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古南岳衡山人多吗(从北京香山拍到湖南衡山的鸡毛信)

今天的古南岳衡山人多吗(从北京香山拍到湖南衡山的鸡毛信)(1)

1954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的《鸡毛信》讲述的是龙门村儿童团长海娃奉命给八路军送鸡毛信并机智勇敢地将敌人带入包围圈将其全歼的故事。

今天的古南岳衡山人多吗(从北京香山拍到湖南衡山的鸡毛信)(2)

该片曾被推荐参加1955年瑞士洛迦诺国际电影节的正式展映,并获得文化部优秀故事片三等奖、英国第九届爱丁堡国际电影节优胜奖、全国第二届儿童文艺奖故事片一等奖。被誉为“新中国第一次塑造革命小英雄形象的儿童片”。

今天的古南岳衡山人多吗(从北京香山拍到湖南衡山的鸡毛信)(3)

方冰

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流传着许许多多儿童团员和小通讯员们的英勇事迹。1942年,诗人方冰(著名演员方青卓的父亲)率先在《晋察冀日报》的《老百姓》副刊上发表了叙事诗《歌唱二小放牛郎》,后由作曲家劫夫谱成歌曲,广为传唱。

今天的古南岳衡山人多吗(从北京香山拍到湖南衡山的鸡毛信)(4)

受此启发,之前已创作了《狼牙山五壮士》的战地记者华山写出了短篇小说《鸡毛信》,发表在1946年7月出版的《长城》月刊创刊号上。

今天的古南岳衡山人多吗(从北京香山拍到湖南衡山的鸡毛信)(5)

华山

华山亲身经历了华北抗日根据地1942年反“扫荡”以及反日寇“铁壁合围”等战斗,他根据战地采访中的所见所闻成功塑造了海娃这位机智、勇敢的抗日小英雄形象。

今天的古南岳衡山人多吗(从北京香山拍到湖南衡山的鸡毛信)(6)

包括作家海笑、抗战老兵宋培华等都有过类似海娃的战斗经历,他们也都被认为是海娃的创作原型。1949年,大连新华书店首次出版了《鸡毛信》的单行本,遵照作者的要求,封面上印有“抗日童话”的字样,以示小说并没有具体的人物原型。

今天的古南岳衡山人多吗(从北京香山拍到湖南衡山的鸡毛信)(7)

今天的古南岳衡山人多吗(从北京香山拍到湖南衡山的鸡毛信)(8)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鸡毛信》被改编成连环画,著名画家刘继卣找来一位放牛娃做模特画出了海娃的形象。

今天的古南岳衡山人多吗(从北京香山拍到湖南衡山的鸡毛信)(9)

在1950年的第一版里,海娃像是没有头发的,直到再版时才被画上了头发,后来电影中的海娃就是这个形象来挑选演员的。

今天的古南岳衡山人多吗(从北京香山拍到湖南衡山的鸡毛信)(10)

1952年,时任上海电影局局长的张骏祥将《鸡毛信》改编成了电影剧本,恰逢这一年,上海八家私营电影制片厂合并为上海电影制片厂,《鸡毛信》就成为了上影厂挂牌后投拍的第一部电影。

今天的古南岳衡山人多吗(从北京香山拍到湖南衡山的鸡毛信)(11)

石挥(右)和谢晋

当时,业界对上影厂拍摄《鸡毛信》并不看好,普遍认为来自“国统区”的编导拍不好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为此,由导演石挥、制片主任顾也鲁和副导演谢晋等组成的主创集体憋了一口气,一定要拍出一部令观众满意的电影。

今天的古南岳衡山人多吗(从北京香山拍到湖南衡山的鸡毛信)(12)

蔡元元(左)和蔡安安

扮演海娃的小演员经过了千挑万选,最终只剩下了蔡安安和蔡元元兄弟俩,他们的父亲是曾在《烈火中永生》中扮演华子良的老演员蔡松龄。

今天的古南岳衡山人多吗(从北京香山拍到湖南衡山的鸡毛信)(13)

石挥和谢晋起初有意让哥哥蔡安安演海娃,让弟弟蔡元元演狗娃,直到开拍后才发现虎头虎脑的弟弟比眉目清秀的哥哥更接近小英雄的气质,就临时让哥俩换了角色。年仅10岁的蔡元元也因此成为了新中国第一代童星。

今天的古南岳衡山人多吗(从北京香山拍到湖南衡山的鸡毛信)(14)

影片于1952年深秋在北京海淀区北辛庄和香山开拍,刚拍完秋收镜头青草便已枯萎,只好接拍海娃赶着羊群诱骗日本鬼子在山路行走的戏。

今天的古南岳衡山人多吗(从北京香山拍到湖南衡山的鸡毛信)(15)

剧组在雪中合影

可是只拍了3天,北京便下了一场大雪,皑皑白雪积满了山沟。按照剧本要求,场景里不该出现雪,摄制组只好发动大家扫雪,当时协助拍摄的解放军驻香山警卫连也参加了扫雪。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才完成了一些山路镜头的拍摄。

今天的古南岳衡山人多吗(从北京香山拍到湖南衡山的鸡毛信)(16)

摄制组随后赶到石家庄井陉县桃王庄村和大王庙村拍摄片中龙门村的石屋和村景,这时,谢晋建议可以到湖南衡山继续拍摄外景,因为那里还是草茂林深的景象。

今天的古南岳衡山人多吗(从北京香山拍到湖南衡山的鸡毛信)(17)

于是,大队人马浩浩荡荡地开拔到南岳衡山,随行的还有在片中担任重要配角的三十头绵羊。可是一到目的地,摄制组就听说当地有老虎,对绵羊构成了威胁。经过协调,衡山公安局派来公安人员作为保镖,每逢有“羊演员”的戏,都要先侦察后拍戏,幸运的是老虎一直没来。

今天的古南岳衡山人多吗(从北京香山拍到湖南衡山的鸡毛信)(18)

就这样,经过一年多的拍摄,本片终于赶在1954年六一儿童节呈现给了全国小朋友,后来还赴埃及、美国等世界各地放映,好评如潮。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