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武都是区还是县(武都区建制沿革概略)

武都区建制沿革概略

从地名说起

2008年武都是区还是县(武都区建制沿革概略)(1)

陇南市行政区划简图(来源于网络)

“武都”一名的来历

武都之名,据《蜀王本纪》《华阳国志·蜀志》记载,先秦时或已出现①。

①明代郑朴辑题汉代扬雄著《蜀王本纪》(壁经堂丛书本):“武都人有善知蜀王者,将其妻女适蜀。居蜀之后,不习水土,欲归。蜀王心爱其女,留之。乃作伊呜之声,六曲以舞之。”《华阳国志·蜀志》(刘琳校注,巴蜀书社1984年版):“武都有一丈夫化为女子,美而艳,盖山精也,蜀主纳为妃。不习水土,欲去。主必留之,乃为《东平之歌》以乐之。无几,物故。蜀主哀念之,乃遣五丁之武都担土为妃作冢,盖地数亩,高七丈,上有石镜,今成都北角武担是也。”

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前316),秦国在“天池大泽"(仇池)一带大败白马氐人,在仇池以东(今西和县洛峪镇)首置武都邑②,“武”,意在控制抵御羌戎③;”都”,水池,因为有“天池大泽",故名④。

②《武都县地名资料》(“一普“ 资料)。

③清·乾隆《直隶阶州志》沿革考:郡以武名,取控制羌戎意也。

④《汉书》卷二十八下《地理志》:武都师古曰:以有天池大泽,故谓之都。

2008年武都是区还是县(武都区建制沿革概略)(2)

武都城区

二 武都建制沿革

武都, 古为白马氐族居地。

01 战国

战国时,秦置陇西郡后,今武都区大部分地方进入秦国版图。随后又在陇西郡南部设立西县及羌道,辖今武都区大部分地区①。

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前279),武都邑改称武都道(道为少数民族地区县级建制),属陇西郡。

①曾礼:《武都道初建地略考》(《西北史地》)1995 年第2期)认为秦国曾设立武都道,治所或在今武都区桔柑镇大安庙,时间 “当在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前279) 建陇西郡、 羌道之后,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前221年)之前的50多年间”。又《甘肃省志·建制志》(甘肃人民出版社2017年9月)在秦陇西郡条下列有武都道,仅言秦置。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秦汉卷·上》 认为秦可能曾设武都道。

1

齐家地墓群位于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佛崖乡牛家湾村东南的台地上。南北长200米,东西宽100米,面积约2万平方米。发现有战国竖穴土坑墓多座,墓室平面长方形,出土有夹砂灰陶绳纹带盖罐、高柄豆、圜底釜、长颈壶;铜器有鼎、镜、壶及铁剑等;另有汉代砖室墓,出土有泥质灰陶绳纹罐、灶、甑、缸、盆及铜镜、驽机等。从出土物分析,此地为战国到汉代墓群。

02 两汉

汉初为武都道①。属凉州刺史部陇西郡辖。元鼎六年(前111) 置武都郡,辖九县,武都道即其一,治今西和县洛峪镇②。

新莽时改武都郡为乐平郡,武都道为循虏县。新莽地皇四年 (23) ,武都为隗嚣政权所据③。

东汉建武十年 (34),隗嚣政权败亡④,复乐平郡为武都郡、循虏县为武都道,为益州刺史部所辖。建武至永和间,因参狼羌不断侵扰武都⑤,故郡治由武都(今西和县洛峪镇)迁至下辨。武都道仍治洛峪。建安二十四年 (219) ,武都郡徙治右扶风境内,原领武都等县皆弃。

①《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文物出版社2006年5月)中《二年律令》秩律四五九号简有“武都道”记载,时间当不迟于吕后二年,即公元前186年。

②《汉书·地理志》武都郡武都县条,“天池大泽在县西。”又《大清一统志·阶州》古迹:“武都故城,在成县西。”都是说汉代武都治地所在方位,“天池大泽",即仇池,在今西和县洛峪镇仇池山。

③《后汉书·隗嚣传》载,“(隗)嚣分遣诸将徇陇西、武都、金城、武威、张掖、酒泉、 敦煌,皆下之。”

④《后汉书·光武帝纪》载,建武十年(34) “冬十月,中郎将来翕等大破隗纯于落门,其将王元奔蜀,纯与周宗降,陇右平。”

⑤《后汉书·光武帝纪》载,建武十二年(36),参狼羌寇武都,陇西太守马援讨降之。中元元年(56), 参狼羌寇武都,败郡兵,陇西太守刘盱遣军救之,及武都郡兵讨叛羌,皆破之”。《后汉书·安帝纪》载,元初元年 (114)九月,“先零羌寇武都、汉中,绝陇道”。《后汉书·顺帝纪》载,阳嘉三年 (134)十一月“丙午,武都塞上屯羌及外羌攻破屯官,驱略人畜”。永和五年(140)九月, “且冻羌寇武都,烧陇关”。

2

窑上坪墓群位于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安化镇司家坝村北100米半山坡的黄土台地上。修梯田时发现墓葬几十处,有竖穴土洞墓、竖穴土坑墓、砖室墓。出土有寺洼文化夹砂灰褐陶马鞍口单耳罐、双耳罐、壶、高领罐、溜肩曲腹罐等。战国墓葬,墓室平面长方形,出土陶器有泥质灰陶长颈壶、有盖罐、圜底釜、高柄豆,铜器有蒜头壶、带盖鼎、壶、铜镜;兵器有戈、驽机、带扣、铜铃等。汉代有砖室墓、竖穴土坑墓,出土有泥质灰陶绳纹罐、灶、大口盆、瓮等。据出土物和墓制判断该墓群为寺洼文化和汉代遗存。1991年北武都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被陇南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均定名为“庙坪——窑坪墓群”。

03 三国两晋

建兴七年 (229),蜀汉平定武都诸境①,武都属益州武都郡。炎兴元年 (263) ,魏大举攻蜀汉,汉中、武都、阴平三郡一时陷没。蜀主刘禅降魏,蜀汉疆土全部属魏。

魏咸熙二年(265),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魏之疆域为晋所承。武都县属秦州武都郡辖。晋惠帝时,关陇遭逢齐万年之乱,氐人杨茂搜凭借仇池险绝,保据其地,建号仇池,所属郡有武都、阴平、仇池、天水、略阳、汉中、晋昌、晋寿八郡。武都郡领武都等7县。

①《华阳国志》卷2:“建兴七年,丞相诸葛亮遣护军陈戒伐之,遂平武都、阴平二郡。”

3

琵琶寺位于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琵琶镇琵琶村南100米处。原名“秋坪寺”,始建于东汉。据寺内立碑文记载,公元二百五十八年蜀汉景耀年间,三国鼎立时,传蜀汉名将姜维统兵北伐中原,经秋坪寺,观看寺院的主山形若琵琶,故改“秋坪寺”为”琵琶寺“。寺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二间,灰瓦歇山顶,坐北朝南,两边为厢房,各三间。寺院内左侧有“万古流传碑”,道光三年立,碑文记载了补修琵琶寺的捐款人员名单,右侧有大清咸丰七年“补修寺院亭碑”,碑文记载了捐款人员名单。院内还发现一石雕像、咸丰六年“和尚”款石臼。

4

险崖栈道遗位于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桔柑乡陈家坝村北1.5公里、白龙江东岸悬壁上。高出河床20--30米,北起龙床沟向南沿白龙江东岸延续500余米,残留石桩孔200多眼。桩孔方形,边长0.12米,深0.14米。为三国时武都经文县至四川的白龙江沿岸的三国阴平古道之一部分,在明代时经过整修扩建。1991年被武都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04 南北朝

北魏太平真君四年(443),北魏灭仇池国。九年 (448),改武都县为石门县①,属南秦州辖,为武都郡治所。这一时期,今武都区境内一并置 有属武都郡的白水、东平、孔堤等县②。太和四年(480)于今境内置南五部郡,不久改为南五部县,与赤万县同属武阶郡③。

西魏废帝三年 (554) 春正月,南秦州改为成州,并分置武州,领武都、武阶2郡。后北周改武都郡为永都郡。至北周末年,武都郡领有将利、建威二县④,武阶郡领有覆津、盘堤二县⑤。北周将利、建威、覆津、盘堤四县均治今武都区境。

①《魏书·地形志下》:石门条,“石门郡治。真君九年置。”又《旧唐书·地理志三》将利县条,“后魏改武都为石门县”。即北魏太平真君九年武都县改为石门县,治所在今武都区石门镇附近。

②据《甘肃省志·建制志》(甘肃人民出版社 2017年9月),白水,指今白龙江,白水县故址当在今武都区东南境。根据《武都县地名资料》。(一普资料),白水县故址在今武都区龙坝乡秦家河村。东平县治今武都区角弓镇境内。《大清一统志》阶州直隶州古迹有孔堤故城“在州东北二百里。”按州东北二百里计,孔堤县治当在今武都区鱼龙镇境内。东平县治今武都区境,具体地点不详。

③通据《中国文物地图集·甘肃分册》,赤万故城在武都区佛崖镇东古城村南 200 米。

④《元和郡县图志》卷39《陇右道上》阶州将利县:“本汉羌道县地,后魏于此置石门县。周闵帝改为将利县,属武都郡。”《隋书》卷29《地理志上》武都郡建威县:“后魏置白水郡,后废,改为白水县,西魏复立郡,改为绥戎。 后周郡废,改为建威县,并废洪化县入焉。又后魏有孔堤郡及县,后周并废。”

⑤《隋书》卷29《地理志上》武都郡覆津县:“后魏初曰翫当,置武阶郡。西魏又置覆津县,及置万郡,统赤万、接滩、五部三县,后周一郡三县并翫当,并废入焉。”《太平寰宇记》 卷154《陇右道五》阶州将利县:“废盘堤县,在州南一百三十五里,亦汉河池县地,后西魏废帝二年(553)于此置武阳郡,领盘堤县。恭帝元年(554)于今县东南一百四十二里移盘堤县于故城以置县,因山名也。”据《中国文物地图集·甘肃分册》(上)盘堤故城在今武都区枫相乡老盘堤村东200米。

5

赤万故城遗址位于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佛崖乡东古城村中、甘泉河北岸台地上,城已毁,面积约6万平方米,城内文化层厚1.5--2米。采集有大量泥质褐陶粗绳纹大板瓦,回纹、方格纹瓦当,黄釉陶罐残片、灰陶罐等。曾出土有铜镜、铜剑、矛、双耳壶、盆、车饰和五铢钱币等。城东、西有墓群。清代《阶州备志》有记载:“北魏四年所置武阶郡赤万县”,经调查应于此地望吻合。此次普查发现仅剩十多米残城墙。

05 隋唐

隋开皇元年(581)武州领永都、武阶二郡。开皇三年(583),原有之郡全部废除。大业三年 (607),改武州为武都郡。

唐武德元年(618),改武都郡为武州。天宝元年(742),复为武都郡,隶临洮郡都督府。至德元载 (756),隶山南西道防御使。乾元元年(758),复为武州。宝应元年(762),隶山南西道节度使。大历二年(767) ,没于吐蕃,别置行武州及后将利县,隶陇右道陇右节度使。贞元十年(794),隶京畿陇右经略使。元和元年(806),隶保义军节度使。二年(807),复隶陇右经略使。十五年(820),行武州领后将利一县。大中三年(849),改隶山南西道节度使。咸通五年(864),收复旧境,改为武州,还隶陇右道天雄军节度使,并后置覆津县。十四年武州领后将利、后覆津二县,仍治后将利县。文德元年(888),割隶剑南道威戎军节度使。大顺二年(891),割隶山南西道武定军节度使。景福元年(892),改武州为阶州、后覆津县为福津县,治所移兰皋镇(今康县大南峪),领后将利、福津二县①。

①《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唐代卷下》:第1024页,陇右道临洮郡(洮州)都督府武都郡(武州)条;《武都县志》(曾礼主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卷一:建置,隋唐五代时期。

06 五代

五代时,初为岐王李茂贞政权所据,今境属阶州,有将利、福津2县。后相继为后梁、 前蜀、后唐、孟蜀、后晋、后周政权所辖。

07 两宋

北宋建隆元年(960),阶州领福津、将利二县,治福津县。至道三年 (997),分天下为十五路,阶州属陕西路,隶福津、将利二县。熙宁五年(1072),置秦风路①。阶州属秦风路辖,领福津、将利二县。南宋初阶州属利州路辖②,领福津、将利二县,治福津。

①《宋会要·食货》四十九之二:“ 太平兴国二年(977),分陕西河北、陕西河南两路,各置使一员。又有陕府西北路,后皆并焉。熙宁五年(1072),分永兴、秦风二路。"

②马端临《文献通考》卷321,阶州条:宋“ 属秦风路。中兴后,属利州路。"

6

米仓山故城位于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安化镇任家山村东500米。据清代《阶州直隶州续志》载,米仓城为吴玠军所筑,是保蜀抗金屯兵囤粮之处。俗名米尖城,城依山就势而筑。平面呈不规则形,面积约10万平方米。有敬楼、城垛、军营、军仓等,险要处依靠自然地形,平缓处或沟壑口则高筑城垣,城垣现存多处,总残长约100多米,墙体夯筑,基宽2.3米,残高4米,夯层厚0.12--0.15米。米尖城南为防守要隘,周围有寨堡多处。城内出土有碗、碟等瓷片。三普时发现因城址完全被树木覆盖,导致部分墙体出现更加严重的残损。1999年被武都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7

万象洞碑刻题记位于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汉王镇杨宠村南100米处。万象洞为天然溶岩洞,深约5公里多。历代游人不绝,碑刻、题记甚多。摩崖石刻有元祐六年(1091)秦凤路刑狱公事游师雄、南宋绍兴二十九年(1159)阶州知州高基景、万钟、宇文景仁等人的巡游题刻6方,明代巡按陕西监察御史、阶州知州巡游石碑2通。北周出巡大臣武定公、贺娄慈及宋、元、明、清墨书题记百余处,近千首。大部诗词为赞咏洞中之奇观美景,保存完整。1981年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题记碑记总面积约100平方米。

8

福津广严院位于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三河镇柏林村中。俗名柏林寺,始建于宋代,清代扩建,占地2000平方米。现存前殿、山门、两侧僧房。前殿坐北朝南,土木结构,面阔五间(20米),进深四间(16米),单檐桃角灰瓦歇山顶,九脊十兽,正脊两端鸱吻张嘴吞脊,脊面上嵌饰缠枝牡丹花卉砖雕,下嵌棋琴书画类砖雕,四角双抄双下昂,昂头华拱,昂嘴琴面,昂尾深入屋顶3米为直昂。柱头有卷刹琴面昂,昂后尾挑起斜杆与真昂后尾相似。山门、僧房为清代重修。院内存宋元丰元年(1078)、南宋淳熙十五年《新修广严院记》碑刻各1通。古柏3棵。广严院是甘肃现存宋代木结构三大建筑之一。1993年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08

元代阶州隶属陕西行省巩昌等处总帅府。至元七年(1270),福津、将利二县并入本州,移治柳树城(今武都区角弓镇柳树城村)①。

①《元史地理志三》阶州:唐武州”更名阶州。宋因之。今州治在柳树城,距旧城东八十里。旧领福津、将利二县,至元七年并入本州 ”。

9

阶州故城位于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角弓镇柳树城村东500米、白龙江北岸高出河床50米的黄土台地上,面积约4.5万平方米,原城址已毁,形状不详。据清代《武阶备志》记载:“元初,州城为按竺迩所残,移治柳树城,距旧城一百里。”采集遗物有元代民窑青瓷残片。

09

明洪武四年(1371),傅友德率军克阶、文诸州,同年降阶州为县,属陕西布政司巩昌府辖①。十年六月庚申以巩昌府阶、文二县为阶州。原治在今武都区钟楼街道旧城山社区,洪武五年(1372)迁至今武都区城关镇。

①《明史地理志三》巩昌府阶州:“元属巩昌总帅府。洪武四年降为县,属府。十年六月复为州。旧城在东南坻龙冈上。今城,洪武五年所置。”

10

朝阳洞位于角弓镇陈家坝村西300米处的仙人崖,原名仙洞崖,洞座南向北,谓之朝阳。因明代成化十六年龙兴寺主持大士苏敬圆寂于此,立碑塑像扩建。俗称“睡仙”洞,故又称“朝阳仙洞”。洞为天然溶洞,洞口高3米,宽2米,前有斗栱飞檐的崖前建筑,有17窟龛,塑像89尊。另有明成化十六年间石碑1通、清雍正二年碑1通及民国十六年仿明成化十六年碑1通(明成化十六年碑已藏于地奘王殿,不供参观)。1991年被武都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0

清初因袭明制,仍为阶州,隶陕西行都指挥使司巩昌府。康熙三年(1664)陕西 分左右布政使司,右布政司驻巩昌,阶州为其所属。六年改陕西右布政使司为 巩昌布政使司,阶州属之。七年,改巩昌布政使司为甘肃布政使司,徙治兰州,阶州随之属甘肃 。雍正七年(1729),升阶州为直隶州,隶属巩秦阶道,领文、成二县。辖平洛、安化 、角弓、石门四镇①。

①《清史稿·地理志十一》阶州直隶州条。

11民国

民国元年(1912),阶州仍属巩秦阶道。民国二年(1913)4月,改阶州为武都县,置陇南道,武都县属之。民国三年(1914)5月,改陇南道为渭川道。民国十六年(1927),废道,置行政区公署,改为渭川行政区。民国十七年(1928),废行政区公署,实行省、县二级区划①。武都县直属于省,治今武都区,辖5区、94村。民国二十四年8月全省划分为 7个行政督察区,武都县属第四区辖。民国三十年(1941)11月,增设第八行政督察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武都县,辖武都县、文县、西固县、成县、康县5个县级行政区。

①《国民政府公告》1928年3月,第37期,第22页。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12月9日,武都 和平解放。设6个区,22个乡镇。 城关区,辖龙江、西关2镇及旧城乡;两水区,辖两水、边寨、蒲池 、石门4乡;安化区,辖安化 、孔堤、后宋、柳林4乡;庆霖区,辖庆霖、福津、甘泉3乡;透防区,辖终南、 五库、外纳3乡;洛塘区,辖洛塘 、琵琶、木马 、太平、盘堤5乡。

1950年6月,增设孔堤、福津两个区。7月,改地名称谓为数字区称谓。城关区改为第一区,两水区为第二区,安化区为第三区,孔堤区为第四区, 庆霖区为第五区,福津区为第六区, 透防区为第七区,洛塘区为八九联合区。1952年3月八九联合区分设,第八区设在王家坝,第九区设在木马街。1950年7月,第一区的龙江、西关2镇合并为龙江联合乡,并增设 五凤、东江、锦屏、黄峪、柳沟5乡。1951年2月,增设月池乡。3月,龙江联合乡改为城关联合街①。至1952年6月全县共辖9区1街71乡。

1952年7月,增设金厂区(第三区)和坪头区(第十区),至1952年12月,所辖乡街由1街71乡变为1街100乡。1953年1月,改区公署为区公所。并增设第三(角弓)、第七(甘泉)、第十二(琵琶)3 个区。至1954年4月,全县共辖14区和138个乡。

1955年3月,武都县人民政府改称武都县人民委员会。8月,乡人民政府改称乡人民委员会。10月,复改数字区为地名区。同时,全县对区、乡作了调整和合并,撤销城关区 ,成立城关镇人民政府(属县直辖) ; 角弓区并入两水区;甘泉区并入杨坝区;琵琶区并入洛塘区。由14区136乡调整合并为10区 1镇104乡。

1956年1月,坪头区的草河乡改为大石乡,并新建成坝乡。1月30日,康县嵩子川划归武都县,武都县赵家坝划归康县。5月30日,宕昌县(1954年11月3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部批准改西固县为宕昌县)新寨村划归武都县;武都县大院乡梨树庄划归岩昌县。8月9日,西和县崖湾乡黑山里划归武都县包峪乡。8月16日,武都县大院、东坪、励志3乡划归岩昌县;龙坝、麻滩2乡和碳坝乡棉柳村由康县划归武都县。同年11月14日,武都县洛塘区解板乡 32个村,杨坝区草坝乡孟家庄、范垮干、袁家里划归康县。武都县人委为了执行中央“精简机构”政策,将全县乡镇进行合并。至1956年12月底,武都县辖10区1镇69乡。

1957年10月29日,省人民政府批准武都县太平乡全部和裕河乡冷家眨以下的12个村划归康县。是年末,全县辖10区、1镇、68乡。

1958年3月,礼县草坪乡划入武都县。同年3月22日,撤销7个区建制,仅保留边远山区坪头、洛塘、木马3个区。3月26日,将这3区合并为洛塘乡,并将1957年年末68个乡镇合并为44个。同年9月26日撤销洛塘区 ,将44个乡镇合并为36个。10月,由 36个乡改建 36个人民公社。11月,撤销36个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建立 19个公社建制,撤并后设 17个人民公社。

1958年12月,撤销宕昌县、康县建制,将原宕昌县所辖沙湾、新寨2个公社和原康县所辖平洛、康宁、云台、大堡、长坝、白杨、店子、两河、杨坝、铜钱10个公社划归武都县。至此,武都县共辖29个人民公社。

1961年6月,将29个公社析置为75个公社。

1961年12月,宕昌、康县二县建制恢复。由原康县10个公社划分的28个公社和原宕昌的2个公社重又划归二县。至此,武都县辖45个人民公社。

1962年2月,增设东江公社。1963年3月,增设五凤公社,城关公社改为城关镇; 6月,坪垭公社从舟曲县划归武都县。至此,武都县辖1镇47个公社。

1966年1月,部分公社又进行合并:五凤、姚寨2个公社合并为城郊公社;渭子公社并入金厂公社;汉林公社并入马街公社;驼子、花池、柏林 3个公社并入安化公社。同年8月,马坝公社并入汉王公社。至此,全县辖1镇40个公社。部分公社改名,情况如下:锦屏改东方红、马街改红光、安化改前进、庞磨改胜利、隆兴改先锋、鱼龙改上游、龙坝改跃进、甘泉改东风、佛崖改红卫、熊池改红旗、汉王改曙光、龙凤改光明、郭河改永红、玉皇改红星、琵琶改向阳。

1968年7月7日,武都县革命委员会成立。以后,相继建立了40个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和 1个镇革命委员会。撤销甘泉工委和洛塘区委、区公所,洛塘区成立武都县革命委员会洛塘地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

1970年5月,东方红等9个公社恢复原名。即东方红复名锦屏、红光复名马街、前进复名安化、胜利复名庞磨、先锋复名隆兴、东风复名甘泉、曙光复名汉王、永红复名郭河、向阳复名琵琶。1971年12月,恢复柏林公社建制,1972年3月正式成立。至1976年10月,武都县革命委员会下辖41个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和1个镇革命委员会。

1978年12月,武都县革命委员会更名武都县人民政府。同年全县部分公社所辖大队作了调整。1978年年底全县仍辖1镇41个公社。

1979年恢复汉林公社建制,以原马街公社的红土、麦头坪、西番地、潘家山、唐坪、杜家湾、下李家、三家地、周家山、汉林等11个大队为汉林公社,公社驻汉林。是年末,全县共1镇42个公社。

1980年12月,公社革命委员会一律改称公社管理委员会,镇革命委员会改称镇人民政府。是年,6个公社恢复原有名称,即上游恢复为鱼龙、跃进恢复为龙坝、红旗恢复为熊池、光明恢复为龙凤、红星恢复为玉皇、红卫恢复为佛崖。

1983年撤销人民公社建制,全县划为1 镇(城关镇)42 乡,建立乡镇人民政府。

1985年5月14日,国务院批准武都地区更名为陇南地区,武都县属陇南地区所辖。至1990年,武都县辖1区6镇38乡。

2004年1月,撤销陇南地区,设立地级陇南市,原武都县改为武都区。2004年6月,武都辖36个乡镇(其中12个镇),15个社区,689个村。

2018年,武都区辖钟楼、吉石坝、江北、江南4个街道,城关、安化、东江、两水、汉王、洛塘、三河、角弓、马街、鱼龙、甘泉、琵琶、外纳、马营、柏林、姚寨、佛崖、石门、五马、裕河、汉林、桔柑、隆兴、黄坪、五库、三仓26个镇,坪垭(藏)、蒲池、池坝、龙坝、龙凤、磨坝(藏)、玉皇、郭河、枫相、月照10个乡。

①城关联合街,乡级建制,设有城关联合街政府。

2008年武都是区还是县(武都区建制沿革概略)(3)

武都千坝牧场云海

END

文化传承 / 经天纬地 / 探究名实

排版 | 方小舆

图片 | 冉创昌

文字 | 《武都区标准地名志》

fydmyjy@126.com。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