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这土地课堂实录(我爱这土地课堂实录)

引自京师书院BigData

作者简介:凌宗伟, 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全国优秀校长、《中国教育报》“2012年度十大读书推动人物”之一。民国教育家刘百川研究者,学校行为文化建设的倡导者,践行者。近年来在各类报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两百多篇。有《语文教师的使命》、《校长之道和人格修炼》、《健康教育》、《成长的烦恼》等专著与编著。

我爱这土地课堂实录(我爱这土地课堂实录)(1)

执教:凌宗伟

时间:2014.01.09

班级:甘肃静宁城关中学初三某班

凌宗伟:同学们好!你们认识我吗?

学生齐:认识!

凌宗伟:我叫什么名字?

学生齐:凌宗伟!

凌宗伟:对了!我已经将我的名字写在黑板上了。但是,我还不认识你们呢。刚才给你们每人发了一张A4的白纸,是想让你们通过它来让我认识你们每一位同学。一个一个介绍要花很长时间,通过这张纸让我很快的认识你们,可以怎么做呢?

(少数学生写上了自己的名字)

凌宗伟:对了,写上自己的名字。写上了名字怎么才能让我看得见,看清楚?平铺在桌上,我在前面看得清楚吗?看不清楚。大家想办法,把名字写在纸上,让我能看的到。可以商量,可以大家想办法。有同学将写好名字的纸用手举起来了,我看见了,课上就这么一直这么举着吗?那多累啊。有一个简单的数学术语,可以帮助我们来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各自想办法,不少学生已经将纸折叠成了三角形的席卡)

凌宗伟:其实我们做的是一个席卡,开大会的时候,那些的大人物坐在台上,每个人前面都有写着自己的名字的牌牌,那个牌牌就叫做席卡(大笑:笑就相当于一个牌位)。可是老师没说让大家用这个白纸做席卡。我讲的是让你们通过这一张白纸让我认识你们。这说明一个问题,它可以有多种的问法,如果我说是席卡,可能你们就没有这么困难。我说,借助这个白纸,让我能够认识你们绕了几个弯。这就是我们平时在跟人说话的时候,常常犯的一个毛病,向人家介绍一个人家明白的事情,却说了人不明白的话。语文干嘛的?语文就是要让我们用别人明白的话来告诉别人不明白的道理。

好像是孙义函第一个折成了一个三角形,但是他把名字写在翻页的一面,我问他这样能稳得住吗?他立马就用上了不干胶带,其实如果换一面要不要胶袋啊?不要。学的知识要会用。我刚刚还提醒了一下,有一个数学的原理,一个术语可以帮助我们来解决这个问题。郑少同同学想到了三角形的稳定性。这个语文课,老师怎么跟我讲数学呢?其实各科知识相通的,各位同学的学习,要想提高效率,要有效,就要确立综合学习的意识。

综合学习就是要把各科的知识给打通,同一科的知识更要前后给打通。我们今天这堂课就尝试运用综合学习的方法,来学习《我爱这土地》。大家把书翻开,请同学们看一看,教材上的紫色的框框里的一句话,我想问的是,这个框框里的话,对我们学习这个课文有什么用处?想说话的给我示意,不需要举手的,想说话给我个眼神朝我这边看一下,头抬起来了,我就认为你要说话。

王晓丽:我认为这些话,首先提示了这篇文章他所要表达的一些东西,然后引导我们反复朗读然后再仔细体会之中的思想中心。

凌宗伟:王晓丽认为是告诉了我们课文的主旨和让我们通过朗读朗读来体会主旨。你很厉害,我们阅读教材,要用好教材上的没一个文字和图表,教材上面的每一处。我们用的这个教材课文前面紫色框框里的文字就是告诉了我们这课文的主要内容以及阅读的方法。我们平时有没有注意这个问题?没有。凌老师告诉你们,不管什么学科,学习方法其实就在教材上。大家一起说说这个框框里面讲的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学生齐:爱之深,深到要和祖国的土地融为一体,愁之浓,浓到思乡情结无法解开。

凌宗伟:这是这首诗的主旨吗?

学生齐:不是。

凌宗伟:不是,那这首诗的主旨是哪一句话?

学生齐:爱之深,深到要和祖国的土地融为一体。

凌宗伟:听话要听仔细我问的是这首诗的主旨,你们把另一首也带过来了。刚才凌老师不是讲综合学习吗?我们也可以把这首诗跟那首诗比较起来读也是一种学习方法,今天凌老师也会用这种方法,但不会用教材上的这首诗。

凌宗伟:这课文是个什么题材?

学生齐:诗。

凌宗伟:诗歌,我们知道诗歌跟其他的文章的区别在哪里吗?或者说我们从初一到初二到初三,老师有没有教过我们有关诗歌的知识?

学生齐:有。

凌宗伟:看我了,你真积极还是请你讲,大家要争取主动,会哭的孩子有奶吃,明白吗?

王晓华:首先诗歌是由很多短句构成的。

凌宗伟:由很多短句构成的,大家听啊。

王晓华:然后,它就是有诗的那些,就是古代诗的那些韵调。

凌宗伟:要有一些韵调。

王晓华:然后我就不知道了。

凌宗伟:然后就不知道了,很好,坦白。其他的同学知道什么,她说了两点,一个是短句,一个是韵调,说的对不对?

学生齐:对。

凌宗伟:那其他的呢?

李小博:诗歌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有了,现在的诗歌是从五四爱国运动以后发展起来的,因为是五四爱国运动以后,发展起来的。五四爱国运动的时候,旧体诗歌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一些人开始探索现代诗歌,现代诗歌和古代诗歌相比更简单一些,让人更容易理解一些,现代诗歌因此就比古代诗歌更受欢迎了。

凌宗伟:你真的是博士啊,你还知道有古代诗歌跟现代诗歌之分,还知道现代诗歌是怎么来的,为什么现代诗歌会受欢迎。还有没有同学知道一些什么。

张 明:诗歌还有象征意义。

凌宗伟:诗歌还有象征意义(板书:象征)。你就知道这个?知道诗歌要用象征,另外还有什么?我们今天学的这个诗是现代诗歌还是古代诗歌?

学生齐:现代诗歌。

凌宗伟:现代诗歌,要不要板书?

学生齐:不用。

凌宗伟:不用。对了,不是每一句话,甚至于哪个人放了屁都要板书,要记录的。记录,要记有助于我们理解的内容,明白吗?

学生齐:明白。

凌宗伟:有没有听说过这么一句话叫做:诗言志,歌咏情。

学生齐:有。

凌宗伟:那么这首诗歌的志和情,我们明白不明白?

学生齐:不明白。

凌宗伟:不明白,到底明白不明白?刚刚那个紫色框框里的文字白看了?

学生齐:对土地的爱。

凌宗伟:对了!提示已经告诉我们了,我们要研究的,是他怎么来表达这种志,这种情的。根据紫色框框里的建议,我们要用朗读的方法来慢慢体会课文,我们先听一听朗读。思考作者是怎么把自己对这种恋土情怀表达出来的。

(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自由读)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凌宗伟:我想问一问同学们,这首诗没有学过的时候,诗当中有没有这个句子我们熟悉的?

张 明:有。

凌宗伟:有,哪句?

张 明: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

凌宗伟:你怎么知道这两句话的呢?

张 明:我曾经在(书上)见过这句话。

凌宗伟:很好,其他同学知道的是哪个句子,刚才讲的这个“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我们有多少人在没读这首诗的时候是知道的,举个手示意一下。还真的不多。这是名句,知道的人很多。我建议大家课外还是要多读点东西。刚刚让你们自己读,听朗读时思考什么问题的?

学生齐:怎么表达这个爱的。

凌宗伟:老师这个“愛”字有没有写错?(生:没有)怎么没有写错?(生:繁体字)现在允许不允许写繁体字?

学生齐:不允许。

凌宗伟:不允许,叫不规范,那凌老师为什么要把这个不规范的字写在这儿?

王晓华:让我们加深记忆。

凌宗伟:让你加深什么记忆?

王晓华:理解作者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之情?

凌宗伟:热爱之情,他这个爱从哪里出发的?

王晓华:我从课文的这句话里感受出来了,“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说明了诗人对这片土地有着深深的眷恋之情。

凌宗伟:她是从诗句当中体体悟出来的,可能是我问的问题不明白,我问的是我为什么用的这个繁体字,而没有写那个简体字?这繁体字跟简体字的区别在哪里?繁体字的“愛”跟简体字的“爱”区别在哪里?

许丽丽:繁体字比简体字要难写。

凌宗伟:繁体字比简体字难写,不错,繁体字肯定比简体字难写,我们就谈这个爱,简体字的跟繁体字的爱区别在哪里,多了一个什么?

许丽丽:心。

凌宗伟:多了心,是多了个心还是应该有个心?愛是从心出发的。看最近热播那个电视连续剧《智取威虎山》没?小说《智取威虎山》,我们小时候读的时候就记得,指导员跟卫生员白茹之间有恋情,其中就有这么一句话“愛是从内心出发的”。简体字的“爱”无心啊,无心怎么会有“愛”,台湾人有个调侃我们的简体字的段子,大家有兴趣的可以找来看看。过去还有一个第三批简体字,发展的“展”简化为一个尸下面一横。从造字发来看,意思是什么呢?一个人躺着已经死了,一个人躺着已经死了,还可以发展吗?或许用在这诗里面,我想还可以发展,化为泥土了。这字是不能随随便便的写啊。好,坐下。我们回到主旨上来,作者是如何来表达他的这种爱呢?当然是用心的,在这首诗歌当中,他是怎么来表达这种“愛”的?

许丽丽:在这首诗中,诗人把自己比作为一只小鸟,在诗的结尾,诗人说“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说明了诗人暗想在自己死后也要和祖国融为一体,表达出了自己对祖国的热爱。

凌宗伟:他把自己比作了一只小鸟。那这只小鸟在干嘛呢?是一下子就死掉了,他死前是干嘛的?

许丽丽:斗争。

凌宗伟:斗争?鸟活的方式是怎样的?

许丽丽:歌唱。

凌宗伟:我现在在跑,意味着我怎么样,很健康,活的很好,鸟要意味他活的很好要怎么样?

学生齐:要歌唱。

凌宗伟:要歌唱,鸟就一天到晚歌唱吗?

学生齐:飞翔。

凌宗伟:要飞翔。刚才她说的是比作,说比作的话,是指?(生:比喻)比喻对不对?这个问题我们存疑,这是不是比喻的方法我们存疑。假如你是只鸟,你会怎么样?想想看,你会干嘛?如果你也在飞,你也在唱,你会怎么样?

李小博:假如我是一只鸟的话,我会在秋天飞去南方,然后在春天的时候再飞回北方,给北方的人传达春天的信息。

凌宗伟:假如你是只鸟,你一定是个候鸟,为人们送去化春天的讯息,那为什么要送给人春天的讯息?

李小博:因为,他们需要春天的信息。

凌宗伟:好的,这种生命状态挺舒服的,但是我想问你个问题,在这首诗当中,作者的情感跟你一样不一样?

李小博:不一样。

广告

查看详情

凌宗伟:有什么不同?

李小博:这要结合这首诗的背景说起,这首诗是1938年11月17日写的,当时正是日本侵华战争时候,作者在这首诗用运用排比句,打击着的土地,悲愤的河流和激怒的风,体现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敌人的痛恨。我认为是。

凌宗伟:你讲的很好,你真厉害,说起来就头头是道。你讲的这个其实 印证了古人的一句话,我不知道老师有没有跟你们讲过(板书:一切景语皆情语)。你请坐,我们李小博同学告诉我们“一切景语皆情语”,因为他生活在这个时代,他要告诉人们的是我们这个世界是美好的,大家要向往蓬勃向上的万物生辉的春天,对不对?

学生齐:对。

凌宗伟:而他又告诉我们,作者表达的是一种对祖国山河破碎的那种担忧以及对这片土地的挚爱,原因是这首诗写于1938年,他告诉我们,我们读诗读文章的时候还应该要联系什么?

学生齐:背景。

凌宗伟:要联系写作的背景来读,“一切景语皆情语”,人的情感就决定了景色的象征意义,对不对?杜甫有名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本来是美好的,鸟声本来也是婉转的,但是因为杜甫颠沛流离,有家难回,所以他看到美好的花上面的露水,感觉花在流泪,听了鸟叫他胆战心惊的,说不定家里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同样的景物因为表达的情感不一样,写法就不一样,那么这就涉及到一个知识,这个知识我不知道老师们有没有跟你们讲过,“意象”(板书:意象)这个词,你们有没有听说过?

学生齐:听说过。

凌宗伟:听说过。诗歌除了要用象征的办法,他的情感是借助与意象表达出来的,注意,意象是什么?就是诗人心中的景物,而这个景物的外延是一个无限的概念,除了“我”,天地间所有的都可以成为诗人心中的意象,而这个意象就是在寄托作者情感的,这鸟是比喻还是意象呢?

学生齐:意象。

凌宗伟:注意是意象。同学们再把这首诗读一读,诗歌当中还出现了哪些意象?可以讨论,可以交流,简单的交流一下,你觉得有哪些意象?

万亮亮:还有一个意象就是土地、暴风雨、河流、风还有黎明。

凌宗伟:同学们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学生齐:没有。

凌宗伟:很好,说明我们同学对意象的理解还是到位。那么我想问个问题。古人寄托情感也是用鸟的,但是用的是具体的鸟,比如说杜鹃,比如鹧鸪,像英国,法国的诗歌当中更多用得是黄莺,而这首诗当中,他怎么没有用杜鹃,没有用鹧鸪,也没有用黄莺。就用鸟呢?

投影:白居易《琵琶行》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

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凌宗伟:这诗句告诉我们杜鹃鸟它象征是什么?它要表达的是一种情感?

学生齐:悲哀。

凌宗伟:悲哀的。杜鹃它还有个来头,有一个典故,我们可以简单的看一看。投影:

传说古代蜀国有一位皇帝叫杜宇,与他的皇后恩爱异常。后来他遭奸人所害,凄惨死去。他的灵魂化作了一只杜鹃鸟,每日在皇后的花园中啼鸣哀嚎。它落下的泪珠是一滴滴红色的鲜血,染红了皇后园中美丽的花朵,所以后人给它起名叫杜鹃花。

那皇后听到杜鹃鸟的哀鸣,见到那殷红的鲜血,明白是丈夫灵魂所化。悲伤之下,日夜哀嚎着“子归,子归”,终究郁郁而逝。她的灵魂化为火红的杜鹃花开满山野,与那杜鹃鸟相栖相伴,所以这杜鹃花又叫映山红。这便是杜鹃啼血,子归哀鸣的典故。这鸟与花终身不弃的爱恋,乃是人世间不朽的传奇。

凌宗伟:可见,杜鹃常常作为我们古代古人诗歌的表达情感的一种意象,它表达的往往是一种悲,一种哀,所以杜鹃用在这首诗当中,合适不合适?

学生齐:不合适。

凌宗伟:对了,不合适。那么我们在看,鹧鸪合适不合适?

投影:

鹧 鸪

郑谷

暖戏烟芜锦翼齐, 品流应得近山鸡。

雨昏青草湖边过, 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 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应湘江阔, 苦竹丛深日向西。

凌宗伟:这首诗表达的是一种怎么样的情感呢?一起读一下。

学生: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凌宗伟:他没有出现悲,也没有出现喜这个词语,但这首诗流露的情感是悲,是喜,是哀,是怨,还是怒?

学生齐:喜。

凌宗伟:喜啊?

李小博:悲。

凌宗伟:你怎么知道是悲凉的呢?

李小博:从“花落”、“苦竹”,还有“游子”“征袖湿”等词语中,我觉得是苦。

凌宗伟:你坐下,你的语文水平很好。他又告诉我们一个学习方法,要抓住文本当中的一些关健词,“花落”、“苦竹”,“游子”“征袖湿”这些词语告诉我们是人的情感是“苦”的,后面还有一个“日向西”,日向西让你想到一个什么成语?

学生齐:夕阳西下。

凌宗伟:这个词不是一个向上的,激情澎湃的那个情感?

学生齐:不是。

凌宗伟:不是。我们在理解意象的时候,要记住,一切景语皆情语,词语要为表达情感服务,不是随随便便拾到篮子里就是菜的,这是我们要明白的。刚才我们问了一个问题,这个鸟是象征还是比喻?我们现在看什么叫象征?象征是根据事物之间某种联系,借助某人的具体形象。某人某物形象来表达一种情感。而比喻呢?比喻,思想的对象同另外的所有的类似的点就用,注意他的关键是什么?

学生齐:类似。

凌宗伟:类似,有相似点。那个艾青跟鸟有没有相似之处?

学生齐:没有。

凌宗伟:没有?我们经常骂人,你个鸟人。当骂人的话,所以那么你说是不是比喻?

王倩倩:不能吧。

凌宗伟:不能,不是比喻,它应该是什么?

王倩倩:象征。

凌宗伟:象征,这个鸟是象征。包括刚才同学们找出来的那些意象,用的都是象征的手法。好,我们明白了这首诗是借助意象和象征的手法来表达作者的愛的,是不是这样?

学生齐:是的。

凌宗伟:好,我们把这首诗一起读一读。

学生齐读。

凌宗伟:王晓华同学在发言谈诗歌的时候说,诗主要是短句,还有要韵味,韵味在诗歌当是通过什么来表现的?除了这一句一句的要有节奏,还要借助一种什么形式来表现?(学生:要押韵),对了,要押韵。那我想请大家看一看,这首诗押的什么韵,大家找找看,这首诗押的什么韵?押韵,在哪里押韵?

学生齐:最后一个字。

凌宗伟:最后一个字,怎么叫押韵?有韵脚的句子的最后一个字的韵母相同。们找找看这首诗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有没有韵母相同的?

学齐生:没有。

凌宗伟:有吗?

学生齐:没有。

凌宗伟:啊?

学生齐:没有。

凌宗伟:没有。不瞒你们说,前天决定给你们上课,你们的老师说要上这首诗,老人家从来没有上过这首诗,就把这首诗找出来读,一读我突然发现,怎么这首诗没有韵脚呢?没有办法,无韵还叫诗吗?你们想过这个问题吗?

学生齐:没有。

凌宗伟:老人家想不明白。好在老人家有好多诗人朋友,我就一个一个给诗人留言,请问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为什么没有韵脚?我的徒弟给我一个回复,真的叫神回复,她说“爱是没有规则的呗”,知道我给她回了一句什么?(学生:不知道),我回:扯淡!呵呵。有两个诗人朋友给我回复说,这是现代诗派的诗,现代诗派是从法国学来的,他们强调的是诗歌的散文美,所以他们不大考虑押韵。于是我就去百度了一下,中国的现代诗派,我居然发现,艾青还不能算中国现代诗派的代表人物,现代诗派的代表人物是戴望舒,同学们感兴趣可以课后去找找,读读戴望舒的诗。但我想问的问题是什么?这首没有韵脚的诗,它像不像诗呢?你们说像不像?

学生齐:像。

凌宗伟:像。所以我们明白,现代诗歌的表达形式,最主要的特点是要有意象,要借助象征手法来表情达意的,鸟,土地,水,风,黎明这些象征物又是怎么来的?是通过什么路径来想到的?(板书:想象和联想),是个阅读离不开想象和联想,语文学习也离不开想象和联想,当然其他的学习也需要联想。尤其是我刚才讲的综合学习,它更需要联想。但是,我们会问:学语文,怎么想到数学,想到物理,想到化学去呢?我们学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怎么会想到关于杜鹃的诗呢?想关于鹧鸪的诗呢?对不对?但是我们如果真正的要明白这首诗为什么要这样写,我们就需要有一定的联想和想象,这是我们在以后的学习当中,必须注意的一个问题。那么我们读了这首诗,我们能不能体会作者的这种“愛”是发自内心的?

学生齐:能。

凌宗伟:最典型的是哪个句子?

学生齐:即使我死了,我连羽毛也要腐烂在土地里面。

凌宗伟:即使我死了,我连羽毛也要……?

学生齐:腐烂在土地里面。

凌宗伟:我读到这里的时候,我想为什么要死呢?为什么不活呢?你们想死吗?

学生齐:不想。

凌宗伟:那么他为什么想死呢?

王晓华:按常理来说,每个人都是不想死的,但是艾青,他对祖国以及祖国的大地爱的非常深沉,以至于他想为祖国奉献他的一切,甚至连他的生命都可以去奉献。

凌宗伟:你把这个境界看得相当之高,可以不可以这么理解?

学生齐:可以。

凌宗伟:可以,敌人已经进入了我们中国大陆,所以为了保卫祖国,他随时准备献身,这是他人生的伟大境界。我其实想的没有你这么伟大,你们会不死吗?

学生齐:不会。

凌宗伟:人是要死的,这是常识。但是死法不一样,死了以后不一样,我们到这里想到一个诗句。

学生齐: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

凌宗伟:重于泰山,轻于鸿毛?我也想的没有你们这么伟大,我想的很简单。龚自珍有句诗,想到吗?

学生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凌宗伟:对了,即便是死了,也要把我所有的融在这个土地上,为这个土地尽我的绵薄之力,化作春泥更护花。什么叫综合学习,难不难?(学生:不难)就是把过去学到的东西,跟我们现在学的有机的融合联系起来。这个就是我给大家提一个建议,好时间差不多了,我们一起把这首诗再读一遍。

学生齐读课文。

凌宗伟:好,课后呢,我们就是按照诗歌阅读的方法,要读出节奏,要把自己的情感放在里面,融进去,反复的阅读这首诗,并能背诵。这个是书本上的要求。但是老师有一个作业,有学者说,“新诗以为外文诗没有韵律,所以大家都仿效它,实为重大误解”,有人认为外国的诗歌是没有韵的,你们认为不认为?

学生齐:不认为。

凌宗伟:英文诗歌,英文老师有没有跟你们学过?(学生:学过的)有没有韵?它有它的英文韵脚,对不对?有人翻译过来了,大家觉得没有韵,所以大家就去仿效,你们怎么看这个问题?那为了帮助你们理解这个问题,大家课后可以去百度一下宋建军先生的博客,我这句话就是从他那里来的,大家课后去研究研究现代诗歌要不要押韵。好下课。

投影:

宋建军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ac56600100ej3b.html

时间关系,还有个问题没有讨论:有人在解读这首诗歌的时候,将诗中的“土地”“河流”“风”“黎明”的象征义一一找了出来,说它们分别象征:祖国、人民、反抗、光明,你们觉得有意义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