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银耳之乡的地方(银耳之乡四川通江)

——对通江品冠银耳科技公司的调查报告

通江银耳协会

寻找银耳之乡的地方(银耳之乡四川通江)(1)

近年来,随着四川通江县 “一年止滑回升、三年实现倍增、五年稳步提升”的银耳产业倍增计划实施,全县银耳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县银耳企业、种耳大户、专合社、各类新型经营主体的银耳生产规模和经营模式不断提升,涌现出了裕德源、古林、漫山红、山霸王、品冠等银耳科技型创新企业,它们创造了很多可操作、可复制的生产经营模式。通江银耳协会对近年来处于发展中的通江品冠银耳科技有限公司进行了调查研究,认为该公司的“还耳于林”“三三利益联结”“电解水实现耳堂重复利用”模式可操作、可复制,故形成此调查报告。

公司介绍

通江品冠银耳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以通江段木有机银耳研发、生产、加工、销售为主。近年来,品冠公司坚持传统生产工艺,采取有机种植、全程追溯,创建通江银耳高端品牌。2018年公司产品获发《有机产品认证证书》。

公司现为中国有机生态联盟理事单位、四川省乡村振兴促进会副会长单位、巴中市绿色有机产业发展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单位、全国工商联农业产业商会会员单位、四川省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促进会会员单位、四川集体扶贫商标使用单位。

回归本璞

有机定位。通江银耳的特点在于独特的青冈耳林和气候特征,优质的菌种还必须在适合它的“巢穴”中孕育生长,“回归本璞,还耳于林、林中育耳,发展有机银耳”这个定位就成了公司的发展方向。

寻找银耳之乡的地方(银耳之乡四川通江)(2)

林下栽培。该公司通过近半年时间在通江境内选择了森林覆盖率高、耳林资源好、气候适宜、远离污染的诺水河镇的碗厂沟村、徐二湾村等4个点位作为有机银耳生产自建基地,这些地方特别适合“天生雾、雾生露、露生耳”的有机银耳生产。

身份认证。农产品溯源体系是保证食品安全的重要措施。为让“通江品冠有机银耳”有“身份证”,一是公司与成都东哲科技公司合作建立了溯源体系,全程无缝对接,做到每一朵银耳有身份认证;二是定期邀请权威检测认证机构和市场监督管理局进行现场抽样检测,使公司产品获得的《有机产品认证证书》名副其实。

创新机制

品冠公司在与农户合作种植中,为解决栽培基地分散、管理难度大、农户种植畏难的问题,该公司探索建立了和农户的“三个三”生产利益联结机制:合同种植、避险让利、共享互担。

一是坚持“三个条件”。该公司在基地选择和耳农合作上要求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农户居住地周围要有可持续开采的青冈林耳林资源林,可实行林下栽培,并且具备耳堂与住房、农田保持一定距离,土壤、水需要检测合格;必须同意严格按照有机标准生产;品冠公司协助农户用手机下载APP追溯系统,及时上传银耳生产的每个环节相关图片和视频。

二是实行“三大服务”。公司技术人员分片包户,入户进行产前技术指导,每个生产周期入户不低于10次并记录,协助农户完善溯源要求的相关资料;公司检测员在耳堂修建、出耳管理期间,不定期入户,随机抽样检查;在产品回购时,现场使用快检设备检测收购,使双方满意,同时还对按照有机标准生产并完成产量的诚信耳农给予一定奖励。

三是落实“三项惠利”。该公司对种植意愿和符合种植条件的农户实行佘购菌种,产品回收时结算;为耳农购买银耳产品保险,同时也为公司佘购菌种买了一份保险;产品回收按不同等级高于当地市场价30—50元每斤的价格回收,保证了公司生产的有机银耳产品不外流,为公司发展有机品牌提供了货源保障。

品冠公司实行合同种植、避险让利的“三三生产利益联结机制”,让老百姓种植银耳的积极性得到提高。

寻找银耳之乡的地方(银耳之乡四川通江)(3)

科技攻关

耳堂建设成本一直是银耳生产中的较高投入,而且耳堂因病菌感染基本不重复利用。

通江银耳栽培过程都是开放式的,需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而这些条件也正是其它病虫害生长繁殖的温床,防治的难度大,化学农药的使用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大大损害了银耳本来的高品质。特别是老耳堂问题更严重,由于病菌、杂菌较多,一般连续使用两年的耳堂基本就要废弃或“歇堂”,否则产量极低甚至会绝收。

为攻克银耳生产中旧耳堂重复利用的难题,减少生产投入和土地浪费,杜绝农药在银耳生长环节中的使用,从技术层面保障通江银耳的单产和品质,品冠公司与江油市微生物应用研究院就“电解水应用于银耳病虫害防治科研试验项目”达成合作科研协议。通过2018年在银耳栽培过程中的初步试验,结果显示,电解水对银耳生长没有负作用,并具有一定的消毒杀虫作用。为进一步提高试验效果,2019年2月,公司筹建了电解水试验室,论证在银耳的不同生产环节,需要哪些不同酸碱度、浓度的电解水才能发挥良好功效,通过菌落总数培养试验手段证明消毒杀菌的功效。

通过项目的克难攻关,证明强碱性电解水含有丰富的钾离子、大量的氢氧根离子和大量的电子,具有破坏虫卵、驱虫、促进萌芽生长和果实着色等作用,故此,强碱性电解水可实现旧耳堂的重复利用。

该项新技术可将银耳的发病率控制在5%以下,每生产一吨新鲜银耳可减少40%-60%的化学农药使用量,并且还可提高10%-15%的产量。这一科研成果,品冠公司将进一步在自建基地实验,实时推广。

转自《西南商报》8月14日第2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