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为什么选定郑和(郑和的意义被无限夸大)

郑和下西洋是几乎所有上过学的人都知道的历史事件,然而,在明代对于这件事情的功过则存在非常大的争议。至少在四百来年的封建历史的评价上,官方以及当时的知识分子主体上是对郑和持批评意见的。

因为,封建社会明清时期对“郑和下西洋”都持负面看法。因此,当时的人火烧航海图就不难理解了。更有甚者,有人认为就是因为航海图被烧,所以没有了“下西洋”。其实“下西洋”在郑和之后没有出现的原因,根本不关什么航海图的问题。

朱棣为什么选定郑和(郑和的意义被无限夸大)(1)

因为,郑和下西洋所走的路线,大部分在元朝就已经走过了。在上述观点中,被无辜攻击的人就是刘大夏。

刘大夏火烧航海图的传说:藏起来变成烧

话说成化十三年(1477年),宪宗皇帝希望重新下西洋,因此便命内廷宦官传令兵部,要求将当年郑和的航海图等资料取来。这个消息一出,可急坏了一人。此人就是车驾郎中刘大夏。

刘大夏暗自沉吟:三宝太监是一位好人,据说此公刚正廉洁,对国家忠心耿耿,对皇上的忠诚日月可鉴。

但他好大喜功地下西洋,劳民伤财,下西洋使上万将士为之殒命。运回来的东西呢,都是一些奢侈品,对百姓生活没有任何好处。唉,我该怎么办?如果当今皇上也好大喜功,这可如何是好?

朱棣为什么选定郑和(郑和的意义被无限夸大)(2)

沉思良久之后,刘大夏用拳头狠狠地捶打着桌面,“罢罢罢,我决不能让皇上得到航海图。”想到此处,刘大夏来到了档案库。

因为他身居车驾郎中又主管档案,所以,很快就找到了航海图。趁人不备,他把航海图藏到了身上。之后,回到了兵部大堂。兵部尚书项忠接到圣旨也急忙去档案库寻找,结果当然是不见踪影。

宪宗皇帝见航海图找不到了只能作罢。

后世的一些官员、知识分子根据这个历史事件进行了演绎,传出了刘大夏火烧航海图的故事。

朱棣为什么选定郑和(郑和的意义被无限夸大)(3)

因为刘大夏“烧”了郑和的航海图,近几年对刘的批评在网络上甚至到了人身攻击的地步。其实,仔细看看刘大夏的生平,我们可以心平气和一些。

刘大夏是一个好官,在今天看来属于典型的思想守旧,好人办坏事儿。作为后人心平气和地对其评价是应当的,而且照某些人所说的,如果郑和继续下去,那将……其实,这纯属臆测。

就算郑和发现了美洲又能怎样?结果还是一样,中国仍然不会有“欧式地理大发现”。为了给刘大夏这位明代的治世能臣一个诉说的机会,我们不妨简单介绍一下刘大夏这个人的简历。

弘治三君子

刘大夏是湖南华容人,与王恕、马文升合称“弘治三君子”。其实,刘大夏是否烧了航海图难以证明,但藏匿起来确属无疑。

朱棣为什么选定郑和(郑和的意义被无限夸大)(4)

早在1465年(成化元年)越南(安南)入侵老挝,宦官汪直便建议趁机攻击越南。宣宗立刻要求兵部交出永乐年间征战安南时的地图,兵部职方司主事刘大夏便将图册藏了起来,结果致使管理图册的官员遭到毒打。

刘大夏对兵部尚书余子俊说:“打死一个小吏不过是一条命罢了,如果安南战事一开,死的人可就不止是千人万人了!”

刘大夏一生最值得大书特书的就是,弘治六年(1493年)黄河决口,作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的刘大夏前往山东、河南治水,经过两年的奋战,两省水患终于解除。

三年之后,刘大夏积劳成疾回到了湖南。在乡间他将俸禄都周济给了本地百姓,人称“东山先生”。

刘大夏居官四十多年,为官清廉,其子孙后代皆非常清廉。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刘大夏为人非常和善,即使祖田被人霸占都不言不语、息事宁人。

朱棣为什么选定郑和(郑和的意义被无限夸大)(5)

正德元年(1506年)三月,刘大夏见明武帝昏庸无比,连续上疏请求归隐。两年后因为受宦官刘开诬陷,刘大夏被捕入狱。幸好,三个月后刘瑾被杀。正德十一年五月,81岁的刘大夏病逝。

刘大夏只是藏起了航海图,等事情平息后又放回了原处。航海图最终被销毁的原因,一是明朝灭亡档案丢失;二是清朝为了禁海,乾隆皇帝下令烧了航海图。至于航海图被谁烧的,实在属于悬疑。

就算有郑和航海图,明帝国仍然无法实现“欧式地理大发现”

首先,宪宗皇帝寻找航海图去海外的目的,还不如永乐皇帝宏大、富有战略眼光。他最主要的目的不是为了经济,而仅仅是显示自己的治国能力而已。

其次,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不在于有些人认为的那样:扩大海外贸易,从而让中国尽早进入资本主义,避免明代灭亡的命运,甚至不会出现晚清之后的民族大耻辱。郑和下西洋根本不符合当时的统治思想——从宣宗后,“内敛”思想已经成为统治阶级思想。

朱棣为什么选定郑和(郑和的意义被无限夸大)(6)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在于:“中式地理大发现”所蕴涵的和平理念,与“欧式地理大发现”的血腥的对比是那么的强烈。

最后就是郑和下西洋如果没有朱棣这样的皇帝存在,也不会出现。可惜朱棣之后再无永乐皇帝!明朝自宣宗之后,已经缺少了“豪迈”思维!

从弘治到嘉靖种树几百万,以树抵御蒙古骑兵真是奇葩

打破思想迷思,古今中外吸引外国人才流入都是好事

1870到1950年,科研中心从英到德,却因两战为美国做嫁衣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