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声学压轴题(八年级物理声学总结)

声学作为我们最先接触的物理学,在月考中也属于常考内容。虽然分值并不会太多,但掌握不好的同学,也会有几个知识盲点,尤其是一些知识点很容易搞混淆,比如音调和响度等等。

本章节属于探索物理的第一步,难度不大,只要在考前好好复习,轻松得分。接下来跟林老师一起来回顾本章节吧。

八年级物理声学压轴题(八年级物理声学总结)(1)

1、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

频率:物体每秒内振动的次数,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符号Hz,频率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频率通常用小写f来表示。比如蝴蝶的翅膀每秒颤动100次,此时频率就是100Hz。

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翻译:音调是由频率来决定,而频率是由每秒振动次数来决定,所以一秒内震动次数越多,音调越高,反之亦然。

八年级物理声学压轴题(八年级物理声学总结)(2)

(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用分贝(dB)表示声音的强度。

振幅: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做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翻译:振幅是物体震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

影响响度的因素:其一是振幅的大小、其二是与听者距离发声体的距离有关,同一声源处发出的声音,离声源越远,响度越弱。

翻译:影响响度的原因有两个,第一:振幅越大,也就是震动偏离原来位置越远,那么响度就越大,反之亦然。第二:离发声物体越远自然声音就小,这点毋庸置疑。

八年级物理声学压轴题(八年级物理声学总结)(3)

(3)音色:声音是由发声体本身的材料、结构等因素决定的,一般每人都有自己的音色,但人的音色随着年龄、训练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注:

① 不同物体的发声尽管音调和响度相同,但是音色却不同。

② 不同声源发出同一音调的声音时,其基音相同,但是泛音不同,人们听到的音色也就不同。

③ 辨别声音主要靠区分音调和音色。

八年级物理声学压轴题(八年级物理声学总结)(4)

常考知识点:

1、乐音: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音调: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物体振动得快,发出的音调就高;振动得慢,发出的音调就低;频率决定音调。

3、频率:用来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物理学中把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频率单位是:次/秒 ,又记作Hz。

4、人耳听觉范围:20Hz~20000Hz。其中,20Hz是人类听觉的下限,20000Hz是人类听觉的上限。

5、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 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蝙蝠、海豚等可发出)

6、次声波:频率低于20 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地震、海啸、台风、火山喷发等可发出)

7、超声波的两个特点:一个是能量大,一个是沿直线传播。

8、响度:物理学中把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响度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声音的大小。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距离的远近有关。在相同距离下,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增加响度的方法是:减少声音的发散。

9、振幅: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做振幅。

10、音色:物理学上,把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特色叫做音色。由物体本身决定。也就是说,音色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有关。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不同的乐器或区分不同的人。

11、乐音三要素(三特征):音色、响度、音调。

12、三种乐器:打击乐器、弦乐器、管乐器。

13、乐器(发声体)的音调:长短(长的音调低)、粗细(粗的音调低)、松紧(松的音调低)决定了音调的高低。

14、三种乐器改变音调的方法:

(1)要使打击乐器的声音变化,可改变打击乐器的材料、大小、形状;

(2)要使弦乐器的声音变化,可改变弦的材料、粗细、长短、松紧程度;

(3)要使管乐器的声音变化,可改变管的材料、长度、粗细、形状。

15、了解几个数据:

(1)人类发出的声音频率约为85~1100Hz之间;

(2)人类耳朵的听觉范围约在20~20000Hz之间;

(3)一般乐器所发出的声音频率约为20~4000Hz之间;

(4)狗的听觉范围约在15~50000Hz之间。

八年级物理声学压轴题(八年级物理声学总结)(5)

以上就是今天分享的内容了,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如果有什么问题的话,可以在评论区留言讨论,也可以私信林老师,加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