菠萝救援创始人(菠萝救援队的答案)

早上6时30分,“99公益日”当天。

南海松岗的环卫工人和老人收到了佛山市菠萝救援服务中心(下称“菠萝队”)送来的爱心早餐。许多人吃上了月饼,庆祝即将到来的中秋节。

一直以来,菠萝队从事的公益服务,都是创始人王治勇带领下自发进行的民间行为。

然而,民间公益组织基本没有创收能力,往往需要依靠社会各界的“捐助”,被戏称为吃“百家饭”。菠萝队也不例外,大到上百万的设备、小到队员的工资,几乎都倚仗外界。

9月初,王治勇收到佛山市浩正金属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蒋彪发来的一条可以为队员发工资了!蒋彪代表公司每月向菠萝队提供6000元,支持1名专职队员的月薪,已经坚持了2年多。

不久前,菠萝队却发布公告送走了5名专职队员,引发了外界关注。

菠萝救援创始人(菠萝救援队的答案)(1)

百度百科上,菠萝队的“简历”只有两句话:

2012年,当时还是物流公司老板的四川人王治勇,自己拿出几百万成立了菠萝物流义工队,一开始他们做扶贫助学。2013年,一场台风救援将菠萝物流义工队变为现在的菠萝救援队。

几年来,这个民间救援队赢得了许多人的尊重。2020年疫情严重时,湖北人蒋彪正在隔离,他的工厂需要全面消杀,菠萝队挺身而出。

结束后,队员们就蹲在路边吃起泡面,这深深触动了蒋彪。“他们做好事,我们也没什么能帮上忙的,只能出点钱表示支持。”

随后这两年,每个月月底,既是蒋彪给厂里工人发工资的日子,也是他给菠萝队的一名专职队员发工资的日子。

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还有不少被打动的企业家在尽力帮忙菠萝队。

菠萝救援创始人(菠萝救援队的答案)(2)

菠萝队帮助佛山某工厂处理马蜂。

“记不清楚什么时候开始捐助的,或许是10年前?”早在菠萝救援队还是义工队的时候,广东仕诚塑料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秦志红就已经和菠萝队结下了缘分。

“当年我们狮山塑料峰会举办活动,临时找到了菠萝义工队来帮忙,去机场、汽车站接人,全靠他们。”秦志红就这样认识了王治勇。

此后,秦志红便与当时参会的几家企业一起,每逢菠萝队有需要,大家便出钱帮助,一直持续至今。秦志红所在的仕诚机械长期负责一名队员的工资,每月支付6000元。这两年,仕诚机械的捐助对象又增加了2人。

“听说有些人的工资没有企业支持,所以我就又加了2个人。之前菠萝队其他支出缺几万块钱,也是我们补上的。” 秦志红说。仕诚机械是中国首家生产高端宽幅流延膜生产线的专业厂家,行业地位突出,是支持菠萝的“老熟人”之一。

9月4日,蒋彪一收到货款尾款立即补发了队员工资。还有很多像仕诚机械、浩正金属一样的企业,从未停止支持菠萝队的脚步。

“感谢仕诚塑机支持3名、红波建材、歌纳卫浴、亮河机电、广东博益空调、广东联运汇物流供应链、大铁数控机械、玺世铝幕墙、浩正金属各支持1名专职队员工资,金唯家具永远为救援车加油。”8月,菠萝队发布了如上信息。

同时,也有一些支持菠萝队的企业,暂时退出了支持队员工资的行列。

菠萝救援创始人(菠萝救援队的答案)(3)

为什么缺钱?因为专业救援是个真正“烧钱”的活。

菠萝队成立的这些年,多次参加全国各地洪水、山火、暴雨等自然灾害的救援。而完成这些任务,他们必须从出门那一刻就开始投入,这自然花费不菲。

另一方面,要做到现代化、专业化救援,也要求高额投入。

要专业,首先要求的是人。“救援很危险、很专业,我们对队员的年龄、身高、体重都有要求。”王治勇说,队员加入后,队内会组织各类救援培训,直到掌握了专业技能才可以上场。这就要求,队里必须有专职队员,而专职队员的生活、工资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更大的投入是设备。越是想要精准救援,越是需要昂贵的装备。洪灾、台风、山火、地震……自然灾害面前,抽水机、排水泵、灭火机、救生艇、大卡车等动辄几万乃至几十万的设备,是救援队在现场必不可少的“利器”。

去年7月,河南发生特大暴雨灾害。像以往每次奔赴灾难现场一样,菠萝队第一时间赶了过去,在当地停留了83天,成为最后一个撤离的民间救援组织。

回过头看,参加河南抗洪救援的开支较高,是今年菠萝队“财政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去年,菠萝队在全国各地抢险救灾136天,在河南的时间就占了一大半。“去年支出600多万,往年只需要三四百万。”王治勇说。

菠萝救援创始人(菠萝救援队的答案)(4)

菠萝队在河南救援。

但这笔钱花得值得。当时,受灾地区水患严重,从前期的救人救物,到后期排涝、消毒、杀菌救庄稼,涉及很多装备需求:救援车辆、牵引车以及抽水机……从佛山带来的装备根本不够用。王治勇当机立断:“买!借钱也要买”。靠着这些装备,菠萝队在河南救了不少群众。

王治勇说,企业都在搞数字化转型解放人力,救援也一样:“灾难救援危险系数高,人再多也没用,必须靠专业的设备提高效率,降低人员受伤率。”

与此同时,救援过程中的装备损耗也非常厉害,保养成本很高,有些装备根本带不回佛山。

王治勇有自己的物流公司,收入好的时候,利润都用来支持志愿服务。去年,王治勇更是卖掉了自己的车,用来补贴队内开支。

队内不乏来自各行各业的佼佼者,他们选择了跟王治勇同样的理想。肖鲲,菠萝队的副理事长,就曾是一家企业的老板。

“没办法两头兼顾。”因为要长期做救援,如今肖鲲已经是菠萝队的专职队员,告别了“老板”的身份。

菠萝救援创始人(菠萝救援队的答案)(5)

8月,菠萝队贴出一份公告,因经费有限发不出工资,有5名专职队员离职。

常年做救援的人,或多或少身心都会受损。专职队员离去的原因各异,他们本身也需要时间和空间休养身体,放松紧绷的神经。

然而,专职队员的离去难免引起人们对民间救援队生存模式的思考。在外界看来,救援队也应当有自己的“造血”能力。

实际上,自我“造血”,菠萝队已经在尝试。

“那么难的事都能做,还不会养猪了?”去年,菠萝队在高明云勇林场租了一块地,既做平时的训练基地,也做农场农家乐。在这里,可以看到干练的队员们养鸡,也可以看到队长喂猪。“虽然赚不到多少钱,但可以勉强有些收入支持队伍运转。”王治勇说。

菠萝救援创始人(菠萝救援队的答案)(6)

心辛成长营的青少年帮助农民卖姜。

菠萝队能够在缺少经费的情况下活下来,除了“造血”,王治勇还总结了三个支点:“一是做的事情能得到社会认可,二是得到企业的支持和回馈,互帮互助;三是要有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

从近几年菠萝队的动作来看,有一个特点愈发显著:在“烧钱”的救援之外,志愿服务的种类越来越多。

青少年“心辛成长营”培训班、教授防溺水知识、爱心助农、防疫志愿者……菠萝队正在开辟实现公益理想的新板块。

今年,菠萝队启动为环卫工人送爱心早餐的志愿服务,这也是一项不赚钱的公益活动。有人疑惑,本就入不敷出了,为何还要多一项开支?

菠萝队的队员虽然有限,但拥有2000多名志愿者,每天都能收到自外界捐助的米、面、粮、油,“众筹”之下,爱心早餐的支出并不多。

菠萝救援创始人(菠萝救援队的答案)(7)

菠萝队每天为环卫工人和老人送早餐。

而在王治勇看来,救援队拥有再多志愿者也难以覆盖全市所有需要帮助的人,而环卫工人遍及全市各个角落,哪里有需要救援、帮助的,他们会第一时间通知菠萝队,这样一来,菠萝队的帮助就会更及时。

类似的志愿服务还有很多。

面向青少年,菠萝队引导培训“小义工”;面向家庭主妇,菠萝队征集大家去医院做防疫志愿者;面向放暑假的学生和下班了的产业工人,则征集大家送餐、为农民卖姜;面向跳广场舞、爱好唱歌的“艺术团”,则带大家去敬老院演出……

就在记者采访期间,还看见不时有人找菠萝队做应急救援培训,请求加入志愿服务。

这些个性化、多样化的志愿服务既可以接受普通市民的捐助,也不需要太多支出,还能满足人们做好事的愿望。越来越多人参与到做好事的行动中,菠萝队在佛山的影响力和品牌知名度进一步扩大。

菠萝救援创始人(菠萝救援队的答案)(8)

事实上,除了企业界等民间力量,政府对菠萝队一直非常支持。

2016年6月,菠萝队成为佛山首个获民政局批准的民间救援组织。近几年,菠萝队和王治勇本人获得了来自佛山市等各级政府的多项荣誉。

各部门也向菠萝队发放了各种慰问金、补贴。就在8月26日,还有佛山市领导来到狮山镇菠萝救援服务中心,鼓励大家的同时向菠萝队发放了一笔慰问金,缓解了队伍的“财政压力”。

民间应急救援力量因其灵活机动、专业性强,而成为我国应急救援体系的重要补充力量。国内像菠萝队一样的民间救援队数不胜数,几乎全部依靠“百家饭”长大。早期便有“民间救援队,路在何方?”“民间救援队靠什么生存?”等见诸报端。

尽管菠萝队正在转型,但不可能一蹴而就。

苏州大学一篇硕士学位论文以苏州蓝天救援队为例,分析了我国公益性应急救援组织的生存现状、发展困境及对策。

该论文认为,民间救援组织本身应当通过提升组织内部规范管理程度、应急救援专业技能,在完善自身的基础上注重宣传,不让酒香淹没在深巷中。

王治勇与作者的观点不谋而合。在菠萝队内部,自然灾害行动指南、信息报送制度、组织架构、财务情况均有明确的规范。

“我们每月举办两场义工培训,提高义工素养和综合服务能力,同时也为中心各部门输送专业人才。”在王治勇的带领下,菠萝队十分重视队员们的专业能力。

9月8日,菠萝队的队员们还在进行水上机器人驾驶训练。

同时,该论文提出,从政府角度而言,应当完善非营利组织的相关法律法规,为救援队提供开展工作的法律保障,同时加强应急支援服务体系建设发展政府购买应急救援服务。

事实上,2018年以来,我国就整合了各类应急救援力量,将原先分散在不同部门的政府救援力量整合在一起。

菠萝救援创始人(菠萝救援队的答案)(9)

菠萝队的义工在医院当志愿者。

有学者认为,“大应急”的概念呼之欲出,全国范围内的应急救援大系统建成后,国家对民间公益性应急救援力量的扶植力度也会不断加强。

尽管外界对菠萝队专职队员的离去感到诧异,实际上队里也进了几名新人,这让专职队员的人数始终保持在15人左右,并不影响队伍的整体运行。

新时期开拓新业务,一批新人成了新的业务骨干。

这些人包括青少年培训班的教练、每天凌晨3点起床做早餐的厨师……依靠卖鸡卖猪,如今菠萝队的农场勉强能支撑新队员的工资。

“我始终认为,菠萝救援不需要拯救,我们能找到出路。”王治勇说。

【撰文】王蓓蓓 黄逸豪 邱日华

受访者供图

【作者】 王蓓蓓;黄逸豪;邱日华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 客户端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