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34条讲解(四有四无无障碍观)

金刚经34条讲解(四有四无无障碍观)(1)

于晓非,1985-2015年任教于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现任净名文化教育公益促进会(筹)名誉会长,喜马拉雅FM2017年度历史人文类十大节目“于晓非《金刚经》导读”主播。

第一组二谛破我执

佛陀教法,特别是大乘佛法,横向体系分为前后两个部分:破增益和补损减。佛陀在二时教法中,破增益的模式是二谛。所以四重二谛在干什么?就是在解构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四重二谛是坚定不移的递进解构模式。第一重二谛和第二重二谛即第一组二谛,概括为四个字:“缘生性空”。这一组二谛解构我们凡夫对凡夫境界上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的事物的执着。对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的执着,又叫“我执”,这一组二谛讲缘生性空,破的就是我执,佛陀说无我。这一组二谛可以概括为两句话:“只有相互依存,没有独立存在;只有相似相续,没有常一不变。”

第二组二谛破实执

第三重和第四重二谛即第二组二谛,在第一组二谛的基础上继续解构,解构什么?解构我们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凡夫执着的凡夫境界上自以为的真实世界的存在,佛教也称为“实执”。第二组二谛,是破我们凡夫的“实执”。佛说无生,无生是破实执。后两重二谛也可以概括为四个字:“缘起无生”。什么是缘起?在二时教法中,凡夫境界上一切的存在是缘生而性空的,这个道理叫缘起,佛陀讲缘起这个道理,最终目的是要讲凡夫境界一切的法是无生。

只有能诠名言,没有所诠实义

第三重二谛的世俗谛承接着前两重二谛,世俗谛是缘生性空,胜义谛是名言假有。世俗谛上缘生性空,性空是无自性,没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没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的存在,其实就是不存在,无自性就是不存在,缘生就是无生。所以凡夫境界上凡夫心中所呈现的存在,实际上是假有,不是真有,是凡夫误以为的有。在佛教中,对凡夫误以为的有,给了很多形象的描述、形象的比喻。比如说“梦中虎”,比如说“水中月”。假有,像梦中的老虎一样,梦没有醒来之前,你觉得它很真实,一旦从梦中醒来,会发现其实它根本没有,从来没有,压根儿就没有过。“水中月”,你觉得水中有一澄明月,可是真地下去捞的时候,发现其实根本没有。所以假有是如梦如幻的有。世俗谛是缘生性空,胜义谛一定是假有;但凡夫把这个如梦如幻的误以为的真实,不仅误以为是真实,还要给它起个名字,比如说梦中的这个是“老虎”,水中的这个是“月亮”。到第三重二谛这一重境界,“老虎”、“月亮”这些名言,我们暂时姑且认为是有,这个名言叫“能诠”。但是要知道,到了第三重二谛,佛陀已然把我们凡夫境界上存在的真实性解构了,把名言所指的对象给解构了。这个对象佛教叫“所诠”,所诠根本没有,梦中的虎根本没有,水中的月根本没有。所以第三重二谛可以总结为一句话:“只有能诠名言,没有所诠实义。”“义”,梵文是“artha”,表示名言所指的凡夫认为的真实存在,而所诠的凡夫以为的真实存在,在第三重二谛中已经被解构。

第三重二谛的经典依据

构建第三重二谛,有人会说,有经典依据吗?有的。比如玄奘翻译的《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四会,第555卷有《随顺品》,这一品中佛说:“应观诸法,唯有假名所诠表故,随顺般若波罗蜜多。”真正随顺般若波罗蜜多,要观世间的诸法仅仅是假名。“应观诸法,唯有言说假施设故,随顺般若波罗蜜多。”如果要真正随顺般若波罗蜜多的话,要观世间诸法仅仅是言说的假施设。“应观诸法,唯假建立,无处无时,一无实事可宣说故,随顺般若波罗蜜多。”要观世间一切的法,只是一个假安立,任何地方,任何时候,“一无实事可宣说”——根本没有真实的事物让你去说,这样才是随顺般若波罗蜜多。所以我们构建第三重二谛是有经典依据的。

第四重二谛的经典依据

第四重二谛,世俗谛承接第三重二谛的胜义谛,叫“假有唯名”,胜义谛是“离言空性”。到第三重二谛为止,佛陀已然把我们凡夫境界上一切的存在、我们凡夫误以为的真实存在给解构了:凡夫以为的存在,不过是如梦如幻的存在。但是到这里,还残留着名言。第四重二谛首先要解构名言,“离言”。解构名言,有经典依据吗?是有经典依据的。我们现在是讲佛陀的二时教法,佛陀二时教法最具代表性的经典是般若经;我们看《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477卷《正定品》:“佛告善现,诸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遍观十方殑伽沙等诸佛世界及诸佛众,并所说法,自性皆空。唯有世俗假说名字,说为世界佛众及法。”这一段是第三重二谛的境界,也就是要观世界自性都是空,只是假说的名字。看下边一句:“如是世俗假说名字,亦自性空。”假说名字本身也是自性空,所以名言还得解构。所以构建第四重二谛,首先解构名言,这是有经典依据的。随着名言的被解构,假有也就被解构了。假有,就是没有,其实凡夫境界的存在是以什么都不存在为基本特征的。凡夫境界以什么都没有作为基本特征,佛教就叫作“空性”。所以第四重二谛,解构到最后就是“离言空性”。

第四重二谛也可以总结为一句话:“只有‘离言空性’,没有丝毫法生。”因为到了第四重二谛的胜义谛,佛陀已然把我们凡夫境界一切的存在,包括名言,都解构干净了,没有一丝丝法的生起。一切法无生,压根儿就没有生,这是第四重二谛的境界。

总结一下。四重二谛,可以概括为四句话:

只有相互依存,没有独立存在;

只有相似相续,没有常一不变。

只有能诠名言,没有所诠实义;

只有‘离言空性’,没有丝毫法生。

这四句话可以叫作佛陀二时教法的“四有四无无障碍观”,是佛陀二时教法破增益的修法口诀。我们在生活当中,每时每刻、时时刻刻,都要用这四句话来观修,来破除我们凡夫心中的障碍。什么障碍?两条:我执和实执。我执、实执导致我们凡夫无法见到佛陀证悟的真实。因此我们要通过对这四句话的观修,来消除我执、实执这两个障碍。破我执,破实执。

佛陀在二时教法中用二谛说法,为什么要用二谛说法?是要对治我们众生的边见。以第四重二谛来说,胜义谛上佛说空性,佛说我们凡夫境界上一切的存在,都是以根本不存在为基本特征,这是对治我们凡夫的常见。一切法无生,哪儿找常?不常。但是佛陀这时候说法的对象是凡夫,为了防止最初听闻空性的凡夫落断见——此时什么叫断见?一听说空性:“哇!都是空,那杀人放火抢银行也是空啊,我为什么不能杀人放火抢银行?为什么杀人放火抢银行警察抓我具有合理性?”佛陀为了防止初闻空性的凡夫堕这种恶见,也叫断见——佛陀留后手,这个时候在世俗谛上保留名言,也就是凡夫境界在名言上是有善恶的,所以在胜义谛上,虽然是空性,但是世俗谛上名言还暂时保留。名言上有善恶,凡夫名言上抢银行,如果你抢了银行,警察抓你的时候在名言上是具有合理性的。

胜义谛也叫作“真谛”,世俗谛有时候也译作“俗谛”,此即“真俗二谛”。就第四重二谛而言,世俗谛仅保留了名言,因此第四重二谛的世俗谛,有时候也被称为“名言谛”。胜义谛上是空性,是“离言空性”,世俗谛上是假有唯名。

世俗谛、胜义谛的四重二谛讲完了。四重二谛是一个不断解构的过程。“解构”是一个很现代的词语,其实解构的过程,用佛教的语言表达就是一个字,“空”,就是空的过程,不断地空的过程。佛教是个讲空的宗教,甚至被称为“空门”。佛教讲空,是在不同层次上说空。前边讲空的时候,已然出现了两个词:“性空”和“空性”。这两个词由两个相同的汉字组成的,只不过字的次序颠倒了一下。但是“性空”与“空性”有着不同的法义:什么是性空?什么是空性?

金刚经34条讲解(四有四无无障碍观)(2)

责编:陈奕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