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的三个传说和习俗 元宵节传说都不可信

元宵节的三个传说和习俗 元宵节传说都不可信(1)

正月十五元宵节

辞旧迎新新年好,壬寅虎年在2022年2月1日零点钟声响起的那一刻已经到来,紧随春节过后,我们又将迎来另一个重大的节日——元宵节。过完这个节日,我们热热闹闹的年味才慢慢淡去。那么关于这个节日,除了吃元宵(也叫汤圆),还有猜灯谜、赏花灯、舞狮子等活动,你究竟了解多少呢?

一、元宵节的来源

正月十五元宵节,又名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中国春节年俗中最后一重要节令。

关于它的由来,主要有三种广为人知的说法:太一神祭祀起源说、道教节日起源说和佛教节日起源说。

太一神祭祀起源说认为,元宵节起源于汉代祭祀太一神的习俗。太一也称“太乙”,是古代的天神,位列仙班,他掌管着九条龙,拥有掌控人间福祸之事的能力,包括旱灾水涝、饥荒瘟疫。古代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为了国泰民安,自然是很信奉太一神的。相传从秦始皇开始,每年都会举办盛大的仪式向太一神祈求风调雨顺、健康长寿。特别是在汉武帝时期,元封七年 (前104年) , 他把元宵定为最重要的佳庆之一。据《史记•乐书》记载:“汉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祠,到明而终。”可见当时人们对于这个节日多么重视,以至于通宵庆祝,要知道古人的作息可和现代人不同,一般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元宵节的三个传说和习俗 元宵节传说都不可信(2)

汉武帝刘彻

道教节日起源说认为元宵节与道教“上元”有关。《岁时广记》卷十引吕原明《岁时杂记》记载:“道家常以正月十五为上元。”这恰好与我们的元宵节是同一天。再据《梁元帝旨要》载:“上元为天官赐福之辰。”这里说的天官,即天庭安排的使者,下界至人间查访、赐福。人间为了迎接天官,家家户户都会在那一天燃灯为天神指路,此后便成为一种习俗。与此同时,宫里祭祀太一神的仪式也进行着。由于这种联系,才使得元宵这一天成为一个普天同庆的日子,但或许由于各种原因,随着岁月的变迁,我们慢慢只记住了“元宵节”。

元宵节的三个传说和习俗 元宵节传说都不可信(3)

佛教节日起源说认为元宵节与佛教点灯敬佛有关。《岁时广记》卷十引《僧史略·汉法本传》云:“西域十二月三十日,乃中国正月之望,谓之大神农变月。汉明帝令烧灯,以表佛法大明。”东汉明帝时期,佛教传入中国。作为一个外来宗教,在强大的本土文化面前,不太容易吸引民众,所以在当时佛教并没有很大的影响。但是东汉明帝却崇仰佛教,在听闻佛法中有正月十五点花灯纪念圆寂的佛祖释迦牟尼的风俗之后,就颁旨下令皇宫和寺庙在这一天夜晚点燃灯火敬佛,接着士族庶民也跟着点灯。虽然这听着确实和元宵节的起源没什么关系,但是因为点灯敬佛恰好也在正月十五,同时为元宵留下了张灯的习俗,由此增加了元宵的意蕴,所以也被认为是元宵节的起源之一。

元宵节的三个传说和习俗 元宵节传说都不可信(4)

二、起源传说的真假

太一神祭祀起源说在很大程度上是站不住脚的,因为祭祀日应该是不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的。最有力的证据是《史记·乐书》上记载的“正月上辛日”,这一天并不是正月十五。根据中国的干支纪年法推断,这一天是正月上旬的一个吉日,在不同的年份分散在初一至初十中的任一天,但绝不可能是正月十五。而元宵节之所以被人们当成节日庆祝,更多的是因为这一天的月亮是农历新年的第一轮圆月,寄寓着人们美好的期望。再从祭祀太一神这一角度分析,它主要是由皇家主导,与寻常百姓没有多大关系。直至明清期间,它仍然是在“正月上辛日”举行,且其祭祀内容与如今元宵节相差甚大。

元宵节的三个传说和习俗 元宵节传说都不可信(5)

太乙

道教节日起源说也同样难以令人信服,这一说法多是道教中人为宣扬道教,吸引教众,故意夸大道教与元宵节的关系。上文所提到的《岁时广记》是一部包罗南宋之前岁时节日资料的民间岁时记,据此可知,这本书一定晚于南北朝时期书写的《梁元帝旨要》,很难让人不怀疑道教设立“上元”这一特殊日子的用意。另外也有证据证实道教确实有利用这一行为的倾向。

佛教节日起源说也同样疑点重重,存在夸大佛法影响力的意图。《僧史略·汉法本传》中记载:“西域十二月三十日,乃中国正月之望,谓之大神农变月。汉明帝令烧灯,以表佛法大明。”这被认为是元宵节起源于佛法的间接证据。但是如果仔细探究的话,也可以发现很多漏洞。其一为《僧史略·汉法本传》的作者为宋代高僧赞宁,其真实身份为佛教人士,这就使史料的可信度大大降低。其二为《汉法本内传》在学界多被视为伪书,同样缺乏可信度。从这两点来看,佛教节日起源说是没有说服力的。

元宵节的三个传说和习俗 元宵节传说都不可信(6)

虽然以上三种说法都存在问题,但是也为考证元宵节的由来提供了猜想的空间,让我们能够更有热情地探究中华传统文化,感知到古代人对元宵节的美好寄望。

三、元宵节的习俗

元宵节的习俗,除了吃元宵和上面提到的点灯外,还有几个极具特色的习俗。

其一为“迎紫姑”,相信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这个习俗,但是在古代民间这个习俗颇受欢迎。这个习俗起源于一个传说,紫姑就是这个传说的主角。她生前是一个大户人家的婢妾,古代向来遵循“尊卑有别”的伦理信条,所以那户大户人家里的主妇对她并不待见,经常虐待她,长此以往,她不堪忍虐待,就在正月十五那天激愤而死。百姓听闻这事都感到悲愤,于是便在她的忌日举办活动。从那时起,人们就开始用稻草、布条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摆供在桌上祭奠她。妇女们更是对她充满敬佩,每到祭奠这一天,就站在紫姑像前,像对待自己的亲姐妹一般对着她的肖像说心里话,或对她进行安慰,或向她倾诉自己的委屈。

元宵节的三个传说和习俗 元宵节传说都不可信(7)

其二为“逐鼠”,这个习俗确实不太常见,因为它主要针对养蚕人家在正月十五这一天驱逐老鼠,而且主要盛行于古代南方盛产桑蚕的广大地区。

其三为“祭门、祭户”,这个习俗同样也不常见,相较于我们所熟知的盛大的祭祀活动,“祭门、祭户”祭祀的方法其实很简单,只需要把杨树的枝条插在门户的上方,然后在一个空碗里盛满豆粥,再在碗里插上一双筷子,这样祭祀的准备工作就做好了,或者直接将酒和肉摆放在门前,用以祭祀门神,祈求平安。

元宵节的三个传说和习俗 元宵节传说都不可信(8)

文史君说

或许元宵节的节味已经不似以前浓烈,也随着我们的成长变得不再那么受期待,但是,无论怎么变化,我们都应该牢记,每一个节日的存在都有其特殊的意义,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佳节,寄寓着中华儿女对生活的美好希望,了解其起源、习俗,有助于更好地保存中华文化的火种,因此我们应该学会用自己的方式把节日丰富起来,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韩梅:《元宵节起源新论》,《浙江大学学报》2010年第40卷第4期。

Jim Harbert,蔚然:《元宵节的起源和习俗》,《国际人才交流》2015年第3期

莹莹:《元宵节有什么习俗》,《中国社会工作》2017年第5期。

(作者:浩然文史·梃梧)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浩然文史是全博士团队文史科普自媒体,全网主流平台文史类优质作者。让专业的历史更有趣,让有趣的内容更有深度。古今中外,考古文博,更多内容请关注我们的同名公众号(id:haoranwenshi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