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禅让制是否存在(上古时期的禅让制真的存在吗)

禅让制,是指上古的“五帝”时期产生君主的一种制度指在位君主生前便将统治权转让给新君主最为典型的就是“尧舜禹”时期的禅让制由于这些说法过于久远,都是依靠口口相传,缺乏信史记载或考古印证所以对于 “禅让制”存不存在的问题,就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说“禅让制”确实存在,是我国上古君主的圣贤之德另说“禅让制”根本就不存在,属“今不如昔论”者为表达对当局的不满或教化后人杜撰出来的,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历史上禅让制是否存在?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历史上禅让制是否存在(上古时期的禅让制真的存在吗)

历史上禅让制是否存在

禅让制,是指上古的“五帝”时期产生君主的一种制度。指在位君主生前便将统治权转让给新君主。最为典型的就是“尧舜禹”时期的禅让制。由于这些说法过于久远,都是依靠口口相传,缺乏信史记载或考古印证。所以对于 “禅让制”存不存在的问题,就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说“禅让制”确实存在,是我国上古君主的圣贤之德。另说“禅让制”根本就不存在,属“今不如昔论”者为表达对当局的不满或教化后人杜撰出来的。

南山老李认为,即便是传说,“禅让制”还是真实存在的。

“三皇”时期,部落首领或联盟领导人一般是采取“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的血统继位制度,就是“世袭制”。据传说记载,到了“五帝”时代就有所变化了,从黄帝开始便逐渐进入了“天下为公”时代,在帝王继承人上也是选 “贤”禅让制,其特点有两个:一是帝王在生前就将帝位传承给新帝王;二是将帝位让给不同姓的人。那么又是为什么会采取禅让呢?

据传说,唐尧在位时的大部分精力用来治水患,同时到处寻找能治理水患的人才。唐尧还在位时,有人向尧推荐了尧的儿子丹朱为继承人,其实这就是“世选制”。尧认为丹朱性格恶劣,又有人推荐共工,尧认为共工心术不正,还有人推荐鲧,尧认为鲧违背天命,都没有被尧选中。虞舜的家世甚为寒微,父亲虽然是平民,他的父亲叫瞽叟,是一个盲人,舜从小母亲去世,父亲娶了一个后妻,舜从小受到后母和后母所生儿子的迫害,但是舜从来不计较,还很孝顺父母,爱护弟弟,得到当时百姓的称赞。后来尧向四岳(四方诸侯之长)征询继任人选,四岳就推荐了舜,尧将两个女儿嫁给舜,经过多年考验,唐尧在生前就将帝位禅让给德才兼备的舜,舜继位之后尧还活了28年

舜在位期间就将帝位禅让给了善于治水的禹,在禹继位17年后才去世

夏禹,改变了父亲治水的方法,由赌为疏导。同时禹为治水,走遍了华夏的所有地方,一心扑在治水上,留有“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传说。经过禹13年的治理,祸害华夏数百年的洪水大患被治理了,于是舜也是在世期间就将首领的地位传给了大禹。禹是中国古代时代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绩,就是治理滔天洪水和划定华夏版图为“”九州。

从上面尧舜禹帝王的传位看,这已经与“三皇”时期的“世袭制”最大的不同,只是有了“选举”程序的出现。就是说,五帝时期一般是在君主世后,是在黄帝血统内个人能力品行高的人,经过四岳(四方诸侯之长)的民主选举,产生出德才兼备的新君主,这就是“世选制”。

如果帝王还在位的时候,就向四岳(四方诸侯之长)“征询”继任人选,或四岳如实推荐人选,帝王确定继承人,如果帝王在生前就“让贤”的话就是“禅让”。其实“禅让制”本身就是“世选制”的一种“高尚”形式,是帝王圣贤和开明的综合体现。从这一点看,南山老李认为禅让制是存在的。

那么,帝王们为什么在位期间就会让位呢?

从“禅让制”产生的时代看,正是洪水灾荒施虐的时期,从唐尧在位时的大部分精力用来治水患,禹的父亲还在尧时期因治水失败被杀。由于远古时代生产力极为落后,人类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共同劳动、平均分配生活资源,帝王也也不能例外。所以,面对涛涛水患,人们需要选举出年轻有为,贤能、公正的人当首领,才能带领大家抵御自然灾害和外来的侵袭。

我们都知道,这一时期被称为“天下为公”,社会阶级差别还不是很明显,君主就是“公仆”,其特权并不突出,相反君主这个职业还是相当的辛劳。比如大禹子承父业,跋山涉水风餐露宿,三过家门而不入,据说大禹到了晚年,留下满身的伤病,走路一瘸一拐,还留有“禹步”的传说。西汉扬雄《法言》说:“巫步多禹”。李轨注:“姒氏禹也,治水土,涉山川,病足,故行跛也。”可见年老体弱,精力不济也是“让”位的重要因素。据说,尧在位72年,舜在位33年,大禹在位45年,他们让位时都已进入老年。当然,最主要还是因为尧舜的贤明使得“禅让”成为可能。

这一时期也有一个在位就被更换的帝王,却没有被列为“禅让”。据《史记·五帝本纪》、《帝王世纪》记载,帝喾去世后,长子帝挚即位,帝挚因能力平庸,未能妥善管理国家,毫无政绩,帝挚在位9年,将帝位让给弟弟唐尧。这里说的“让”其实就是被部落联盟以民主的方式给换掉了,所以也没有什么名气,也没有被纳入“禅让制”之列,这就说明帝挚让位与尧舜禹的“禅让”一定是存在着区别。按记载,帝挚个人与尧舜禹们在仁德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所以尧舜禹定不会像帝挚那样因德才低劣,被采用选举的方式更换。古籍记载,舜继位之后尧还活了28年。舜也是在位期间就将帝位禅让给了善于治水的禹,在禹继位17年后才去世,更不会是什么被篡位或弑君而进行的君主更替。

其实,最早对“禅让制”提出质疑的是《荀子·正论》记载了荀子的疑问:“夫曰尧舜禅让,是虚言也,是浅者之传,陋者之说也。”《韩非子·说疑》记载战国末的韩非的言论道:“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不仅否认了“禅让”之事,还说舜和禹继承帝位,是“臣弑君”的结果。此二位并没有阐明“禅让制”不存在的理由,他们还都是法家学说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其在主张法治的同时,是极力反对仁政的,此说法自然也就不足为信了。

客观地讲,在“天下为公”的社会背景下,那个特定的大洪水时期,人们为了应对自然的需要,符合联盟时代各方利益需求,产生于世选制与世袭制夹缝之中的“禅让制”,也只能是昙花一现。生产力在发展社会要进步,向往着“禅让制”再现世间的想法也只能是梦想而已。

有不同看法,请在评论区留下你的意见。

我是“南山老李”。关注我,我们一起品文化。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