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和esp哪个更好(它才是操控的极限)

我叫放狼(头条号放狼测评),一个专注于非专业测试的测评者。本篇将告诉你再追求行驶安全性能的时候,不要只盯着有没有碟刹,配不配abs,cbs甚至tcs不放,这些配置只是在争取达到轮胎自身性能的最大值而努力,换句话说轮胎才是制动安全的天花板。本文篇幅略长,讲原理可能会有点烧脑,希望您耐心看到最后。

abs和esp哪个更好(它才是操控的极限)(1)

最喜欢的极具创意的图片

制动安全的根本,最终让你的车子停下来是轮胎

很多人认为,碟刹的力道大,可以让摩托车更快地停下来,所以不配备前后碟刹的车子就是一部烂车。这个观点并不正确,摩托车的制动力量来自于你施加在制动系统(刹车)上的力,通过油路(油刹)或者钢索(刹车线)传递到制动卡钳上,卡钳上的制动块与碟盘摩擦形成助力,阻止车轮转动,然后车轮与地面摩擦与车子惯性对抗,最终让车子停下来。这里的重点是,最终的让车子停下来的是轮胎与地面的摩擦。碟刹的制动性能在轮胎抱死的之前的一瞬间达到最大,此时刹车力道再增加不仅无用而且有害,所以,最终决定你刹车力道可以发挥到什么程度的是轮胎而不是碟刹本身。

abs和esp哪个更好(它才是操控的极限)(2)

ABS防抱死系统,变化的轮胎抓地力最大值

ABS只是防抱死系统,全称antilock brake system。作用是在制动时,当你捏刹车力度过大导致轮胎抱死的时候,自动控制制动器制动力的大小,使车轮不被抱死,处于抱死和转动(边滚边滑)的状态,获得轮与地面的摩擦力在最大值。这里的重点是abs作用是帮助获得轮胎与地面摩擦力(抓地力)的最大值。是谁决定了最大值的大小?答案是和地面摩擦的轮胎(摩擦力)。ABS只是在帮助你实现获得这个最大的力。ABS最大的作用是获取轮胎抓地力变化的极限。因为轮胎的抓地力是变化的,和路况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同一个轮胎在干燥路面和湿滑路面轮胎的抓地力极限不同),ABS在启动的情况下可以让你在不同的情况下都可以获得轮胎与路面的最大值。所以,abs发挥制动作用的极限值受到轮胎抓地力天花板的影响,但放狼把它放在仅次于轮胎性能本身的第一位。

abs和esp哪个更好(它才是操控的极限)(3)

TCS牵引力控制系统,前进中的ABS

如果你了解了ABS在刹车中发挥作用的机理,那么也就更容易理解轮胎对于TCS牵引力控制系统的影响。牵引力控制系统通过监测打滑控制发动机输出功率,防止车辆的雪地,沙土泥泞等容易打滑的路面上驱动轮(后轮)空转,避免油门过大产生后轮打滑而发生横移或甩尾。这里的介入因素依然是打滑,只是两个相对的因素从轮胎抓地力和刹车系统的制动力之间关系变成了轮胎抓地力和发动机输出给轮胎的驱动力(推动车辆向前)。看到这里想必你也清楚了吧,它也只是在帮助在错误地给出大油门的时候,将油门限制在接近轮胎抓地力极限附近。至于能给多大油门才是极限,取决于轮胎的性能,它才是天花板。

abs和esp哪个更好(它才是操控的极限)(4)

CBS联动刹车系统,刹车操作的便利

直接说重点。CBS只是在你刹后刹车的时候强制分配制动力到前刹,让前轮分担刹车制动任务。原因是摩托车在刹车的时候重心会前移动,施加在后轮上的重力减少导致抓地力下降导致后轮更容易抱死。关键点是,CBS只是不让你只刹后轮,是一种操作的辅助而已,无论是轮胎的抓地力或者卡钳(或鼓刹)的制动力它都不能增加,也没有像abs一样去无限靠近最大抓地力的作用。刹车距离的长短依然取决于轮胎和碟刹(鼓刹)本身的性能,参照第二段碟刹和轮胎的关系,轮胎依然是天花板。另外,放狼曾经看到过一位说车的作者在视频介绍配置了CBS的踏板车好处是可以让单手驾驶。如果你不幸同样刷到过并相信此说法,请注意下面的话。CBS是由操作后刹车触发的,它在踏板车的左手边,而油门在你的右手边,所以这种情况不能实现。

abs和esp哪个更好(它才是操控的极限)(5)

压弯的向心力,安全配置无法替代轮胎的天花板

在转弯的时候,向心力的大小来自于轮胎横向的抓地力。这时候abs,tcs等所有配置都无法对向心力的大小实施控制。即便是弯道abs,也只是在控制转弯的刹车和驱动力向前动力的平衡。侧滑的危险大小,几乎取决于轮胎性能本身。所以在摩托车整个运动过程中,无论是刹车或者前进驱动,转弯向心力的最大值取决于轮胎。

abs和esp哪个更好(它才是操控的极限)(6)

abs和esp哪个更好(它才是操控的极限)(7)

讲到这里,要再次说明的是,本文并非说碟刹,abs、tcs,cbs等没有用。而是在获取他们之前,你必须有一对性能良好的轮胎,没有性能良好的轮胎,这些配置都是浮云。当轮胎性能足够强大的时候,它甚至可以让abs英雄无用武之地。有时间再写一篇调出抱不死的轮胎。我叫放狼(头条号放狼测评),一个专注于非专业测试的测评者,欢迎您关注,点赞推荐。敬请评论讨论分享经验,再好的测评,也永不如大多数车友的客观的实践感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