家去介绍这个宝贝,这一块地里面,就可以看做香港从一个渔港,发展到小康、发达的国际城市,在这一块地方你就可以看得到,从吃的、从建筑、从住的房子你什么都可以看,所以它的发展是相当成功的。他的发展有给我们一些什么启发?

城市空间格局的分析(观点都市的后工业空间告诉了我们什么)(15)

说一些Usual Recommendation(普遍建议)。其实每一个地方、每个国家、每个城市、每个区的工业转型,他们的特性还很难说。另外,如果同样的工业不能继续发展的话,就转型,做不同的工业,例如Utica,从纺织业转为金属的或者是制造机器的一些工厂,可以转型。又或者是好像 Manchester那样,都变成这专业的服务、银行、金融,New York City也都是这样转型的,就变成 health care,医疗的管理、生意的或者是专业人士的服务性行业, IT,不同的服务,吃的、旅游的,一般的都是这样。

到底应该这样,还是那样?哪些转型是成功的元素?刚刚那几个成功的个案跟失败的个案反映了有几个很有趣的共同点。其中一个文章,Milwaukee entertainment zone(密尔沃基娱乐区)就把一些小的房子变成娱乐性的小区,里面有酒吧、咖啡店、饭馆,唱歌的地方,表演的地方,不属于大规模的统一设计,也没有大规模的政府的规划,是比较自然形成的。其实在上海,田子坊的发展大概就是这样,田子坊旁其实也是以前都是一些工厂,当时是手表、单车和缝纫机,他们以前都是生产的地方,现在反正整个上海、中国的经济模式都变了,人口也不是那些工人了,他们就自然性变成一些娱乐性的地方。

城市空间格局的分析(观点都市的后工业空间告诉了我们什么)(16)

还有其他的文献,Jane Jacob(简·雅各布斯)老早就说了,不论怎么转变,还是离不开人。我们怎么把那些地方也要变成每一天能够在那里生活,不光是上班,而是有机地去发展,不能完全靠政府的统一的法律,种种的 Master plan(总体规划),一刀切地去发展。因为每一个区域的动力、变化,有自己的一个生态,所以我们要做研究,去了解他们是什么,要顺水推舟那样的想法,这是我其中的一个意见。

福柯(Michel Foucault)谈到过Heterotopias(异托邦),这个也是不是天堂,也不是个地狱,是一个在中间,不是很多规则去规范的,暗示这些地方是有人住的、有工作、有店的。在这些地方里边人们可以有一个共同的生活的乐趣。最后还是多元化,你看,这两位大师,研究城市规划、社会学的人都知道,他们的理论都是离不开人的。

城市空间格局的分析(观点都市的后工业空间告诉了我们什么)(17)

还有一些建议,刚才说的都是软件,软件就是人的生活,还有硬件,硬件的就是刚刚成功的个案都说了,就是需要拆,也需要保护,但是保护不一定是什么有名的建筑家的建筑才算,当然保留也不一定是所有旧的建筑都一定要保留,但是保留一定要保留很有特色的,保持它的容貌的,给那个城市有一个多元性的,有不同的景观的去参考,去欣赏。

虽然一些旧建筑物会被拆除,但新建筑物应保留旧建筑物的规模,不是像浦东那样,楼房一定要很高很大,不一定,一般居民的生活就不需要那种的大型的建筑,我们应该重新去看城市发展的概念应该是什么样的。有一段时间,全世界都是一样,政府大片地去做所谓有效的,或者国外很流行的,就是连赌场,在加拿大蒙特利尔,都变成了大型的会议中心,大量的去做这种空间,有的时候是需要,但是小规模的建筑是不是真的满足不了发展的功能呢?所以我们要重新去想,到底我们以前的想法是不是完全对?一刀切的是不是完全对?

在《The Third Wave》这本书里面说,小的在大的里面是美的,就是说,其实大的一个城市也好,一个百货公司也好,里边每一块是好的地方,都是宝贝。你看,以前很多百货公司,全部进货都是一个大老板说了算,在国外的也是,香港的也是。一个公司要负责整个大的百货公司的的进货选货,你又不是神仙。你不是对每个产品都有那么敏感,一个一个了解。所以现在,百货公司都是把里边大的空间,把里边一个小摊,给不同的品牌,给小店,来让他们来填满大的空间。

The Third Wave(第三波),里面其实就是说出来,我们以前有些概念是一定要反思,是不是全部大的就是好,它的里面需要大的规模的整体需要,但是里边的灵活性,小的反而灵活,就变得更快,可以跟着市场去转。以前像密歇根,汽车城市,整个城市都是做汽车,汽车产业好的时候就好了,但是日本车一来就垮掉了,整个城市你怎么搞?所以这样的大规模的发展,一定是有它的缺点,所以应该需要有些点是,让他们有机地,organic地,去发展。

好了,还有其他的从社会学的一些角度去看的,整个 Innovation也好,活化也好,绅士化也好,看不同的Scale(规模),从大从小,不同的尺度有不同的方案,千万不要一刀切。

那到底那些案例给我们的一些什么启发,有什么灵感?从这些旧区,我们学到些什么?因为我对区域保护、遗产保护是很感兴趣,人家都说现在做保护跟居民没关系,全部都是游客来的,但是你就是住在那里,你本身就是遗产的一部分,但你就跟旅客的心态就是不一样。那些人、一个地方可能只是Survival(生存),而不是Live(活着)。

城市空间格局的分析(观点都市的后工业空间告诉了我们什么)(18)

举个例子,如果梁浩翰今天脑袋出现问题,老年痴呆,或者是失去记忆,我能生存吗?当然可以,有饭吃、有地方住、有衣服穿。但是这个是生活吗?人或者是,一个地方,没有历史,没有回忆……这个疤痕是怎么来的?皮肤是怎么样的?眉毛怎么样,头发怎么样?这个是你吗?我可以整一张脸,就变了,但是还是梁浩翰。所以这些城市的痕迹,就像人身上的不同的经历,在你身上的这个疤痕可以知道你的过去是什么,对于一个城市来说,这样的大刀切,让很多东西全部都没有了。可以吗?可以。但是这些生活可能要30年后才可以生根。

有些时候可能需要改,但是要看那个地方的历史,人、地理环境、当时的需要,有长期的研究去发掘它应该怎么改。不是所谓的一刀切。所以百分之百多元化的空间需要不同的代言人,政府当然有它的知识,有它的智囊团,有它专业的地方,但是在社区里面住,他们也有他们敏感的地方,所以他们做 middle man(中介人),可以把社区和政府都需要的拉起来。

我有一个美国的朋友,他是在美国黑人区,做社区活化很成功。然后他就被英国伦敦请去做事情,帮他们那边做发展。他说,我们的角色就是在居民和政府两边做一个磨合,让两边的需求达到最平衡,是最理想的。但是他提到一个问题,这事情做了以后,肯定有很多想不到的后果发生,但是这就是人生了,谁晓得呢?突然间就发生了疫情,比如刚刚今年毕业的同学就比较辛苦了,就业机会就不是很乐观了,人生就是这样。但是你一定要准备得最好,做的最好去预防,能够应变。

对于城市改造来说,最重要的还是能够聚人的地方,好像我刚刚说Utica,根本市中心没人,只是上班,只有停车场。还有我们学校那边,你看涉及的真的很糟糕,我跟学生再去做研究,跟学校、跟政府说谈到的,他们都没有听。那问题在哪里?我们学校的失败的地方,应该可以作为一个参考。你看这个空间根本没用,它没有人性化的一个设计,两个人坐在这里聊天可不可以?三个?三个就不能聊天了,中间的那个人就很辛苦。但是你看刚刚温哥华的设计,三个人、四个人都可以面对面交流,不同的地方都可以坐下来,聚人,这个是观点,社会是人的,没人的话根本就不是一个生活的社会,可能只是一个地点。

然后我们投诉了我们学校的这个地方根本就是空的,又没有人娱乐的地方,又没有给小朋友玩的地方,所以现在每周六就有农副市场,这是为什么?只是每个星期只有一天,过节一年就是一次,这个空间设计完全就是浪费。还有那么好的历史,那么大的空间,不用来介绍我们小镇的一个发展,他把所有好的东西放在一条小街上,为什么这些好的东西不放在这里?所以我们学生去做调研,根据不同的理论就出了一些建议。

这个城市的发展和我们学校根本就没关系,我们从那么多的理论都说明了学校扩展是应该的,因为学生多了(能够带来活力),种种的原因,我们需要大量的地方。所以为什么不把要拆的百货公司保留下来变成我们的一个学校的中心?让我们学校在市中心有一块校园?校车上去下来10分钟。有我们学校的活动,有讲课,有表演,学生来听课一定要吃东西,一定要买东西,是不是把这条主街(的活力)就会带起来了?学校和Oneonta又说要在这里搞艺术——刚刚朱老师也提到过,等一会我们再聊艺术的问题——后来搞来搞去都搞不好,因为这条Main Street不是聚人的地方,再加上在外边改了很多的购物商场,让Main Street的很多小店全部倒闭了。

还有,很多地方都把后工业的空间变成纯粹消费的地方,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去那里只是消费,消费以后没有归属感。比如说(北京)前门大街改造,有一次给我印象是很深,要说前门改造做得好不好可以有不同的意见,但起码这个改造把居民都赶走了。在以前,乘涼,但现在整个改造和居民已经没有关系,很多人说那个想法都是很失败的。所以光是一元性的发展,我相信不一定每一次都管用。

城市空间格局的分析(观点都市的后工业空间告诉了我们什么)(19)

还有教育,这个教育我暂时不包括大学,因为有一个问题,现在太多大学,反而技术的培训,技术人员的培养很少,为什么?因为家长都认为大家都要读大学,我绝对赞成每个人都要读大学,但读大学的目的不一定是为找一口饭吃,大学的教育是培养我们的逻辑分析,做研究观察的能力,不一定是跟技能、吃饭有关的,例如读哲学很难有饭可以吃,但哲学的重点不是吃饭是想东西。

大家都培训所谓的白领工作,办公楼里面的工作,但在一个工业转型的时候,如果我们没有专业培训、技术培训的学校——培训学校大概读两年就可以毕业,读四五年的没有手艺,只是靠脑袋写文章、写报告——一个地方转型的时候,其实是需要不同的、多元化的受过教育培训的人去补充市场需求的,所以就缺人了。美国现在是很缺技术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所以这个教育很重要,要把城市灵活转换,要有人的资源才可以。现在中国也是了,很多教育培养中心,什么都是教育,很多活动大家来参与,这虽然很好,但是极端了。

我们住在上海、到底对上海的认识有多深?你不认识那个地方就是像住旅馆一样,我就过来就住一下,然后付钱,就走了,根本对旅馆那个房间没有归属感。要培养公民意识,就必须要住在那里,对那个地方有感情,有感情当然要认识那个地方才有。所以有没有可以考虑一下在两种极端的教育之中(找一个平衡点),比如说在昆明的一个创展空间文化公社,有很多的文教中心,有些活动,以前是一个汽车的厂房,现在变成吃的、又是艺术馆的那样,但是艺术馆我们有多少个市民真的去懂得欣赏什么叫做艺术?所以这个空间缺少中间的培训,除了去吃饭,知道这里以前是汽车城,现在就变成饭馆了然后就走了——我也去过那里吃饭,开车老远地去,然后就走了——就没有在那里生活或者是落脚,不是参与这块地方的一些活动,所以当然对于那个地方没感情,没感情有什么发展?这个饭馆不好吃的话,下次就不来了,就是这样。

最后,是从人性的角度,人和社会的角度,这个车子不是个硬件的问题,硬件里边怎么把人气、人的需要、生活放在那里去发展,我觉得应该把不同的专业,城市规划的、工业的、商业的、建筑的、社区管理的,不同的专家,在多元文化的冲击里想出一个方案,那个方案是有灵活性的,可以随着时代的变化,有灵活的对应方法的,里边是需要人的,谢谢各位。

嘉宾对谈部分全文内容

请持续关注叙忆上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