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为什么爱点香(古人如何以香来做文章)

月圆之夜,吃一口月饼,忍不住以“香”做文章。

我们因嗅觉而辨别气味,我们从气味中分辨香臭、刺鼻与否,以此产生我们喜欢或是厌恶的气味,为了得到我们喜欢的气体,我们学会了制香,甚至从气味中延伸出以气味做喻的词语。

古人为什么爱点香(古人如何以香来做文章)(1)

01

遗芬剩馥:以香喻文章

馥,本指气味芳香,出自宋·苏轼《千秋岁》一文:“秋露重,真珠落袖沾余馥”。

在清代曾朴的《孽海花》里,第五回提及:“只见堂里敷设的花团锦簇,桂馥兰香……一几一椅,全是紫榆水南的名手雕工。”

可见,我们以芬芳馥郁来形容香气的浓郁,以桂馥兰香来形容气味的芳香。

明朝时期,李东阳在《跋〈聚芳亭卷〉》里写道:“而诗书图史,遗芬剩馥,在其子孙者,其来未艾,谓非少保公之贤而至然哉!”

他将“馥”的深意再次延伸,比喻前人留下文学遗产的余膏剩馥,也有指前人留下精美文章的遗芬剩馥。

对于文章的描述,我们还可以通过“余味回甘”来形容其作品深刻含蓄,耐人回味。

古人为什么爱点香(古人如何以香来做文章)(2)

02

金桂飘香:以香喻其人

金桂,即木樨,桂花的一种。

本意指桂花开了,香味传至远方,又作“丹桂飘香”。

桂花盛开的季节在秋季,如今,我们也会以此象征秋天。

宋朝时期,朱熹在《咏岩桂》中写道:“亭亭岩下桂,岁晚独芬芳。叶密千层绿,花开万点黄。天香生淨想,云影护仙妆。谁识王孙意,空吟招隐章。”

诗里不仅描述金桂的芬芳、外形及生长环境,还表达了其能与岩桂为友,生命自然不会落空的深意。

宋代诗人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亦有以桂子飘香来形容中秋节前后的佳境:张子韶对策有桂子飘香之语。

赵明诚妻李氏(李清照)嘲讽之曰:露花倒影柳三变,桂子飘香张九成。

柳三变,即柳永,其在《破阵子》中写了一句“露花倒影,烟芜蘸碧,灵沼波暖”,而被称为“露花倒影”。

南宋状元张九成(字子韶)则在南宋高宗的廷试中留有“澄江泻练,夜桂飘香”的名句。

李清照在此时以此作答,已是在流离南下之后,这金秋时节本是佳节之际,但身处之境却是多有感伤,并借此来喻讽当下。

古人为什么爱点香(古人如何以香来做文章)(3)

03

芳兰竟体:以香喻男子

芳兰:兰草的香气;竟体:满身,香气满身。

这一词出自《南史·谢览传》:“意气闲雅,视瞻聪明,武帝目送良久,谓徐勉曰:‘觉此生芳兰竟体。’”

武帝以芳兰竟体来描述谢览举止闲雅,风采极佳。

谁是谢览?

谢览(472-509),字景涤,南朝梁大臣,吏部尚书谢瀹之子,侍中谢朏侄子,娶齐明帝女钱塘公主,拜驸马都尉、太子舍人。美风神,善辞令,梁武帝深器。

在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第三十四回里,薛乡绅在家宴请,此间有两少年人到访:这两人,面如傅粉,唇若涂朱;举止风流,芳兰竟体。

这两个名士各有绰号:一个叫“余美人”,一个叫“萧姑娘”。

一般以花来喻女子,此处以“芳兰竟体”来描写男子,平添又多了几分的阴柔娇美之意。

古人为什么爱点香(古人如何以香来做文章)(4)

04

国色天香:以香喻女子

国色一指姿容极美的女子,如《公羊传·僖公十年》:“ 骊姬者,国色也。”

北宋时期,黄庭坚 在《书幽芳亭》写道:士之才德盖一国则曰国士,女之色盖一国则曰国色。

二指牡丹。

唐朝李正封的《牡丹诗》里写道:“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丹景春醉容,明月问归期。”

自此,国色天香便成为人们对牡丹的评定。

李正封是唐宪宗元和二年(807)进士。

唐代元和年间,赏玩牡丹之风盛行,数人以此为题材。

李正封尽管存于后世的诗并不多,但这一首《牡丹诗》便让牡丹冠绝群芳,其以拟人的手法,以美人醉酒之态来写花之娇美,其香气更是人间难寻。

古人为什么爱点香(古人如何以香来做文章)(5)

05

明德惟馨:以香喻德行

明德:美德;惟:是;馨:散发的香气。

在《尚书·君陈》里:“至治馨香,感于神明。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真正能够发出香气的是美德。

南朝宋代的刘义庆在《世说新语·规箴》里写道:知几其神乎!古人以为难。交疏吐诚,今人以为难。今君一面尽二难之道,可谓明德惟馨。

这段故事说的是:魏国曹爽执政时,何晏、邓镛是曹爽的心腹,曾经,他们二人让擅长《周易》,能占卦的管辂为他们卜卦,询问他们的官位能不能升到三公?

卦成以后,管辂引经据典,趁机用(易)理劝戒二人宜明存亡之理,忧虑国家危机,尽心辅助君主,使民怀德,这样三公之位就可以得到。

邓镛听罢,不以为然,认为是老生常谈。

何晏则醒悟道,想要了解事物的变化,古人认为是何其的困难。

交情浅但袒露真心,这对当今之人来说则是极其困难。

如今管辂以一面之缘说出了两个难题的解决办法,正是明德惟馨,且以《诗经》上的“中心藏之,何日忘之!”对管辂致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