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大都督是现在的什么官(谈谈三国时期的大都督)

魏国在史书里被记载有大都督名号的有三人,分别是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其中只有司马昭在三国志里被记载加了大都督的名号,日期精准到天,而且晋书记载司马昭在受封相国时专门提到去掉了大都督的加号,所以司马昭的大都督加号是明白无误的。

八月庚午,命大将军司马文王加号大都督,奏事不名,假黄钺。

天子命晋公以相国总百揆,于是上节传,去侍中、大都督、录尚书之号焉。

而司马师进号大都督的诏书被晋书全文收录,可信度也非常高。

癸巳,天子诏曰:“朕闻创业之君,必须股肱之臣;守文之主,亦赖匡佐之辅。是故文武以吕召彰受命之功,宣王倚山甫享中兴之业。大将军世载明德,应期作辅......其登位相国,增邑九千,并前四万户;进号大都督、假黄钺,入朝不趋,奏事不名,剑履上殿;赐钱五百万,帛五千匹,以彰元勋。”

这两兄弟基本不存在疑问,问题出在老爷子身上。晋书记载司马懿被加大都督号的时间是太和四年(230),加号的原因是同曹真伐蜀。

四年,迁大将军,加大都督、假黄钺,与曹真伐蜀。

三国大都督是现在的什么官(谈谈三国时期的大都督)(1)

司马懿

这里疑问比较多,司马懿在太和元年(227)时加督荆、豫二州诸军事(没细说是都督还是督,都督的可能性较大),所以司马懿的这个大都督加号是对荆、豫二州诸军领导权的直接升级还是一个战时职位?

太和元年六月,天子诏帝屯于宛,加督荆、豫二州诸军事。

此外,这次伐蜀的主导者为曹真,曹真此时的官职为大司马,而司马懿为大将军,曹真高于司马懿。明帝纪又称曹真在太和二年(228)都督关右,此前曹真又在黄初三年(222)都督中外诸军事,但没有任何记载称曹真得到过大都督的加号。那么问题来了,伐蜀的主导者是曹真,且曹真的官职高于司马懿,此时曹真又是关右都督,那为何要给司马懿加上大都督的位号而不是给曹真?

蜀大将诸葛亮寇边,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吏民叛应亮。乃部勒兵马步骑五万拒亮。遣大将军曹真都督关右,并进兵。

更让人头大的是晋书里司马懿在太和四年加大都督号的记载还不是孤立,南梁沈约编撰的宋书里已经有完全相同的记载,而且宋书的撰写时间还比晋书早一百多年,因此不存在晋书虚构史实的可能。所以这条史料还不好随便否定。

明帝太和四年,晋宣帝征蜀,加号大都督。高贵公正元二年,晋文帝都督中外诸军,寻加大都督。

而在司马懿被加号大都督后的第二年,晋书又记载他被派去都督雍、梁二州诸军事(曹魏没有梁州,应当是凉州误写)。所以即使太和四年司马懿被加大都督号的事情属实,这也并不是一个长久的安排,而是很快就被收回,与后来司马师和司马昭的大都督并不一致。

明年,诸葛亮寇天水,围将军贾嗣、魏平于祁山。天子曰:"西方有事,非君莫可付者。"乃使帝西屯长安,都督雍、梁二州诸军事,统车骑将军张郃、后将军费曜、征蜀护军戴凌、雍州刺史郭淮等讨亮。

晋书里在给各州都督地位排序时,并没有把大都督写进去。不过武帝纪在记载泰始元年(265)司马孚被封大都督时,使用的表达文字和都督诸军事完全一致,使人猜测这里的大都督与都督相类似,是更高级别的存在,类似的表达在晋书中出现过不止一处。

及晋受禅,都督诸军为上,临诸军次之,督诸军为下;使持节为上,持节次之,假节为下。乙亥,以安平王孚为太宰、假黄钺、大都督中外诸军事。

五月壬辰,以镇东大将军、琅邪王睿为侍中、左丞相、大都督陕东诸军事,大司马、南阳王保为右丞相、大都督陕西诸军事。

三国大都督是现在的什么官(谈谈三国时期的大都督)(2)

司马孚

司马孚被封大都督中外诸军事时是西晋刚建立的那年,这种封号在西晋灭亡前夕依然有出现,有可能是贯穿了整个西晋。但晋书里又存在另一种大都督,也就是临时任命的部队主将,征伐结束后收回。从时间上看,后者也是贯穿了整个西晋。

十一月,大举伐吴, 遣镇军将军、琅邪王伷出涂中,安东将军王浑出江西,建威将军王戎出武昌,平南将军胡奋出夏口,镇南大将军杜预出江陵,龙骧将军王浚、广武将军唐彬率巴蜀之卒浮江而下,东西凡二十余万。以太尉贾充为大都督,行冠军将军杨济为副,总统众军。

太安初,颖与河间王颙起兵讨长沙王乂,假机后将军、河北大都督,督北中郎将王粹、冠军牵秀等诸军二十余万人。

今遣右将军张方为大都督,统精卒十万,建武将军吕郎、广武将军骞貙、建威将军刁默等为军前锋,共会许昌,除舆兄弟。

这两种大都督形式有可能都是传承自曹魏。根据现存资料,我个人推测司马师和司马昭兄弟大都督属于前者,而司马懿的大都督属于后者。晋书文帝纪记载司马昭在受封相国总百揆后,上还了节传和大都督的号,则司马昭的大都督应当是长期性的。

司马师进号大都督是在曹髦登基的当月,为的是表彰他废帝迎立之功。由此可知,曹魏大都督的名号和司马家的篡权行为是绑定在一起的,司马师开先河,司马昭因袭之。而司马懿的大都督称号则更像是一次单独的军事行动加号,而且很快被收回。

三国大都督是现在的什么官(谈谈三国时期的大都督)(3)

司马师

至于吴国的大都督就相对比较纯粹。首次出现是建安十三年(208)讨伐黄祖时,周瑜被任命为前部大督。

十三年春,权讨江夏,瑜为前部大督。

三国大都督是现在的什么官(谈谈三国时期的大都督)(4)

周瑜

后来袭击南郡时,孙权打算让吕蒙和孙皎担任左右部大督,因为吕蒙的劝言而改为只任命吕蒙一人为大督。

后吕蒙当袭南郡,权欲令皎与蒙为左右部大督,蒙说权曰:“若至尊以征虏能,宜用之;以蒙能,宜用蒙。昔周瑜、程普为左右部督,共攻江陵,虽事决於瑜,普自恃久将,且俱是督,遂共不睦,几败国事,此目前之戒也。”权寤,谢蒙曰:“以卿为大督,命皎为后继。”禽关羽,定荆州,皎有力焉。

而陆逊在夷陵之战时受封大都督,是这个名号第一次出现在历史上,比司马懿早八年。同时陆逊两次受封大都督,第二次是石亭之战迎战曹休。由此可见,陆逊的大都督包括吕蒙的大督以及周瑜的前部大督都是战时安排,仗打完了马上就收回。

黄武元年,刘备率大众来向西界,权命逊为大都督、假节,督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孙桓等五万人拒之。

七年,权使鄱阳太守周鲂谲魏大司马曹休,休果举众入皖,乃召逊假黄钺,为大都督,逆休。

三国大都督是现在的什么官(谈谈三国时期的大都督)(5)

陆逊

此外,全琮在芍陂和王凌交战时也被加号大都督,当时陆逊还在世,所以大都督并非陆逊的专利,其设立与否同指挥部队的规模、级别以及战事的重要程度有关。

先是,谭弟承与张休俱北征寿春,全琮时为大都督,与魏将王凌战於芍陂,军不利,魏兵乘胜陷没五营将秦晃军,休、承奋击之。遂驻魏师。

后来朱异率军接应诸葛诞,以及修则、薛珝在争夺交州时都有大都督的加号。

太平二年,假节,为大都督,救寿春围,不解。还军,为孙綝所枉害。

融病卒,南中监军霍弋又遣犍为杨稷代融,与将军毛炅、九真太守董元、牙门孟幹、孟通、李松、王业、爨能等自蜀出交阯,破吴军于古城,斩大都督修则、交州刺史刘俊。

泰始七年春,吴王孙晧遣大都督薛珝、交州刺史陶璜帅二十万军,与扶严恶夷,合十万,伐交趾。

但是和其他督一样,吴国也存在常设的大督,孙权任命朱然担任的大督就应当是常设官职。

诸葛瑾子融、步骘子协,虽各袭任,权特复使然总为大督。

总的来说,魏国的大都督是因为夺权而存在的位号。吴国则是特色官职,因为吴国各种督比较泛滥,大多以县为名号(如濡须督、夏口督),加上孙权本人又设置有前部督、右部督等中军官职以及升城督、无难督等进行特殊任务或者率领特殊部队的职位,于是发展出了总督诸军的大督,最后又升级成大都督。

蜀国也设置过地方都督和前部督等官职,但并不泛用,在具体指挥上还是以五军制为主。后期蜀汉设立了武兴督和黄金围督等小督,有些类似吴国,假以时日也有可能发展出大都督这样的官职,只是没有如果了。

三国大都督是现在的什么官(谈谈三国时期的大都督)(6)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