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续集续写(同人作品中的扮演法)

编者按

2021年春季学期的“网络文学类型文研究与创作实践”课程上,我们布置了这样三种作业:小论文、推文帖、AI写作。同学们或是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或是花式卖了安利,或是和人工智能斗智斗勇。媒后台在此选择了一些优秀作业(安利/粮食),与大家分享交流。

同人作品中的“扮演法”——以红楼梦同人为例

文 / 谢欣玥

同人作品,通常指建立在已成型的文本(一般是流行文化文本)基础上,借用原文本已有的人物形象、人物关系,基本故事情节和世界观设定所进行的二次创作,小说、绘画、视频剪辑等创作形式都囊括其中。同人作品的定义及其宽泛,只要基于原文本的二次创作都可以被归为同人的范畴,例如江南《此间的少年》就可看作是金庸小说的同人作品。早期同人大多倾向于重述原作故事走向,对原作中被遗漏的人物或情节进行想象与丰富,又或添加某位新角色,在原作世界中开挂冒险,但当前粉丝文化社区中的同人小说却更加关注亲密关系,大多以角色配对(CP)为核心进行叙述,事件也大多围绕两人之间的关系展开。这一特征使得粉丝在寻找想要的同人作品时,通常并不以作品名称为主要关键词,而是以CP的简称或代称来进行搜索,例如国内最有影响力的同人创作聚集地LOFTER,就以作品名、角色名与CP名为主要发布与搜索的标签,来对同人作品进行分类管理。

红楼梦续集续写(同人作品中的扮演法)(1)

红楼梦续集续写(同人作品中的扮演法)(2)

在LOFTER的“红楼梦”标签中,热度最高的是一条“伏黛”的同人漫画,其次则是“钗黛”原著糖整理帖。作为一本经典名著,《红楼梦》历来就受到文学爱好者与评论家的广泛关注,吸引人们从不同角度解读人物形象以及其中蕴含的哲思,并且催生出索隐派与考据派。对《红楼梦》结局的各种续写也可看作是一种广义的同人创作,但打破《红楼梦》中原有的人物关系,甚至将林黛玉和《哈利波特》中的伏地魔“组CP”,则是前所未有的状况。这使得同人不再是一种对二次创作的定义,更像是一种处理文本的方式。这种方式使得任何一种文本中的人物不再附着于原文本,而是成为具备一定独立性的角色。这种独立性,也就是东浩纪在《动物化的后现代》中指出的后设叙事性

角色与文学中的“人物”概念有着很大的不同。即使文学评论家在分析文学人物形象时,也会给出相应的性格特征描述,但那样的描述根源于人物本身的背景、身世与经历,且充满解读余地,例如林黛玉,某些评论家会说她尖酸刻薄,某些评论家则会说这是超凡脱俗,以及女儿家的小性子。而东浩纪所提出的角色,则是一系列人设或萌要素的集合,每种萌要素对应着一种固定的行为模式与规范,例如林黛玉常常与“傲娇”这一萌要素相关联。这些萌要素构成虚拟的属性资料库,供读者与作者挪用,角色则成为了萌要素的聚合体,她的行为模式并不完全取决于故事,而是取决于粉丝间有关属性的共识。此时,角色便获得了在故事之外被想象的能力,粉丝可以依据其设定自由想象角色脱离原著剧情的发展,甚至想象角色在另一时空另一环境里生活,这就是同人小说中AU与PARO创作的由来。“伏黛”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这种想象的结果。原本生活在《哈利波特》世界观中的伏地魔与生活在《红楼梦》世界观中的林黛玉,成为角色后脱离原著,在平行世界中相识相恋,二者碰撞出的化学反应让不少人从“雷”到“爱”,大呼“好磕”。

这种平行世界的特征与近年来流行的快穿及无限流小说有一定相似之处。后者通常存在某种系统或异能空间,主角收到召唤,在不同的平行世界中进行历练。有时,主角会在相应的世界中扮演不同的身份,例如《不要在垃圾桶里捡男友》中,主角池小池每进入一个世界,就会附着在原世界的某个角色身上;有时,主角则是以自己的身份在不同时空中穿梭,例如《末日乐园》中,主角林三酒被末日规则抛进不同末日世界。

红楼梦续集续写(同人作品中的扮演法)(3)

红楼梦续集续写(同人作品中的扮演法)(4)

晋江小说阅读APP中的相关介绍

早期同人中的综漫同人与之极其相似,这类同人作品往往讲述的是某个局外人穿越进原作中,随后展开冒险、与作品中的角色发生关联的故事,又或作品中的某人获得金手指,从此走上逆袭道路,例如《一代文豪林黛玉》。在这些同人作品中,原著中的角色可以看作是拥有各自基本行为模式的NPC。而有的同人作品也会令角色集体穿越,进入到大逃杀之类的悬疑世界观中,这类同人小说在内娱选秀粉丝群体中相对常见,主角往往具有某种穿越或扮演的意识,认识到当前的世界并非自己原先所处的世界,更类似于进入一种游戏副本

然而,在大多数以CP为叙事核心的同人作品,以及小部分群像同人中,世界观常常是构成角色的萌元素之一,例如校花林黛玉,修仙名门之后贾宝玉等。这种同人的特征是,将角色以世界观对应的表现元素重组,叙述一个逻辑自洽的平行世界故事。东浩纪认为,这是由于同人创作中存在着一种生成不同故事的系统,同样的角色在不同的系统下会生成不同的故事,例如《红楼梦》中林黛玉幼年丧母,进入贾府,这样的故事桥段到现代文中,就会变成林黛玉丧母后被豪门贾家收养。但需要注意的是,对同人小说而言,随系统改变的原作故事桥段只是一种“梗”,并非同人小说创造的目的,同人小说所要深入书写的,正是原来故事中未有之变数。因此在不同世界观下,“梗”往往会成为读者识别角色特征或亲密关系的一种手段,也充当着同好之间会心一笑的某种默契,而“梗”之外全新故事的书写,则是同人小说的主要内容

此时,在这种情况下,角色并没有被赋予一种“我在扮演”的意识,这就是AU/PARO和无限流/快穿的最大区别。后者,平行世界观相对独立,类似于游戏中的副本,主角人设并不会因为进入到不同世界而发生改变。即便主角在新的世界中获得一种新的身份,主角与读者依旧有一种共识,即主角正在进行一种扮演活动。但在前者中,被世界观重新编织的角色并没有成为另外一个人,在粉丝看来,他就是角色自己,是角色在平行世界的化身。同时,在文本内部,角色也并没有一种我在扮演的意识,他自在且自如地沉浸在平行世界中,仿佛他就从那里来,天生如此。

但“沉浸式”同人完全不存在所谓的扮演吗?答案似乎也不尽然。当同人创作中的角色被认为不符合角色行为规范时,读者通常会谴责作者对其描写过于“ooc”。这种说法似乎又在表明,粉丝在潜意识中依然遵循着某种“扮演”的逻辑。这种扮演根源于角色的本质,而这种本质则来源于原作。当粉丝以阅读流行文本的方式阅读《红楼梦》之类的传统文学文本时,她们从中识别出用于二次创作的萌要素,将其进行组合,这种识别兼备群体性与个人性。一方面,粉丝群体会在交流与讨论中,形成一种或几种相对统一的人设,根据这种人设进行二次创作,另一方面,不同粉丝对人设的喜好又千差万别,因此ooc的判断往往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由此可见,对角色萌要素的识别是扮演的前提,并且不是角色本尊在其视角中扮演另外一个人,而是粉丝操纵笔下那个被重组出的角色去扮演本尊。除此之外,这种扮演常常否认自身的扮演特征。就如“钗黛糖点合集”一样,粉丝在进行同人创作时,往往会试图从原文本中寻找相关信息与材料,由此证明扮演并非扮演,而是某种程度上的真实。

红楼梦续集续写(同人作品中的扮演法)(5)

起点中文网《诡秘之主》介绍

在近年大热的无限流小说《诡秘之主》中,主角周明瑞变化自己的外形、穿着与身份,塑造出一个又一个分身。一方面,这些分身并非他自己,但另一方面,这些分身由他的血肉构成,取决于他对过去的编造以及未来的行动,又反过来影响着他的自我认同。到最后,连他自己也无法分辨,只能说这些分身是他,又不是他。同人小说中的“扮演法”也可作如是观,被世界观塑造出的一个个角色既是角色本身,又是被捏出来的一个个人偶,在粉丝为其搭建的崭新舞台上唱着新旧交织的爱恨情仇。

参考文献:

[1]邵燕君:《破壁书》,三联书店,2018年.

[2]东浩纪:《动物化的后现代》,大鸿艺术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

编辑 :T,张叶琳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