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李鸿章在哪(当第一次鸦片战争打响时)

1840年6月,一支从印度出发的英国舰队抵达中国广东海面,打响了第一次鸦片战争。那时候,谁都没有想到,这是一场既改变了中国、又改变了世界的战争。

当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时,29岁的湖南庶吉士曾国藩正在参加翰林院的散馆考试。散馆考试,相当于翰林院的毕业考试。考试合格的庶吉士,将正式进入翰林院,授予编修、检讨等职务;考试不合格者,分发各部任主事等职,或以知县优先委用。

明清之际,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是否进入翰林院,是一名读书人的命运分割线。鉴于这场考试的重要性,曾国藩无暇他顾,因此对这场遥远的鸦片战争关注不多。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李鸿章在哪(当第一次鸦片战争打响时)(1)

散馆考试的结果出来了。曾国藩名列二等十九名,授翰林院检讨,从此步入官场。在那以后,曾国藩开始在日记里提及鸦片战争了。

1841年1月10日,曾国藩在日记中写道:“上年(1840年)六月,英吉利豕突定海,沿海游弋。圣恩宽大,不欲遽彰天讨。命大学士琦善往广东查办,乃逆夷性同犬羊,贪求无厌。上年十二月十五,攻破沙角炮台。正月初五日报到后,又直逼虎门。正月初八报到,皇赫斯怒,于初六日通谕中外。初九日,授奕山为靖逆将军,隆文、杨芳为参赞大臣。本日又策侍卫四人往广东,备差遣。”

这等于是对鸦片战争的补记。从这些记载里面,我们看不出清朝对战争采取了什么行之有效的策略。

由于清军在鸦片战争中连遭失利,接替林则徐任职两广总督的主和派大臣琦善擅自与英国方面签订《穿鼻草约》,割让香港,赔款六百万元,引起道光皇帝不满,道光皇帝下令将琦善革职锁拿,查抄家产。曾国藩在1月25日的日记中记载:“是日奉上谕,琦善革去大学士,拔去花翎。”

2月25日,曾国藩与梁俪裳就鸦片战争展开了一番讨论。晚上回家后,曾国藩像往常一样在日记中写道:“遇梁俪裳,谈广东情形,晚归。”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李鸿章在哪(当第一次鸦片战争打响时)(2)

曾国藩将清军的失利,归咎于“汉奸”助纣为虐。他2月24日的一封家书中说:“英夷滋扰以来,皆汉奸助之为虐。此辈食毛践土,丧尽天良,不知何日罪恶贯盈,始得聚而歼灭。”

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曾国藩在9月17日的家书中说:“英夷在江南,抚局已定。盖金陵为南北咽喉,逆夷既已扼吭要据要害,不得不权为和戎之策,以安民而息兵……然此次议抚,实出于不得已。但使夷人从此永不犯边,四海晏然安堵,则以大事小,乐天之道,孰不以为上策哉!”

显然,曾国藩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看作“和戎之策”,其思想仍未超过“天朝上国”的时代局限,

与曾国藩相比,左宗棠对这场鸦片战争的反应敏锐多了。

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时,左宗棠应亲家陶澍之托,住在陶家教书,为其抚养子女。得知力主抗英的大臣林则徐被革除职务、发配新疆后,愤慨地在家书中说:“自去年广东禁烟启衅,而少穆制军竟革职戍新疆矣,是非颠倒如此,可为太息!”

左宗棠又愤然写下《感事四首》诗,一抒胸怀。其中一首写道:“司马忧边白发生,岭南千里此长城。英雄驾驭归神武,时事艰辛仗老成。龙户舟横宵步水,虎关潮落晓归营。书生岂有封侯想,为播天威佐太平。”左宗棠在仰慕林则徐等爱国英雄的同时,表示自己将来不为封侯只愿保天下太平。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李鸿章在哪(当第一次鸦片战争打响时)(3)

难能可贵地是,作为一名无官无职的体制外人物,左宗棠并没有就愤怒而愤怒。他非常关心战事的进展,并提出了具体的应对之策。

左宗棠致信自己的老师贺熙龄,就“料敌”“定策”“海屯”“器械”“用间”“善后”等方面分别提出御敌之策。他主张“编泊埠之船,讥造船之厂,讲求大筏、软帐之利,更造炮船、火船之式”“以之制敌”。这说明彼时的左宗棠,已经看到了清朝军队在武器装备上的不足,对敌我之间的巨大差距有了清醒的认识。

与曾国藩将战事失利归咎于“汉奸”不同,左宗棠尖锐地指出,战事失利的根子在朝廷:“方今时事之坏,无过上下相蒙,贤奸失别。”

《南京条约》签订后,左宗棠无比郁闷:“时局如斯,彼谋国者之肉宁足食乎!梦想所不到,古今所未有。吾既不能蹈海而亡, 则惟有买山而隐耳。”果然,没过多久,左宗棠就在老家柳家冲买了70亩田地,举家迁往,过上了隐居生活。

当然,这是猛兽出山前的蛰伏。

在曾国藩、左宗棠和李鸿章三人中,李鸿章年龄最小。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打响时,李鸿章才17岁。这一年的李鸿章,刚刚考中了秀才。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李鸿章在哪(当第一次鸦片战争打响时)(4)

1841年—1842年,英军沿海北上,入侵宁波、南京等地。李鸿章老家合肥与南京相距不远,对于英军的入侵自然有所耳闻。1842年,在迎来20岁(虚岁)生日之际,李鸿章写下《二十自述》4首诗。

在第一首诗里,李鸿章感怀岁月蹉跎:“蹉跎往事付东流,弹指光阴二十秋。 青眼时邀名士赏,赤心聊为故人酬。胸中自命真千古,世外浮沉只一鸥。久愧蓬莱仙岛客,簪花多在少年头。”

在第三首诗里,李鸿章表示要奋发有为:“丈夫事业最当时,一误流光悔后迟。壮志不消三尺剑,奇才欲试万言诗。闻鸡不觉身先舞,对镜方知颊有髭。昔日儿童今弱冠,浮生碌碌竟何为?”

20岁的李鸿章,所思所想还仅仅是个人的世界,并没有意识到时代正在发生巨变,国家和社会正在发生巨变。以至于到了1872年,李鸿章才真正意识到这一点,发出“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感叹。

【参考资料:《清史稿》《曾国藩家书》《李鸿章:历史漩涡里的一代重臣》《大家精要》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