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临夏历史文化遗产(走进积石关的文人们)

积石关不仅是古河州一处非常重要的军事关隘和底蕴丰厚的著名人文景观,还是一处耀眼的文化地标,历代文人骚客的朝圣之地!

01地险天成

积石关坐落在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关门村,地处巍峨的积石山麓,积石峡东口。它地险天成,南倚巍峨高耸的积石山峭壁,北临浊浪滔滔的黄河深渊,背山面水,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关内为甘肃省积石山县,关外为青海省循化县,隔黄河与青海民和县相望,历来是丝绸之路和唐蕃古道要隘、军事之要地、甘青之门户。

甘肃临夏历史文化遗产(走进积石关的文人们)(1)

今日积石峡雄姿

积石关的西端,是黄河上游著名的峡谷——积石峡。这是一条长约25公里的峡谷,深邃、险峻、神奇、壮丽。进入积石峡,黄河两岸山势峭拔,绝壁千仞,如刀削斧劈;危石险峰,横出天际,大有将崩欲倾之势。峡谷重岩叠嶂,遮蔽天日,深邃幽深。峡中黄河急流奔湍,洪涛巨浪,声震如雷,浪拍石崖,生云吞雾,滔滔东去,一泻千里。

02大禹导河的源头

积石关如此耀眼和声名远播,首先在于它是大禹导河的源头。我国最早的地理书《尚书·禹贡》云:“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入于沧海”。《史记·夏本纪》载:“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大禹导河的千秋之功开始于积石,大禹完成惊天动地的治水大业,积石也因此名垂千古,扬名天下。史籍记载和传说都说积石峡是大禹治水时凿成的,积石峡绝壁上层层叠叠的崖壁纹路,传说是大禹导河时留下的斧痕。直到今天,积石峡中还有许多大禹导河传说的遗迹,如禹王石、禹王洞、大禹斩蛟崖、骆驼石、天下第一石崖等。为了纪念大禹治水的功绩,明朝弘治庚申年(公元1500年)官府在这里修建了禹王庙,原址在积石关外;明嘉靖四年(公元1525年)移至关内,在今积石关内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关门村黄河南岸台地上。明清官府多次重建或修葺禹王庙并派官员按时致祭。可惜禹王庙在清光绪年间毁于兵燹。

03军事之要地 甘青之门户

甘肃临夏历史文化遗产(走进积石关的文人们)(2)

《续修导河县志》中的 《积石神功》图

积石关自古以来是军事之要地、甘青之门户。

历史上,很早已在这里设置县、军、州、驿站、关隘。积石关以东约2.5公里的黄河二级台地上是汉河关县遗址,唐代为积石军城,这是“积石”二字首次出现在军事编制和设施上。金、元时为积石州城,这是“积石”二字首次出现在行政编制上。明朝时为长宁驿站,当时在驿堡内设陕西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行馆各一所。在积石关以东约4公里的大河家镇大河村的黄河渡口,过去称黄河上渡或临津渡,前凉时张轨在此置临津县,隋置临津关。明嘉靖《河州志》载“两山如削,河流其中,西临蕃界,险如金城,实系要地。隋置临津关,命刘权镇之,唐李靖伐吐蕃经积石,宋元立积石州,洪武改为关”。隋大业五年(公元609年),炀帝为了消灭突厥和吐谷浑,统一华夏,带后妃、侍从和40万大军御驾亲征,浩浩荡荡从长安出发,经陇西、狄道、河州,从临津渡渡过黄河到西平(今西宁),吐谷浑部落十余万人降隋。再越大斗拔谷山口(今甘肃民乐县扁都口)至张掖,结束张掖的活动后原路返回,从临津渡过黄河回长安,并命刘权率军镇守河源郡积石镇(今积石山县大河家)。考史志记载,积石关和临津关应该不是同一个关,不在同一个地方。临津关应在大河家镇大河村的黄河渡口,二者相距不远。《水经注》载:“河水又东,临津溪水注之,水自南山,北经临津城西,而北流注于河,河水又东,经临津城北,白土城南”。

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御史大夫邓愈统帅大军攻克洮山、岷山、河州后,在河州设置二十四关,积石关为第一大关,筑有扼控咽喉的宏伟关门及碉堡、哨所。在积石关的南山峰上,筑有号称“积石锁钥”的墩堡。墩系明代所筑,为守御积石关的烽堠墩台之一,此村也以大墩为名。堡系清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河州知州赵桂芳驻防积石关时在原墩基础上所筑,取名静安堡。堡门嵌石质“积石锁钥”匾额。

明洪武设置积石关,当时设官1名,兵50名把守,一年一换。后积石关等大关设兵丁50名,中小关设丁五、六人,仍一年一换,轮流驻守。清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河州牧顾尔昌团练乡勇分布各关隘,二十四关集成185队,共计马步乡兵9644人。清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裁以塘丁把守”,设有把总1人,士兵6人。到民国初年把守官兵全部裁撤。

积石关依山而建,北临黄河,南依积石山,关墙依山势而筑,延伸到山巅。设有关门和关楼并驻军营房。到民国初年把守官兵裁撤后逐步被毁,现在只能看到一段残存的关墙延伸到半山间。

积石关,在中国历史上是中原农业民族与青藏高原少数民族的分界线,是中原王朝与羌、鲜卑、吐谷浑、吐蕃、西夏、蒙古等部族争夺的军事要地,这里发生过许多残烈的战争。汉朝,羌、汉长时间的争夺战、拉锯战在这里展开,汉将赵充国、李息、耿恭、马防、马贤、段颎、夏侯渊、张郃等多次用兵河湟,这里曾是主战场。隋炀帝讨伐吐谷浑“出临津关,渡黄河,至西平”。唐兵部尚书侯君集率军过临津,攻打吐谷浑;卫国公李靖在此驻军,哥舒翰伐吐蕃收黄河九曲。宋与夏、金,金与夏,元与金曾激烈血战,争夺积石州。近代史上,这里也战火屡燃。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五月上旬,循化撒拉族反清军韩奴勒部攻入积石关,防守积石关的凉州练军管带王正堃尽弃粮饷、军械,不战而逃;下旬,韩奴勒部又率4000多人复攻积石关,展开血战,双方伤亡惨重,清军提督李日新、总兵刘润山阵亡。清末、民国,马占鳌、马廷勷、马全钦等都曾在积石关驻兵防守。自古至今,这里干戈不息,屡为战地,上演了一幕幕历史壮剧。

积石关东口的大河家还是明代河州茶马互市的主要榷场,即市场。据有关史料记载,河州的茶马互市早在北宋便开始,元时设茶马互市机构,收“番货”引入市场进行贸易,禁止走私,“蜀茶总入诸番市,胡马常从万里来”,使茶马贸易迅速发展起来。明王朝将茶马贸易制度化、系统化,并作为国家的一项大事,采取国家高度集权下的垄断管理经营方式,使茶马贸易趋于成熟,达到昌盛。当时,管理有茶马司、茶课司,验茶有批验所,巡茶有御史,中茶有引由,出茶有地方税,贮放有茶仓,管马有苑马寺。有关河州茶马司的建立时间,明嘉靖本《河州志》记载“洪武五年,设立茶马司,抽分茶商,比对金牌易马”。据《明一统志》载为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设大使、副使各一员,主司“收放茶斤,招易番马,给以边操”之事,积石关被定为汉番互市之市场。《甘肃新统志》载“上马茶一百二十斤,中马七十斤,下马五十斤”。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起,明王朝实行金牌制,颁发金牌信符,当时全国共颁发41面,其中给河州纳马番族的达21面。《甘肃通志稿》载“河州必里卫西番二十六族,给金牌二十一面,纳马七千七百有五匹”。

明代,为了加强茶马贸易的管理,派出要员进行巡察,曾派大量近侍、钦差、御史,甚至还派出尚书、公卿巡察管理,有时三月一遣,有时半年一差,有时三年一次钦差。从零星资料收集到,明初派到河州一带督理茶马有名姓者有尚书一名,公卿一名,布政使一名,近侍宦官三名,御史十二人,无姓名者达数百人,这些人大部分到过积石关。

04走进积石关的文人们

由于积石关的雄奇、险要和壮丽,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交通、军事上的地位,以及大禹导河源头和禹王庙丰厚的文化底蕴,自唐后,特别是明以来,吸引着一批又一批朝廷命官、文人骚客走进积石关,游历壮美河山,凭吊大禹,并留下了一首首赞美雄关、歌颂大禹的优美的宝贵诗篇,使积石关更具丰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一处著名的人文景观、耀眼的文化地标和历代文人骚客的朝圣之地,更使积石关声名远播,千古流芳!

甘肃临夏历史文化遗产(走进积石关的文人们)(3)

禹王庙遗物

走近积石山的大文人中,最早的要算东晋才子成公绥了。检索文献史料,我们看到的最早描写积石山的诗赋要属成公绥的《黄河赋》。这篇赋对黄河的歌咏大气磅礴,气势雄浑,可谓咏黄河的上乘之作。特别是开头四句“览百川之洪壮兮,莫尚美于黄河。潜昆仑之峻极兮,出积石之嵯峨”为歌咏壮美黄河之千古名句,文中提到“积石”二字。从整首作品来看,作者应该到过青海或甘肃的积石山一带。

成公绥,字子安,东郡白马(今河南省滑县境内)人,生于魏明帝太和五年,卒于晋武帝泰始七年。史书载他幼而聪敏,博涉经传,有俊才,辞赋甚丽。张华颇重他,每见所作文,叹服以为绝伦。荐之太常,征为博士,后为秘书郎、秘书丞、中书郎。

黄河赋

览百川之洪壮兮,莫尚美于黄河。潜昆仑之峻极兮,出积石之嵯峨。登龙门而南游兮,拂华阴于曲阿。凌砥柱而激湍兮,逾洛汭而扬波。体委蛇于后土兮,配灵汉于苍穹。贯中夏之畿甸兮,经朔北之遐荒。历二周之北境兮,流三晋之南乡。秦自西而启壤兮,齐据东而画疆。殷徙涉而永固,卫迁济而遂疆。赵决流而却魏,嬴引沟而灭梁。思先哲之攸叹,何水得之难量。

到了唐代,高适是到过积石山的最著名的诗人了。高适(约702年~765年),字答夫,一字仲武。渤海蓨崀(今河北景县)人。早岁家贫,客游梁宋间,落拓失意,后荐举有道科,任封丘尉。后应陇右节度使哥舒翰之邀,入幕府掌书记。安史之乱后,被拜为左拾遗转监察御史,佐哥舒翰守潼关,累官至淮南、剑南节度使,官至散骑常侍。有《高常侍集》十卷。高适有一首《同吕判官从哥舒大夫破洪济城回登积石军多福七级浮图》的诗,这首诗作于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哥舒翰打败吐蕃途中,是诗人和吕判官(指吕湮,时为哥舒翰幕府度支判官)同登积石军七级宝塔,奉和吕判官之作。这里的积石军指积石军城,在积石关东口的大河家镇康吊村黄河二级台地上,为原汉河关县遗址,唐高宗仪凤二年(公元677年)置积石军,属陇右道管辖,有兵七千人,马一百匹。

同吕判官从哥舒大夫破洪济城回登积石军多福七级浮图

塞口连浊河,辕门对山寺。

宁知鞍马上,独有登临事。

七级凌太清,千岩列苍翠。

飘飖方愚目,想像见深意。

高兴殊未平,凉风飒然至。

拔城阵云合,转旆胡星坠。

大将何英灵,官军动天地。

君怀生羽翼,本欲附骐骥。

款段若不前,青冥信难致。

一歌阳春后,三叹终自愧。

唐代有一名叫胡曾的诗人给我们留下了一首《题积石》的诗。胡曾(约840年~?),号秋田,唐邵州邵阳(今属湖南)人,以关心民生疾苦、针砭暴政权臣而著称。《唐才子传》称赞他“天分高爽,意度不凡”。初累举不第,咸通中,始中进士。尝为汉南节度从事。高骈镇蜀,辟为书记。他曾居军幕,每览古今兴废陈迹,慷慨怀古,作《咏史诗》三卷。下面的这首《题积石》应是游历积石而作,追述了博望侯张骞渡过临津渡(今大河家黄河渡口)出使西域的事迹,描写了积石峡中“黄河之水天上来”的雄姿。这首诗录自明嘉靖本《河州志》,把作者标注为明代。查有关史料,明代没有胡曾这样一个诗人或者官员,应是编纂者失误。

题积石

博望沉埋不复旋,

黄河依旧水茫然。

泓流欲共牛郎语,

只得灵槎送上天。

元代,杨仲弘是走进积石山的一位著名诗人。杨仲弘(公元1271~1323年),名杨载,字仲弘,浦城(今福建浦城县)人,元代中期著名诗人,与虞集、范梈、揭傒斯齐名,并称为“元诗四大家”。延佑二年进士,授承务郎,官至宁国路总管府推官。他留下的一首《题积石》诗,不仅描写了大禹导河凿积石峡、疏浚黄河的历史功绩,而且反映了河州历史上风云际会、鱼龙变化、龙争虎斗、战争不断。

题积石

禹功疏凿过殷勤,

宇内山川自此分。

元气混沦通地脉,

孤光迢递贯天文。

母金伏土秋当孕,

阴火潜渊夜欲焚。

多少鱼龙争变化,

总归西北会风云。

走进积石关最多得要数明朝的文人学士和官宦了。根据临夏历史上第一部地方志——明嘉靖本《河州志·文籍志》的记载,明朝到过积石的达16人之多。这些作者之中,有朝廷显宦高官、巡边大吏,有谪居河州的重臣、幕僚,有名倾当朝、千古流芳的文人学士。如明曹国公李景隆,明御史李玑、范霖、张涣、沈越、张鹏,都御史杨一清,副使王锦、吴铠,谪居河州的大学士解缙,有刑部主事谪职任河州同知的鲍龙,河州儒学教授高弘等。这些诗作大多以《题积石》和《禹王庙》为题,讴歌和缅怀了大禹导河积石的不朽功业。

明代走进积石关的学人声名最显赫的要数解缙。解缙(公元1369~1415年),字缙绅,号春雨,江西吉水人。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进士。历任翰林学士兼右春坊大学士、直文渊阁、预机务。主编《永乐大典》《文献大成》,着有《古今列女传》《文毅集》《太祖实录》等。因仇家所陷害,曾被贬河州、广西、交趾,后下狱致死,年仅四十七岁。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解缙被贬河州礼房吏,两年的时间写下了许多著名诗文,据张思温先生从《解学士全集》和明嘉靖《河州志》辑录,共存文15篇,诗78首。期间,他曾到积石关游历,写下了《题积石》:

积石唐家节度城,

吐蕃羌帽帐纵横。

而今河水清无底,

时有游人月下行。

这首诗中的首句是指积石曾是节度使驻节或屯兵之地。“节度”,即节度使,官名,这里指哥舒翰,据明嘉靖本《河州志》载:“哥舒翰守河州,以王忠嗣所败,入朝陈攻守计,奉命兼拜河西节度使。每岁积石麦熟,辄被吐蕃获之,无敢御者。忠嗣遣将先伏兵于其侧,虏至从其后夹击之,无一人得逃。自是吐蕃不敢犯我西鄙。”第二句中的“羌帽”,指羌族,从中可以看出明初还有大量羌族尚未同化,同汉、吐蕃等民族生活在这里。这是一首写积石的非常有名的诗作,具体描述了积石当时之情形:黄河水清,社会稳定,民族和睦,人民安居乐业。(未完待续) (文 董克义)


编辑:胡妮娜 校对:马斌

责编:范海东 审核:马廉朴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