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和尚的诗 老和尚诗兴大发在墙上写首诗

古人写诗,很多时候就是图一己之快。诗兴来了,找块石头在地上写两句,在墙上题挥几笔,都是常有的事,这也诞生了一种名为“题壁诗”的特殊诗体。与一般的诗相比,题壁诗往往更加随性自然,而且还容易招来和诗。

老和尚的诗 老和尚诗兴大发在墙上写首诗(1)

你既然敢把诗题在墙壁上,让众人看到,那自然就会吸引别人在后面跟着写一首,这有些类似我们如今的贴吧跟贴。当年佛印在相国寺题了一首《酒色财气》诗,引来苏轼、王安石和宋神宗3人都来和诗,一下子墙上就有了4首经典诗,首首精彩,这部分内容笔者在早前已经和大家分享过了。

本期要和大家说的是另一次“题墙诗跟贴”事件。北宋神宗年间有位诗僧名叫宝黁,据说活了130多岁,其存世的作品只有一首,名为《题逆旅壁》。

老和尚的诗 老和尚诗兴大发在墙上写首诗(2)

《题逆旅壁》

满院秋光浓欲滴,老僧倚杖青松侧。

只怪高声问不应,嗔余踏破苍苔色。

之所以会写这首诗,是因为宝黁当时云游时在山间看见一处别院,于是便上前去问路,谁知院内居然无人应答,于是调皮的他便诗兴大发在对方家墙壁上写了这首七绝。

老和尚的诗 老和尚诗兴大发在墙上写首诗(3)

无论是从意境上,还是遣词来看,这首诗都是写得极有水平的。前两句写自己是位手持着锡杖的老和尚,看着满院浓欲滴的秋色。这两句的诗眼在”浓欲滴”3个字上,用秋光而不用秋色,让院中的一切都笼罩在秋光之中,生动形象,老和尚和院子、秋色融为一体,俨然一幅山间秋行图。

如果按前两句的节奏后两句应该继续写景,但诗人笔锋一转,写起了问路无人应。这两句翻译过来就是:我这么大声问你,居然没人回答,我可就生气了,你就别怪我到时候四处找路时踩坏你院子四周的青苔了。很显然,老和尚是假意发怒,其实他是很爱惜这山中秋色的,不然他也不会体会到主人在意苍苔的心情。

老和尚的诗 老和尚诗兴大发在墙上写首诗(4)

老和尚的这首诗不按套路出牌,令人眼前一亮。更有意思的是,多年后苏轼路过加禄镇,见到了这首诗后赞叹不已,立马化身为宝黁的小迷弟,四处打听他的生平。在得知对方是位诗僧后,更是在墙壁上跟着题了一首五律,让我们来看一看苏轼写了什么:

《书黁公诗后》

霜颅隐白毫,锁骨埋青玉。

皆云似达摩,只履还天竺。

壁间余清诗,字势颇拔俗。

为吟五字偈,一洗凡眼肉。

老和尚的诗 老和尚诗兴大发在墙上写首诗(5)

从这首五律来看,苏轼当真是妥妥的一名小迷弟了。前两句寄情于景,白毫是一种古代的名茶,这两句既写出了山中的美景,也借此表达宝黁当年的雅士之风。三、四两句,是将景与佛法相融合,当年宝黁就是在这青山绿水中寻觅佛法真谛,正所谓心中有佛,处处都是佛法。后两句则评价了对方的字和诗,墙壁上的字清秀脱俗,世间少有,所以自己才会写下这首五律,希望能洗一洗世间的浊气。

老和尚的诗 老和尚诗兴大发在墙上写首诗(6)

仔细品味这两首诗,宝黁的诗作重点在写景叙事,将自己的闲情都写进了诗中,看似无一句抒情,但他内心的乐山乐水却早就藏于其中,颇有志南和尚“吹面不寒杨柳风”的味道。苏轼显然读懂了宝黁的真意,所以他后来跟写的诗就将重点放在了借景抒写禅意,特别是“皆云似达摩,只履还天竺”更是充满了禅学智慧。两首诗,无论是意境还是遣词,900多年来都难分胜负,大家更喜欢哪一首呢?欢迎讨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