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见君子云胡不喜上一句(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上一句(既见君子云胡不喜)(1)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肩若削成,腰如约素”,这是曹子建《洛神赋》中的诗句。他在洛水边邂逅了洛水女神,用一句诗来说,那便是“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只可惜两人人神有别,只得含泪分开。

曹植的这篇《洛神赋》一直被后人推崇,钟嵘、谢灵运等人都夸赞曹植才高盖世,后人更是称曹植为“仙才”。要知道,古往今来,被称作“仙才”的一共只有三个人,就是曹植、李白和苏轼。

能与李白、苏轼比肩的曹植,在文学上的才华是毋庸置疑,我们熟悉的《白马篇》《七步诗》都是他的代表作,但是,就如同历史上很多有才华的诗人一样,再卓越的才华,也不能让曹植拥有一个顺遂的人生。

曹植是曹操的儿子,出身高贵,又天资聪颖,放在寻常人家,那绝对是十里八乡都夸赞的俊后生。但偏偏,帝王家的生活格外不好过,曹操虽然欣赏曹植的才华,但是疑心也重,一直没有全然地信任过曹植,兄长曹丕更是对曹植百般刁难。“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就是曹植对曹丕的控诉。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上一句(既见君子云胡不喜)(2)

在这种大环境下,曹植一直没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这种政治上的失意一直郁结在曹植心里,他虽然才高八斗,眼明心亮,但是悲惨的故事发生在自己身上,他也做不到自我调节。

或许有人会问,曹植生在官宦世家,吃穿不愁,他为什么就不能放下这些政治上的纷争,安心做一个闲云野鹤的公子哥呢。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用曹植自己的一句诗来解答。他曾经在《黄初六年令》里面写过:“修吾往业,从吾初志”,意思就是说,我要继续做我以前的工作,要继续坚守我最初的志向。类似我们现在经常说的“不忘初心”。

许多人年轻的时候,都知道自己的“初志”是什么,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就会有一股神秘力量说服人们,让他们相信自己根本不可能完成自己的“天命”,但曹植是个坚持自我的人,他这句“从吾初心”写在纸上,也就落实在了行动上。他一直与曹丕进行着政治上的博弈,只可惜势单力薄,不仅没有成功,还被软禁在了宫中,即便如此,曹植也没有放弃自己的政治理想。

或许我们可以大胆想象一下,在诗人曹植心中,有一个“天下大同”的世界,在那里每个人都过着怡然自得的生活,没有衣不蔽体的农民,也没有郁郁不得志的书生,边关的将士不会枉死,朝堂的大臣也不会贪腐。曹植一生殚精竭虑,就是为了追寻这样一个美好的世界,他一直相信自己有能力改变现状,为别人带去希望,但可惜,他的一腔热血,最后连自己也保护不了。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上一句(既见君子云胡不喜)(3)

这是曹植的“人生悲剧”,现在我们读起他的故事来,难免一声叹息。人生的境遇看似不同,却在冥冥之中都有着些许相似,在《诗经·国风》里就有这样一首诗,很能表达像曹植这样不得志的人的心情。

这首诗名叫《园有桃》,“园有桃,其实之肴,心之忧矣,我歌且谣”。意思是说,园子中有许多桃树,等到桃子成熟了,放在精美的器皿里端上来的时候,我心中却觉得非常忧伤。第一次读这首诗的时候,我们难免会觉得有些困惑,看到大颗大颗的桃子,难道不应该流口水吗,为什么还会觉得忧伤呢。

这时候我们就得想想,古人写诗,从来不是写表面,就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不仅仅在写植物和天气,而是在写青年人心中萌动的爱情。同样的,园中的桃树,也不单单是指桃树,而是代指贤明的君主、昌盛的国运。诗人看到院中桃子长势喜人,心生喜悦,转念一想,在朝堂上就没有这样美好的东西,这是看到一处圆满,而思及另一处缺憾,故而悲从中来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上一句(既见君子云胡不喜)(4)

桃树只要结了桃子,它的一生就算完满,但是一个人呢?他一生的果实在何处?假如一个蹉跎半生的人尚且还有抱负,那么他看到成熟的桃子时,心里起了无名的忧伤,应当是很好理解的。那个看着蜜桃落泪的人,便是一生都不肯轻言放弃的曹子建。

说到这里,我们也不难理解曹植在《洛神赋》中所描绘的感情了,那位貌若天仙的洛神,不仅仅是一个美丽的女子,更是曹植心中对理想的追寻,他于某一个雾霭沉沉的早晨,看到了自己心中完美世界的景象,但不管他怎么追逐,那美好的理想就像是天边的仙女,总是影影绰绰,看不真切。

曹植的一生,就是求而不得的一生,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理想,但是却怎么也达不到那个理想,但这样的曹植,却更加令人敬佩,因为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士大夫们的赤子之心。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上一句(既见君子云胡不喜)(5)

正如那句诗说的那样“既见君子,云胡不喜”,我们从书本上遇到曹子建这般翩翩君子,便知道这世上仍然有人坚持着最朴素的理想,仍然有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样的人,又怎能不令人感到欣喜和愉悦呢。

张定浩教授的这本《既见君子》,用隽永的语言,为我们讲述了古代文人墨客的人生故事,他用春秋时期的诗句,来描绘魏晋文人的心情,这种写法独具匠心。翻开这本书,我们就能更深刻地了解到,古时候那些衣袂飘摇的士人,有着怎样百转千回的内心世界。

本期图书为《既见君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好书项目组推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