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小故事解析,文言短文精讲系列之二百

【原文】

顷之,上行出中渭桥①,有一人从桥下走,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之,属②之廷尉。释之治问。曰:“县人来,闻跸③,匿桥下。久之,以为行己过,即出,见乘舆车骑,即走耳。”释之奏当④:“此人犯跸,当罚金。”上怒曰:“此人亲惊吾马,马赖和柔,令⑤他马,固⑥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⑦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使⑧诛之则已。今已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⑨也,一倾,天下用法皆为⑩之轻重⑪,民安⑫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上良久曰:“廷尉当是⑬也。”(节选自《汉书·张释之传》)

古文小故事解析,文言短文精讲系列之二百(1)

【注释】

①中渭桥:桥名,在长安古城之北。

②属(zhǔ):交给。

③跸(bì),本意是帝王出行时开路清道,禁止他人通行,引申指帝王出行的车驾。

④释之奏当:张释之呈上判决书。张释之,是文帝时的廷尉。

⑤令:假使。

⑥固:必定,一定。

⑦乃:竟,竟然。

⑧使使:假使让(人)。

⑨为:因为。

⑩平:公平执法的人。

⑪轻重:任意减轻或加重处罚。

⑫安:怎么。

⑬当是:判决正确,当判决。

【评析】

古今中外历史上,没有不讲法制的。法治是一个国家,或者是社会正常运行的基本需求。制定法律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保障公民个人的权利。法律的原则是公开、公正、公平。

一部好的法律,不但要有好的条文,更要有严格的执行力度。否则,有法不依,法律就会成为一张白纸,失去存在的意义。所以应该做到的是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对于现代人而言,司法公正仍然是法律追求的重要目标。

在封建时代,由于皇权有生杀予夺的无上权利,要保证司法机构独立断案不受干扰,坚守法律的公正正义,更是不容易的事。有人惊了汉文帝的马匹,皇上很生气,交给廷尉张释之处理,廷尉就相当于最高法院的院长。张释之就根据法律判那个人缴纳罚金完事。

皇上不满意这个结果,因为这个人的出现已经威胁到了自己的生命安全,这样判罚太轻了。张释之不惧皇上的威势,坚持公平执法,认为法律就是这样规定的,对天下人一视同仁,如果给这个人判重罪,那样失信于天下百姓,法律不是失去了威严吗?

如果廷尉不能做到公平执法,轻重失去依据,天下百姓将会手足无措的。再说,皇上既然交给廷尉处理,那我们就一定会按法律处理。张释之据理力争,维护法律的尊严,的确是一位古代的好法官。

好在汉文帝也是个知人善任,知错就改的皇上,最终还是承认张释之的审判是正确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