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郯城16名博士(河南社旗926人的偏僻村庄)

926人的偏僻乡村,走出了5个博士,7个硕士,40多个本科专科人才,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远高于周边地区。

偏僻乡村建起“教育大院”

山东郯城16名博士(河南社旗926人的偏僻村庄)(1)

一个926人的偏僻乡村,走出了5个博士,7个硕士,40多个本科专科人才,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远高于周边地区。

一个偏远乡村怎么会走出这么多人才?这个偏僻乡村在哪里?它叫什么名字?是谁创建的“教育大院”?带着这些疑问,记者春节期间慕名前往一探究竟。

这个偏僻村庄位于社旗县兴隆镇东南12公里的塔前村,地处兴隆、太和、苗店三镇交汇处。过去这里土地瘠薄,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可谓穷乡僻壤。十八大以来,尤其是近几年,村两委班子率领全村广大干群在镇党委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全村整体面貌发生了翻天地覆的变化,田成网、地成方、沟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田林井渠路电配套,疏菜基地一望无际,一副崭新的新农村美丽画卷展现在人们面前。更让人刮目相看的是,这个人口不到千人(926人)的偏僻村庄,近年走出了十一位硕博士(其中5位全日制博士,6位硕士),本专科人才更多,远远高于全国和南阳市、社旗县的平均数,成为村民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一件事。

山东郯城16名博士(河南社旗926人的偏僻村庄)(2)

新近落成的这座教育大院,是本村走出去、社旗县基础教研室原主任、现已退休的秦远晴老师创办的。秦老师是教育的行家里手,在职时,把工作搞得红红火火,退休后仍发挥余热,在家乡及省内外做报告,传递新的教育理念和育人方法。看到自己的家乡涌现出这么多人才,他很高兴,决心为家乡教育再添一把力,再鼓一把劲,助推教育发展、乡村振兴。于是,他利用老家闲置的宅院,自力更生,因陋就简,翻旧为新,办了个“教育大院”。今年大年初一后正式启用,首届“榜样的力量春节展览”吸引方圆十里八乡的人们前来参观学习,成为一道给人启发鼓舞催人奋进的乡村美丽风景。

教育大院门楣上书写“教育大家庭”五个金光闪闪的大字,这几个字由本村走出的省书协会员秦立慧书写,这几个字也是秦远晴老师创立的教育公众号的名字。主房是优秀学子先进事迹展室。东厢房是“聚贤”室,西陪房是“思源”室。二层楼为“墨香”室和“琴韵”室,以培养高雅情趣。庭院东侧为“读书郎”厅,作培训学子之用;庭院西侧为“耕乐园",种植花木和蔬菜,耕读结合,以怡养身心。目前,那里的条件还有些简陋,但主体内容设置已基本就绪,值得一览。“楷模的力量春节展览”,集中展示塔前村二十来位博士、硕士、本科生的求学经历、工作业绩、对家乡学子的寄语等,图文并茂,情感真挚,催人奋进。

“塔前村历来就有尊师重教、耕读传家的光荣传统。‘教育大院’以关于“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建设”为方向,以教育为主体内容,以庭院为平台,以展览活动为载体,以看、讲、听、说、写为抓手,以村上先进人物为“楷模”,为推动形成良好学风、优良家风、文明乡风而努力。”谈起创办“教育大院”的初衷,秦远晴老师告诉记者,近两年,党和国家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乡村要振兴,教育需先行。通过创办教育大院,使家乡更多学子受到教育,使父老乡亲思想受到洗礼,为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发挥余热,贡献力量。

“教育大院”自大年初一开放后,秦远晴老师一直坚守在这里,对观众进行生动、全面而具有启发教育意义的讲解,吸引本村和外村许多学生和家长前来参观学习,社旗城区、南阳市区等周边地区的人也纷纷到这里学习取经。

塔前学子成功的内在原因,是他们具备有“学子精神”,其内涵是:敬畏生命,懂得感恩;不计出身,自强自立;不为物役,艰苦奋斗;信仰知识,坚毅向前;目标明确,脚踏实地;博学善思,惜时勤勉;品行淳厚,不事张扬;心胸博大,淡定从容;家国情怀,有为担当。

特约记者王丙双 通讯员张殿举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