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五谷而不贱金玉(五谷者万民之命)

【光明论坛·温故】作者:董冰(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副教授、山东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基地研究员),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贵五谷而不贱金玉?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贵五谷而不贱金玉(五谷者万民之命)

贵五谷而不贱金玉

【光明论坛·温故】

作者:董冰(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副教授、山东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基地研究员)

近日,《求是》杂志刊发了在2020年12月28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指出:“‘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我反复强调,粮食多一点少一点是战术问题,粮食安全是战略问题。今年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供给充裕功不可没,充分印证了这一点。”

“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语出《范子计然》,相传是春秋时期范蠡所著。全句大意为粮食是天下百姓生命之所系,是国家之至宝。没有战略眼光的人不知道在粮食丰收之时留足余粮,以备将来歉收之时所需,是危险的。范蠡与计然献计越王勾践,越王得其发展农业、积聚粮食之精深要义,经“十年生聚”、励精图治,一举雪洗会稽之耻,成就春秋霸业。在我国历史上,历代统治者往往视粮食为天下之大命,将其作为重要的战略物资,粮食安全的重要性自不待言。

先秦时期的古圣先贤很早就意识到粮食生产关系到国家的盛衰、存亡。粮食充裕、百姓衣食无忧就会社会安定,国家就容易稳固下来。相反,粮食生产出现问题,出现饥荒和民怨,就会造成社会动荡,国家政权就将面临威胁。先秦思想家和统治者们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思考农业和粮食生产,看到粮食是民生之本,粮食安全问题本质上是民生问题,自觉地把重农思想与民本思想巧妙地融合起来,并贯穿于行仁政、实现王道的政治实践中。

《尚书·舜典》记录了尧舜时代“食哉惟时”的思想,舜告诫地方执政官要按照农时组织粮食生产,不得延误,并任命后稷传播农业生产技术,解决民众饥饿之困。《尚书·洪范》中设八政,以食为首位,后世据此提出“洪范八政,食为政首”的思想,认为粮食是治国安民的第一件大事。治国必先安民,国之本实则是民之生。周代延续了重农的传统,文王“卑服,即康功田功”,以亲躬之举垂范后人,并提醒后人君王要“先知稼穑之艰难”。

春秋初期,齐国良相管仲较为完备、系统地提出重农及粮食安全思想,潜心发展农业、富国强兵,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管子·国蓄》曰“五谷食米,民之司命也”。《管子·治国》明确提出“粟者,王之本事也”。《管子·五辅》进一步提出“明王之务,在于强本事,去无用,然后民可使富”,将重视农业生产、富国富民作为君王的务本之举。管子还认为“不生粟之国亡”,也是从粮食安全的角度强调粮食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

《论语·颜渊》记载子贡问政于孔子,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在孔子看来,治国理政只要粮食充裕、军备充足,就可以取得百姓的信任。墨子则以“畜种菽粟不足以食之”为国之七患之一,“食者国之宝也”。墨子认为粮食安全得不到保障,百姓缺衣少食,国家就会面临亡国之祸,而人民有了充足的粮食准备,国家安全也就有了支撑。孟子向梁惠王谏言:“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荀子也认为,富民、使百姓丰衣足食才是王道之治,他提出:“王者富民,霸者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亡国富筐箧、实府库。筐箧已富,府库已实,而百姓贫……”先秦时期法家、兵家思想家们同样指出粮食安全对富国、安民、强兵具有重要意义。

当然,中国古代的历任统治者都不可能很好地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但是,我国古代重民生的粮食安全观由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发展,确立了以满足人民群众需要为本位的粮食发展战略。毛泽东同志早年就提出“世界上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他一直为“吃饭是第一件大事”而殚精竭虑,始终致力于解决好人民的吃饭问题。邓小平同志说:“不管天下发生什么大事,只要人民吃饱肚子,一切就都好办了。”改革开放后,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得到解决,并创造了粮食生产自给自足的世界奇迹。

党的十八大以来,视粮食安全为“国之大者”,强调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指出:“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他谆谆告诫“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反复重申“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并亲自倡导粮食节俭、节约。回望中华民族的来时路,粮食安全功不可没;展望中华民族的新征程,粮食安全任重道远。

《光明日报》( 2022年05月06日02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