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网课比以前贵多了(从盗版光盘到付费网课)

今年网课比以前贵多了(从盗版光盘到付费网课)(1)

我最早接触电脑应该是在92或93年,家里当时有一台二手的286,运行的是MS-DOS系统。我如今还能记起的几个DOS命令,都是在这台电脑上敲敲打打出来的。那时候用电脑能做的事情也不多,比较习惯的就是打开WPS写几行字。印象深刻的是那台电脑用的是5.25英寸的软盘存储器,薄薄的一张,插进去后可以存储和读写里面的文件,感觉相当神奇。当然,读不出来的时候也是常有的,拔出来吹一吹擦一擦再放进去(其实没啥用处),听那卡兹卡兹的声音,仿若从那里开启虚拟世界的大门。

从5.25英寸软盘到3.5英寸软盘,体积变小了、容量变大了、质量也慢慢提高了。97年我家组装了一台MMX166,存储设备换成了光驱,操作系统也变成了Win95。更重要的是,光盘上可存储的内容比软盘和磁盘大多了。记得当时有一张小说的光盘,打开之后里面有上千个TXT的文件,那时候给我的冲击是相当巨大的:想想看,家里有那么一两百本书已经可以摆满一个书柜,而现在这么一个小小的光盘,里面的书可能够读一辈子!

然而,当时大部分的人可能都没考虑一个问题是:我是不是合法地拥有这些资源?

从今天回头看,经济上的匮乏不一定是知识产权意识缺席的原因。除了这些数量庞大但错漏百出的小说光盘外,市面上还有各种各样的盗版书摊,卖的全是各种各样的“大合集”。这些书质量低劣、纸张粗糙、没有校对、字体极小而且密密麻麻,唯一的优势就是——给得多。我记得在这些书摊上曾经买过黄易的小说、买过二月河的小说,然后把诸如《寻秦记》、《雍正皇帝》之类的小说囫囵吞枣地啃完。那种“一目十行”的能力是被逼出来的,因为错字太多,仔细读的话几乎是看不下去的,只能笼笼统统看个大概意思。

那个时候似乎大家都没有这种版权意识,购买各种盗版光盘、盗版书籍成为司空见惯的一种行为。电脑城里除了组装电脑的店铺就是卖各种各样光盘的,一个小小铺面挂满了花花绿绿的光盘封面,从操作系统到最新游戏到各种教育软件(印象深刻的就是洪恩系列),应有尽有。如果你眼花缭乱不知所措,老板还会叼着烟从门口的箱子里给你翻出若干个版本,任君挑选。5块钱一张的光盘,拿回家读不出来还可以拿回来换货。有段时间,我家里有好几个光盘包,从Windows到Office到FIFIA到轩辕剑,每张光盘还得把那张印刷低劣的封面插在一起,不然都不知道里面是啥东西。

从那个时候开始,我逐渐学会了怎样重装系统、怎样挑选操作系统的版本、到哪里去找软件的注册码和破解版。特别是上大学之后的头两年,在远离市区的校区里,每天下课后就是对着自己那台电脑折腾。也是在那个时候开始跟着室友学会用ftp下载资源、学会自己搭建ftp共享资源、学会用搜索引擎把需要的东西在互联网的茫茫大海中找出来、学会了怎么用flashget和网络蚂蚁一点一点地把需要的资源下载回来……如今回想起来,青春真是一穷二白,唯一富裕的就是时间和精力了。我现在不多的电脑和网络知识,全是那个时代积累起来的。

不过,从我上大学开始,关于知识产权、版权的争论已经日渐激烈。日渐增长的电脑装机量和互联网使用逐步深化,使得到底是免费用盗版还是应该付费用正版的话题成为坊间常论的议题。对于学生党来说,动辄几百上千的操作系统和Office自然是很难负担的,更不要要诸如Photoshop之类的专业软件,因此无论是光盘还是网络,都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破解版、注册机下载,甚至还有些根据用户需求修改的版本。我估计当年用过像“雨林木风”、“深度”之类版本Windows的用户是相当庞大的,加上后来的Ghost技术,使得系统重装不再需要耗时耗力,克隆过去之后里面常用的软件都有了,解决了许多用户的使用难题。

在这样的环境下,尤其是对许多国产软件的开发者来说是非常艰难的。有段时间我常买《电脑报》、《电脑》和《电脑爱好者》之类的杂志来看,印象最深刻就是程序员辛辛苦苦开发出来的产品轻而易举地就被盗版了。像为了保护电脑安全的杀毒软件,很多人就是直接买个盗版光盘或者下载个安装程序就好,真花钱买个瑞星或者KV系列的还真不太多。所以雷军后来搞的“红色风暴”——金山词霸卖29元,在当时真是惊世骇俗之举——然而对于学生党来说,最后还是回去学校的博济网站,看看有没有可以免费下载。

我真正花钱买的第一个软件,其实是一个游戏。当时在珠海逛电脑城的时候看到CM0304中文版,一时冲动就把这游戏买下来了,从此掉入足球经理的坑。在很多同学看来,这个没有精美画面、全是文字和数据、比赛进行的时候只有文字解说的游戏有啥好玩的,但我却找到了一点在虚拟世界中随心所欲纵横驰骋的感觉。这个游戏至今还保存在我家的书柜里,只是如今我的电脑连光驱都已经不再成为配置了。偶尔拿出来一看,只能感慨时光荏苒岁月穿梭,现在买个游戏直接在Steam上付费、下载,已经不再需要提心吊胆地担心光驱读不出程序、安装卡在99%的那种痛心疾首了。

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觉得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并不一定是一个免费和共享的完全世界。开放与资源互通,自然应该是互联网精神的基础,但对于许多付出了时间、精力、学识和心血的个人和团队来说,付费使用不仅是对其劳动的合理回报,同样也是对劳动本身的尊重和重视。记得在大学的时候,各种音乐和电影资源几乎是随手可得,找不到的在ftp上搜索一下,几分钟或者十来分钟就能把一张专辑或一部电影下载回来,毫不夸张地说,当时我电脑上从周杰伦到周星驰,基本都是盗版资源,要不怎么说“欠星爷一张电影票”。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体制的完善、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版权意识的增强,“对知识付费”慢慢地成为了大家的一种共识。如今买个笔记本电脑,操作系统的费用已经体现在价格之中,大家也慢慢习惯了在音乐App上开个会员、在视频网站上续个费、空闲的日子花个几十块去看场电影。当然,还有越来越多的付费网课。我原本对这一新生事物是心存怀疑的:如果我们连最基本的教育(像大学中的课程)都无心向学,那付费网课又能起到什么作用?而且早期的网课大多是各种实用技术加贩卖焦虑,感觉你不买它的课就马上落后于人了,可买了之后真正听了多少、能坚持听多久,那也只有自己才知道。所以我常觉得,我们不是付费买网课,而是付费让自己不那么焦虑、感觉没有落后于人而已。

不过有意思的是,最近几年网课市场越发的丰富了,原本很多我以为不会被选择的题目,诸如历史文化类的素材,也开始进入了网课市场。从性质上来说,这些都是“不赚钱的知识”,而主讲这类课程的老师,原本也是高校中阳春白雪式的存在。但通过日渐发达和速度提升的互联网,许多历史、哲学、中文专业的老师走出象牙塔,为各个平台录制网络课程,将专业知识转化为通俗语言进行大众传播,也是社会教育普及化的重要手段。从网课的发展来看,逐步摆脱功利性的单一化设计,走向更多元化的内容选择、更精致的课程制作及更和缓的授课节奏,从而让让受众群体心甘情愿地进行付费学习,在网络时代里实现“终身学习”的理想和目标。

当然,在互联网的时代里,想要找到免费资源还是有办法的,只是需要自己付出更多的时间和耐心而已。对于我来说,负担在自己能力范围内的费用、从而节省时间去获得需要的资源,已经是习以为常的一种做法。从我的观察来看,年青一代其实更早地开始拥抱付费知识经济的概念,从英语打卡、数字专辑到英语网课,很多人已经习惯于为优质的电子资源进行支付和使用,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时代的进步:我们只有懂得尊重付出的价值,我们才有更为丰厚的回报和收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