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书(列宁的马克思主义观)

编者按:列宁的马克思主义观是列宁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和根本看法。列宁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阶级属性、理论精髓等一系列基本问题,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树立了学习与运用、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科学地回答了“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在其生命的途程中每走一步都得经过战斗”的发展规律,科学地回答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如何”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观是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和根本看法,是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体系。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是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前提。列宁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的马克思主义观经过了实践的检验,是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列宁的马克思主义观研究是一个宏大的课题,至少应该包括列宁马克思主义观的形成条件、发展过程、主要内容、理论意义、现实价值等方面的内容,每一方面的内容又可以从多个视角展开。本文是笔者在学习列宁著作过程中对列宁马克思主义观主要内容的一点粗浅认识,未必能准确反映列宁马克思主义观的全貌,旨在抛砖引玉。

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书(列宁的马克思主义观)(1)

一、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阶级属性、理论精髓等一系列基本问题,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问题

  在列宁革命的一生中,他经历了两次国际范围内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提问。第一次,他在参加反对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斗争中,同其他马克思主义者一起,批判伯恩施坦对马克思主义的篡改,提出并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问题;第二次,他在领导俄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针对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的攻讦,提出并重新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概括起来,列宁的有关思想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列宁1914年在《卡尔·马克思》一文中从创立者的角度给出了马克思主义的经典定义:“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但列宁同时认为,恩格斯作为马克思最亲密的同志和合作者,无疑也是这个体系的创立者。他说,要正确评价马克思的观点,无疑必须熟悉恩格斯的著作;“不研读恩格斯的全部著作,就不可能理解马克思主义,也不可能完整地阐述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和恩格斯通信集》一文中,列宁在论及恩格斯同马克思关于《共产党宣言》草稿的通信时说:“恩格斯这封具有历史意义的信谈到这部著作的最初详细提纲……这封信清楚地表明,把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个人的名字作为现代社会主义奠基人的名字并列在一起是很公正的。”

  2.马克思主义是“由一整块钢铸成的”严整的科学体系

  列宁指出:“马克思的观点极其彻底而严整,这是马克思的对手也承认的……”而这一严整科学体系主要有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运动的普遍规律,是整个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础。“马克思的全部理论,就是运用最彻底、最完整、最周密、内容最丰富的发展论去考察现代资本主义。自然,他也就要运用这个理论去考察资本主义的即将到来的崩溃和未来共产主义的未来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它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研究社会生产关系,论证了各种社会形态特别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灭亡的规律。因而,列宁说:“使马克思的理论得到最深刻、最全面、最详尽的证明和运用的是他的经济学说。”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它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个伟大发现的基础上,在哲学和经济学的结合中,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趋势及实现这一趋势的主体力量,论证了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性质、条件以及由此产生的一般目的。列宁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的科学著作中,最先说明了社会主义不是幻想家的臆造,而是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最终目标和必然结果。到现在为止的全部有记载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都是不断更替地由一些社会阶级统治和战胜另一些社会阶级的历史。”

  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者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贯通,共同构成一个有机联系、不可分割的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列宁曾经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比做是“由一整块钢铸成”的理论体系,认为“决不可去掉任何一个基本前提、任何一个重要部分,不然就会离开客观真理,就会落入资产阶级反动谬论的怀抱”。这一论断,同样也适用于马克思主义的整个科学体系。因此,列宁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精神,它的整个体系,要求人们对每一个原理都要(α)历史地,(β)都要同其他原理联系起来,(γ)都要同具体的历史经验联系起来加以考察。”

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书(列宁的马克思主义观)(2)

  3.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

  作为一种新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根本区别于各种旧的世界观,它以实现共产主义为己任,是共产主义世界观。列宁认为,《共产党宣言》就是以天才的透彻而鲜明的语言描述了这种新的世界观,“即把社会生活领域也包括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作为最全面最深刻的发展学说的辩证法、以及关于阶级斗争和共产主义新社会创造者无产阶级肩负的世界历史性的革命使命的理论”。作为一种新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代表无产阶级的要求,反映无产阶级的利益,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列宁认为,在人类思想史上,“只有马克思的哲学唯物主义,才给无产阶级指明了如何摆脱一切被压迫阶级至今深受其害的精神奴役的出路”;“只有马克思的经济理论,才阐明了无产阶级在整个资本主义制度中的真正地位”。而“现代历史的全部经验,特别是《共产党宣言》发表后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各国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都无可争辩地证明,只有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才正确地反映了革命无产阶级的利益、观点和文化”。因此,列宁强调:“严格的无产阶级世界观只有一个,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列宁一生都重视巩固和捍卫这个世界观。他说:“即使在最困难的条件下,也要挖矿石,炼生铁,铸造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以及与这一世界观相适应的上层建筑的纯钢。”

  4.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和科学的方法

  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列宁正是这样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在他看来,马克思主义同教条主义绝不相容。他公开嘲讽那些指望靠引证马克思的具体论述来解决现实问题的人,称其为无可救药的书呆子。他强调:“恩格斯在谈到他本人和他那位著名的朋友时说过:我们的学说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这个经典性的论点异常鲜明有力地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往往被人忽视的那一方面。而忽视那一方面,就会把马克思主义变成一种片面的、畸形的、僵死的东西,就会抽掉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会破坏它的根本的理论基础——辩证法即关于包罗万象和充满矛盾的历史发展的学说;就会破坏马克思主义同时代的一定实际任务,即可能随着每一次新的历史转变而改变的一定实际任务之间的联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书(列宁的马克思主义观)(3)

  5.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灵魂

  在马克思主义这个内涵丰富的理论体系中,有没有一种东西,能够最突出地反映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呢?列宁的答案是肯定的。在第一次俄国革命后不久,他在马克思等人书信集的俄译本序言中说:“从科学的角度看,我们在这里可以看到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典范,看到善于针对不同的政治经济条件的具体特点把问题的不同重点和不同方面提到首位加以强调的本领。从工人政党实际的政策和策略的角度看,我们在这里可以看到《共产党宣言》的作者针对不同国家的民族工人运动所处的不同阶段给战斗的无产阶级确定任务的典范。”此后不久,列宁在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所作的第二版序言中又论及这个问题。他说:“只有具体分析各种阶级的地位和利益,才能确定这个真理应用于某一问题上的确切意义。”因此,他反对那种从一般真理的单纯逻辑发展中去寻找具体问题的答案,认为这是把马克思主义庸俗化,并且完全是对辩证唯物主义的嘲弄。1915年,他再次结合俄国革命的性质与动力问题指出:“马克思的方法首先是考虑具体时间、具体环境里的历史过程的客观内容,以便首先了解,哪一个阶级的运动是这个具体环境里可能出现的进步的主要动力。”后来,他将这一认识加以抽象,简洁地概括为:“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

  6.无产阶级斗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石

  列宁1913年在其专门论述马克思主义的文章中指出:“马克思的天才就在于他最先从这里得出了全世界历史所提示的结论,并且彻底地贯彻了这个结论。这个结论就是阶级斗争学说。”后来,他对这个问题的表述更加确切和精辟。他说:“马克思学说中的主要之点是阶级斗争。人们时常这样说,这样写。但这是不正确的。”因为阶级斗争学说不是由马克思而是由资产阶级学者在马克思以前创立的,一般说来是资产阶级也可以接受的。但是,资产阶级学者只承认资产阶级反对封建贵族、推翻封建制度的合理性,却否定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进行斗争的权利。将阶级斗争当做马克思学说的主要之点,这种观点往往会给某些别有用心的机会主义者歪曲马克思主义留下空间,结果把马克思主义篡改为资产阶级可以接受的东西。因此,“谁要是仅仅承认阶级斗争,那他还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他还可以不超出资产阶级思想和资产阶级政治的范围。把马克思主义局限于阶级斗争学说,就是阉割马克思主义,歪曲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变为资产阶级可以接受的东西。只有承认阶级斗争、同时也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的人,才是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者同平庸的小资产者(以及大资产者)之间的最深刻的区别就在这里。必须用这块试金石来检验是否真正理解和承认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的胜利,逼得它的敌人装扮成马克思主义者,历史的辩证法就是如此”。列宁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问题的思考和回答,突出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面和主要内容,不仅为人们提供了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解释,也为人们认清伯恩施坦等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篡改从而区分真假马克思主义提供了理论参照。

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书(列宁的马克思主义观)(4)

二、树立了学习与运用、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科学地回答了“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问题。在科学地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问题的同时,列宁还在理论和实践上探索了“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

  1.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

  在列宁一生之中,无论是在沙皇统治的反动年代,还是在十月革命后的新时期,无论是在被逮捕遭流放期间,还是在为革命奔走呼号的时候,他都时刻不忘刻苦攻读马克思主义著作。列宁很早就开始接触《资本论》,当他决心成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以后,对马克思主义著作的学习达到了如饥似渴、废寝忘食的地步。因此,当他开始参加马克思主义小组活动的时候,他对马克思的著作的熟悉程度和表现出来的理论水平,令他的同志们感到吃惊。列宁24岁就写了《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仅在这本书中,他就引证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反杜林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十几部重要著作和书信。一战前后,歪曲和攻击马克思主义在国际范围内成为一种时髦,列宁更加努力地攻读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他说:“我还在‘热恋着’马克思和恩格斯,任何对他们的恶意非难,我都不能漠然置之。不,这是真正的人!应当向他们学习。我们不应该离开这个立场。”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国务缠身,但他仍将学习马克思主义著作当做自己每日的必修课。他多次与主管图书馆的梁赞诺夫联系,借阅有关文献,交流研究心得。直到临终前的最后几天,他还在反复阅读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列宁一生到底阅读了多少马克思主义著作,无法统计。1920年9月,列宁在填写党员重新登记表时,在填到“您读过哪些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考茨基和普列汉诺夫的著作”一栏时,列宁填写道:“几乎全部。”在列宁的全部著作中,引用和提到的马克思、恩格斯著作就有143篇,书信172封,著作集21种。在艰苦的环境、繁忙的工作中能做到这一点,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没有顽强的毅力、刻苦的精神,是不可想象的。列宁自己说得好:“不付出相当的独立的劳动,无论在哪个重大的问题上都是找不到真理的;谁怕付出劳动,谁就没有可能找到真理。”

  2.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

  列宁攻读马克思主义著作,不是为了消遣,不是为了卖弄学问,而是为了向马克思“请教”,从马克思那里找到认识和解决俄国现实问题的钥匙。他强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颠扑不破的,无论什么时候都必须把它应用到俄国革命的一切经济和政治问题上去。他们同时指出,必须善于应用马克思主义。他说:“对于俄国社会党人来说,尤其需要独立地探讨马克思的理论,因为它所提供的只是总的指导原理,而这些原理的应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将普遍性的理论与具体的实践环境相结合,灵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这是列宁的一贯主张。

  列宁登上俄国理论舞台之初,就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运用于对俄国经济现实的分析,科学地论证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和进步性,从理论上粉碎了民粹主义。十月革命前夕,俄国的政治形势复杂多变,阶级斗争异常激烈。列宁反对削足适履地拿狭隘了解的“理论”来硬套现实,他说:“我们不是学理主义者。我们的学说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我们并不苛求马克思或马克思主义者知道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上的一切具体情况。”他审时度势,运筹帷幄,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时提出与新形势相适应的斗争方针和策略。十月革命胜利后,为了帮助各国共产党正确对待俄国的经验和理论,列宁再次强调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原则的重要意义。他特别提醒:在蓬勃发展的共产主义运动中,缺少的就是在实践中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本领,而“共产主义者的任务,像在任何时候一样,也是要善于针对各阶级和各政党相互关系的特点,针对共产主义客观发展的特点来运用共产主义普遍的和基本的原则;要看到这种特点每个国家各不相同,应该善于弄清、找到和揣摩出这种特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书(列宁的马克思主义观)(5)

  3.坚决捍卫马克思主义

  列宁总是以革命战斗的精神捍卫马克思主义。对于一切背叛马克思主义的行为,列宁总是满怀革命义愤,以革命战斗精神予以毫不留情的批判。“原则的政策是惟一正确的政策”,这是列宁的一贯主张。列宁立党为公,战斗为公。为了捍卫马克思主义,使其不受曲解,他义无反顾,毅然抛弃一切个人的好恶。他说:“交情是交情,公事是公事。我们将不惜任何牺牲向诽谤马克思主义或歪曲工人政党政策的各种尝试进行斗争”。19世纪90年代初,当自由主义民粹派思想在俄国泛滥时,青年列宁就与之进行了激烈论战。其后,各种机会主义随着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和俄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先后粉墨登场。崇拜“自发性”的经济主义,宣扬“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的伯恩施坦主义,主张放弃无产阶级领导权的孟什维克主义,“跪着造反”的经验批判主义,崇拜资产阶级合法性的取消主义,充当帝国主义战争辩护士的社会沙文主义,主张“超帝国主义论”的考茨基主义,诅咒十月革命的“早产论”等。这些机会主义虽然形式不一,主张各异,但却有着一个共性,即它们往往披着马克思主义的外衣,名义上是要“发展”、“完善”马克思主义,实则背叛马克思主义。列宁同它们进行了长期的、反复的较量,直至取得最后的胜利,他坚信:“沿着马克思的理论的道路前进,我们将愈来愈接近客观真理(但决不会穷尽它);而沿着任何其他的道路前进,除了混乱和谬误之外,我们什么也得不到。”

  4.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

  对于马克思和自己的学说,恩格斯曾以毋庸置疑的鲜明态度宣布:“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列宁具有高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但他忠于的是它的精神而不是它的字句。列宁强调:“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恰恰相反,我们深信:它只是给一种科学奠定了基础,社会党人如果不愿落后于实际生活,就应当在各方面把这门科学推向前进。”他还说:“马克思的理论并不是科学的极限。历史不断提供新的事实和新的研究方法,这就要求进一步发展理论。”他从不满足和囿于已有的结论,绝不用事实去迁就理论;相反,他强调“理论符合现实是理论的唯一标准”,总是在实践中不断克服以往的不完全性或与变化了的实际不相符合的内容,从而使理论不断完善和发展。例如,社会主义革命是否能够在一个国家单独发生并取得胜利?列宁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就有一个转变过程。他原先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一般设想,得出了否定回答。后来根据发展和变化了的实际,特别是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所造成的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的实际,他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胜利”论,突破了自己原先的认识。又如,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如何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列宁起初按照马克思、恩格斯有关设想采取“直接过渡”的办法,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发现这种构想并不符合俄国的实际。列宁坦率地承认: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但“不幸这是事实”。他及时改正错误,找到了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间接过渡的有效途径。“理论在变为实践,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列宁的这段话,高度概括了马克思主义得以不断发展的实践动因。

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书(列宁的马克思主义观)(6)

三、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在其生命的途程中每走一步都得经过战斗”的发展规律,科学地回答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如何”的问题

  除了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两个问题的回答,列宁的马克思主义观当中还包括他对马克思主义的存在状态和发展前景的思考,亦即他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如何”问题的回答。列宁的有关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必胜的坚定信念

  1908年,在俄国第一次民主革命失败以后的反动时期,在“现在俄国谁都不会再想照马克思的学说进行革命了”的论调大行其道的情况下,列宁一再表明自己对“整个马克思主义及其坚持无产阶级的革命使命的坚定信念”。1913年,在俄国革命进入新的高潮但前途尚不明朗的情况下,列宁在回顾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程后指出:自马克思主义出现以后,世界历史的每一个时期,“都使它获得了新的证明和新的胜利。但是,即将来临的历史时期,定会使马克思主义这个无产阶级的学说获得更大的胜利”。在1918年十月革命胜利一周年之际,他在马克思恩格斯纪念碑揭幕典礼上的讲话中更是满怀豪情地说:我们处在一个幸福的时代,处在马克思、恩格斯的伟大预见开始实现的时代,“我们大家都看到,在许多国家里已经显露出国际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曙光”。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必胜的信念是建立在科学的分析基础之上的。在他看来,马克思主义的不可战胜性是由其内在的理论品质决定的。

  (1)在于它的科学性和革命性。列宁说:“马克思学说具有无限力量,就是因为它正确。”他还说:“这一理论对世界各国社会主义者所具有的不可遏止的吸引力,就在于它把严格的和高度的科学性(它是社会科学的最新成就)同革命性结合起来,并且不仅仅是因为学说的创始人兼有学者和革命家的品质而偶然地结合起来,而是把二者内在地和不可分割地结合在这个理论本身中。”

  (2)在于它的开放性和创造性。在列宁看来,马克思主义这一无产阶级革命的思想体系之所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得益于它的开放性——“它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一种故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为什么马克思的学说能够掌握最革命阶级的千百万人的心灵?这是因为马克思不仅积极吸收人类既有的思想成果,而且还进行了伟大的理论创造,“凡是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他都有批判地重新加以探讨,任何一点也没有忽略过去。凡是人类思想所建树的一切,他都放在工人运动中检验过,重新加以探讨,加以批判,从而得出了那些被资产阶级狭隘性所限制或被资产阶级偏见束缚住的人所不能得出的结论”。

  (3)在于它的实践性。究竟是什么原因使马克思主义恰恰在最近几十年获得了这个迅速的和完全的胜利呢?列宁在1905年给出了其中的答案:马克思主义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实践的证明,“现代社会在经济方面和政治方面的全部发展,革命运动和被压迫阶级的斗争的全部经验,都日益证实马克思主义观点的正确性。小资产阶级的衰落,必定要使一切小资产阶级的偏见迟早归于灭亡,而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社会内部阶级斗争的尖锐化,则替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思想作了最好的宣传”。

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书(列宁的马克思主义观)(7)

  2.正确看待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的曲折

  对马克思主义在发展过程中的曲折,列宁具有清醒的认识。在1905年第一次俄国革命期间,他就结合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实践进程指出:“我们必然还会遇到挫折,这些挫折只会教会我们如何实际解决这些任务,只会吸引那些现在还蕴藏着的新生的人民力量也来解决这些任务。”马克思主义者作为“革命阶级自觉的领导者的任务是:在这种教育事业中总是走在这个阶级的前列,说明新任务的意义,并且号召向我们伟大的最终目标前进”。在第一次俄国革命失败以后,针对当时革命队伍中弥漫的失望情绪,他要求俄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向马克思学习,“他们应该向无产者的这位理论家和领袖学习对革命的信心,学习号召工人阶级把自己的直接的革命任务坚持到底的本领,学习那种决不因革命暂时失利而灰心丧气的坚韧不拔的精神”。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失利的情况下,列宁在坦率地承认错误的同时也明确指出:这是前进过程中的曲折,“不容许有丝毫灰心失望,也没有理由灰心失望”。

  3.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在其生命的途程中每走一步都得经过战斗”的发展规律

  在1908年的《马克思主义和修正主义》一文中,列宁坚持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观点,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一般规律,“马克思的学说直接为教育和组织现代社会的先进阶级服务,指出这一阶级的任务,并且证明现代制度由于经济的发展必然要被新的制度所代替,因此这一学说在其生命的途程中每走一步都得经过战斗”。他结合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对此进行了论证。

  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远远不是一下子就巩固了自己的地位的。“马克思主义在它存在的头半个世纪中(从19世纪40年代起)一直在同那些与它根本敌对的理论进行斗争”。列宁回顾了马克思、恩格斯同青年黑格尔派、蒲鲁东主义、巴枯宁主义、杜林唯心主义的斗争,并且得出结论:到19世纪90年代,“马克思主义已经绝对地战胜了工人运动中的其他一切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在它存在的第二个阶段(从19世纪90年代算起),“在马克思主义把一切比较完整的、同马克思主义相敌对的学说排挤出去以后,这些学说所表现的倾向就开始给自己另找出路。斗争的形式和起因改变了,但是斗争还在继续。马克思主义创立以后的第二个50年(从19世纪90年代起)一开始就是同马克思主义内部的一个反马克思主义派别进行斗争”。列宁这里所说的“反马克思主义派别”指的是伯恩施坦修正主义。列宁在揭示了修正主义的理论实质以后明确指出:“19世纪末革命马克思主义对修正主义的思想斗争,只是不顾小市民的种种动摇和弱点而向着本阶级事业的完全胜利迈进的无产阶级所进行的伟大革命战斗的序幕。”列宁的这一预言,已经完全为此后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所证实。马克思主义在战斗中不断前进,它的敌人却不断制造“马克思主义破灭”的谮语谰言,列宁无比自信同时又不无讽刺地说:“马克思主义每次被官方的科学‘消灭’之后,却愈加巩固,愈加坚强,愈加生气勃勃了。”环顾当前各种形式的“马克思主义过时论”、“马克思主义破灭论”,列宁在100年前讲的这段话,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列宁在考察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和发展规律时还将视线特别关照到东方,并对马克思主义在东方的发展前途寄予厚望。在1913年一战爆发前夕,列宁在《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中就明确指出:“极大的世界风暴的新的发源地已在亚洲出现。继俄国革命之后,发生了土耳其、波斯和中国的革命。”他敏锐地觉察到:世界历史已经进入亚洲风暴盛行及其“反过来影响”欧洲的时代。他满怀希望地说:“不管各种‘文明’豺狼现在切齿痛恨的伟大的中华民国的命运如何,世界上的任何力量也不能恢复亚洲的旧的农奴制度,不能铲除亚洲式和半亚洲式国家中的人民群众的英勇的民主精神。”十月革命胜利以后,他将世界社会主义最终胜利的希望寄托在东方国家,认为正是这个人口的大多数,最近几年来非常迅速地卷入了争取自身解放的斗争,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说,世界斗争的最终解决将会如何,是不可能有丝毫怀疑的。在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是完全和绝对有保证的。列宁的前一预言,早已变成现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马克思主义在东方取得的新的证明和新的胜利;列宁的后一预言,虽还未成现实,但在世界社会主义目前处于低谷的情况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在以其辉煌成就和勃勃生机向世人昭示:即将来临的历史时期,定会使马克思主义在东方获得更大的胜利。

(作者:孙来斌,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来源:《学习论坛》2009年第2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