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死后为什么是享年(同样说人离世享年和终年)

人生来就不会是平等的,这世上只有两件事对于大家是平等的,生就是一次生命,死亡时的生命终结,每一个人经历生死的时刻,都是这世上最平等的一次,从生到死之间所有的享受都是不公平的,这就是世人所面临的现实,要想获得尊重,只有不断努力的生活。

“死”的称呼

古人上到帝王,下到黎民都是希望自己能够长生的,因此非常的忌惮谈论死亡。秦始皇为了寻得长生不老之术,派徐福出海寻找仙山和仙人,李白为了修仙,带着杜甫和高适两个人,寻找灵丹妙药,可见在古代,人们对于长生不老是多么的喜欢,即使现代人,对于长生不老也是喜欢的吧!这花花世界谁还不怀念了。

人死后为什么是享年(同样说人离世享年和终年)(1)

古人在谈到死后的事,看他们“视死如视生”的态度就知道,活着时什么样,死了也要什么样。《礼记》中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在那个等级森严的时代,只有最普通的百姓会说死,这正是“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正确打开方式。

古人在死后还有一整套礼仪,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发讣”,也就是常说的报丧,这时候就会用到对于逝者不在人世这个消息的称呼,

然而古人的礼仪如此繁琐,普通百姓却不想这样称呼自己,在家人去世的时候,有许多的说法,例如作古,故去,老了,归西,离开等等来代替死这个字的。

人死后为什么是享年(同样说人离世享年和终年)(2)

“享年”“终年”有何不同

在现代社会里,人们在口语中常常说家人不在人世的时候,基本上都是说离去了,老了,故去等等比较平等的词语,再也不会出现“崩”“薨”“不录”这样的说法,然而在这个平等的社会,对于一些做出过突出贡献的人,书面表达时还是会用到一些不同的词语。

像媒体在报道两位港星的离世消息时,用的词语就是有所区别的,在报道廖启智先生离世时用的是“终年”这个词语,在报道吴孟达先生离世时用的是“享年”这个词语。

“享年”这个词语是一个敬词,很多时候是用于对长辈的尊敬和缅怀,“享年”在书面的表达中更加偏重于对社会有功绩和贡献的德高望重之人;“终年”这个词语在书面表达时并没有什么其他含义,适用于各种年龄段的人离世的书面消息,是一个中性的词语。

其实在意思上不同,在用词时却能感觉到人们对于逝者的态度问题,廖启智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港剧演员,对于演艺界来说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绿叶,是娱乐圈里的路人甲类的人物,演技一流,被人记住的角色有限;而吴孟达不一样,他的配角却是非常耀眼的存在,猪油仔和曹达华这样的角色给不同年代的人内心留下了青春的记忆。

人死后为什么是享年(同样说人离世享年和终年)(3)

如今,吴孟达和廖启智两位演员的离世,从这里能感觉出媒体人对于他们的私人情感是不太一样的,毕竟青春是值得回忆的。除了个人感情之外,还有什么可能是在报道两人去世消息时用词有差别的原因呢?没有了,毕竟都是离开,能在大多数人回忆里存在的,可能就是因为這点亲近了吧!

结语

古代的礼仪讲究的是等级的森严,在用词上天差地别,然而现在的社会,大家对于逝者,很多时候都是一个缅怀的心,用词除了年龄的差别以外,真的也就是个人情感上略有差距罢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