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的契刻之美(孙家臣的甲骨文研究之路)

甲骨文的契刻之美(孙家臣的甲骨文研究之路)(1)

好友家臣通过微信发来一张照片,笑问是否有大家风范。我说,岂止是大家,有大侠风范,游走鲁豫,贯穿今古,醉心甲骨,笑傲江湖。

孙家臣(1956.8-)祖籍山东烟台,与发现甲骨文的王懿荣(1845-1900年)是老乡。受其晚清秀才外公的影响,孙家臣自幼痴迷书法,后考入济宁师专美术系,继而专门研习甲骨文书法,收集甲骨资料,研究文字起源,创作书法作品,一发不可收拾。

甲骨文的契刻之美(孙家臣的甲骨文研究之路)(2)

记得第一次到他家里,孙家臣拿出书架上厚厚四本一套的《甲骨文字诂林》,不无骄傲地说,这是孩子在郑州出差时在书店给他买的,当时书店店员都不无怀疑的问“真要么?”因为定价800元的这套书在书店摆了多年鲜有问津,以为卖不出去了呢。

甲骨文的契刻之美(孙家臣的甲骨文研究之路)(3)

读书必先识字,文字学又称“小学”,是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基础,分音韵、文字、训诂。而今国故凋零,不识文字满口国学之所谓大家者令人汗颜。作为文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甲骨文“曲高和寡”,愈显高冷。不只是普通人难以识别,就是很多书法家也难得认识几个。或许因为历史久远且发现较晚,可资借鉴的研究太少,且不同于小篆以后成熟的的隶魏楷行草诸体,形义变化不大,识别并无大难。甲骨文则不然,在已发现的4000多个甲骨文中,学界考释没有争议的只有1000个。不仅要识其形,断其义,更要知其然,通其源,没有专门的训诂学知识是不行的。另外就是甲骨文书法对中锋行笔的功夫要求,没有相当时间的习炼,一般人很难迈进这个门槛。

甲骨文的契刻之美(孙家臣的甲骨文研究之路)(4)

再难难不住痴心的人。孙家臣专注甲骨文书法创作与研究,寒来暑往,阅读研习,临池不辍,一晃就是大半生。他广泛收集甲骨文书籍和甲骨文墨书资料,购藏研读了徐中舒先生的《甲骨文字典》、赵诚先生的《甲骨文简明词典———卜辞分类读本》、于省吾先生主编的《甲骨文字诂林》、刘兴隆先生的《新编甲骨文字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的《甲骨文编》,以及吴浩坤、潘悠的《中国甲骨学史》,胡厚宣、胡振宇的《殷商史》等书籍。当年儿子在外地上学的时候每次放假回济宁,都会把学校图书馆里有关甲骨文的书籍借出来带给父亲读。孙家臣用精读加手抄的方式,研习摹写这些资料。他还多次到河南安阳殷墟现场参观考证……从初识门径,到渐入堂奥,终成大家。

甲骨文的契刻之美(孙家臣的甲骨文研究之路)(5)

从烟台,到济宁,到安阳,一路走来,几多收获,几多艰辛。冥冥中,这不正是一条甲骨文研究的艺术之路吗。第一个发现并收藏甲骨文的人是孙家臣的老乡——烟台人王懿荣;甲骨文集中出土的地点是河南安阳小屯的殷墟,殷墟即殷人之墟,商朝国都;盘庚迁殷前,商代都城为奄,“奄”即今山东济宁曲阜,烟台(王懿荣)、济宁(商都奄)、安阳(商都北蒙、殷墟),三点一线的连接,记载着商代都城由东夷向中原西迁的历史,勾画了近代甲骨文发现与研究的脉络,也贯穿了孙家臣的书法艺术人生之路,这是冥冥中的定数,还是一种巧合呢?

与家臣先生认识也算是一种巧合。作为书法同好,在一次书展活动中偶遇孙家臣,谈及某文字来由,家臣用笔在我携带的本子上面勾画推敲,拆解文字,追本溯源,何其认真!其情其景,记忆犹新。

甲骨文的契刻之美(孙家臣的甲骨文研究之路)(6)

《论语》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做学问必须认真专注。这是孔子提倡的为学之道。孔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家臣习甲骨,半世不改初心。在他不大的斗室里,书架上摆满了书,一张画案,占了半个屋子,墙上悬挂新书墨宝,案头摆满研究论文。这就是他的一片天地。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孙家臣独自在他的小屋里,沿着文字进化的的脉络向上追溯,通过卜辞契文,与3600多年前的殷商对话,与华夏文明的先祖交流,挥毫成佳作,提笔著高论,不亦乐乎。

甲骨文的契刻之美(孙家臣的甲骨文研究之路)(7)

济宁这方宝地,不仅有儒家文化的千年浸润,也有跨越历史的书法遗存。春秋以降,从西周鲁国、薛国青铜器铭文(金文、钟鼎文),到秦小篆刻石《峄山碑》、两汉的“天下汉碑半济宁”、魏碑三大流派之一的《四山摩崖刻经》……每一处都大名鼎鼎,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标杆。今天,通过孙家臣的努力,沿着文字起源的方向,追溯到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与济宁的渊源,并有《济宁出土甲骨文字析》、《甲骨文与兖州》、《甲骨文与曲阜》等系列考据文章面世,也使得济宁这个书法艺术和传统文化圣地,有了更为完整的表述。

甲骨文的契刻之美(孙家臣的甲骨文研究之路)(8)

甲骨文的契刻之美(孙家臣的甲骨文研究之路)(9)

近年来,作为济宁市书画家协会副主席的孙家臣已撰写甲骨文研究论文近百篇约80万字,其中部分已在专业期刊和媒体发表并获奖,引起学界、书界关注;其甲骨文书法作品多次入展国家及省市书法展览并获奖,部分作品被美国、英国、日本、韩国、台湾等地及王懿荣纪念馆收藏——这个甲骨文发现者王懿荣的老乡,终于继承了甲骨文研究的衣钵,也为孔孟之乡书法艺术研究,拓展了广度、深度和高度。

甲骨文的契刻之美(孙家臣的甲骨文研究之路)(10)

古树新花,契艺千秋。由中国民主建国会济宁市委员会主办、济宁市文物局承办的《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暨民建会员孙家臣甲骨文书法作品展》就要开幕了,届时,鸿儒雅聚,翰墨飘香,必将为孔孟之乡、文化济宁平添新的人文色彩!

(作者:郭焰,孔孟之乡地域文化研究和传播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