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东北战争(外蒙境内发现大量汉字)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北宋著名文学家范仲淹的诗词想必大家都不陌生。

但你知道“燕然”是什么意思吗?它既不是人名也不是地名,而是山名。燕然山位于外蒙境内,现叫做杭爱山。

诗句照进现实,千年后,燕然山以与众不同的形式再次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

故事还得从外蒙的两个牧民躲雨说起……

元朝东北战争(外蒙境内发现大量汉字)(1)

外蒙杭爱山汉字迷云

历史总是向有缘人敞开心扉,倾诉自己的故事。前有陕西农民打井发现秦兵马俑,无巧不成书,后有外蒙牧民躲雨偶遇摩崖石刻。

1990年,两位牧民在杭爱山发现摩崖后,毫不含糊,直接上报给官方。这一发现引得外蒙媒体争相报道,成了万众瞩目的大事件。

外蒙专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仍不能破解谜团。因为90年代通讯制约,热度并未传回国内。因此,摩崖探秘不了了之。

随着时间的推移,摩崖热度大减,但这丝毫不影响外蒙专家持之以恒的专研。

元朝东北战争(外蒙境内发现大量汉字)(2)

一晃14年过去,功夫不负有心人,沉寂已久的摩崖探秘迎来了转机。

这一切还要得益于中蒙日益密切的文化交流。

2014年,齐木德道尔吉收到了蒙方提供的摩崖信息。他是内蒙古大学研究蒙古学的资深教授,也是中国蒙古学研究的权威。但因为缺乏实地考察的资料,在此后的两年,他并未有所突破。

2016年,借着学术研究会的契机,齐木德道尔吉认识了几位志同道合的学者,他们当即决定共同拨开摩崖迷云。

要想拨开迷云,首先要了解中蒙两国相关联的历史。唐宋元明清,大家都知道元朝是蒙古族人创立的,是少数几个被少数民族统治的朝代。

元朝东北战争(外蒙境内发现大量汉字)(3)

1206年,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大蒙古国。1271年,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改国号为“大元”。也正是这时起,现外蒙所在的地区正式成为中国版图上的一部分。

元朝仅存98载,就被明朝取而代之。但参与斗争的部分元朝权贵宁死不降,退守草原。明朝久攻不破,便在北方修筑长城御敌保全。所以明朝上下近300年,都没有收复蒙古。

时间来到清朝,1688年,皇太极攻下了今内蒙古地区;1698年,康熙亲征葛尔丹,外蒙古成功被收复。

如果单就元明清的历史背景来判断摩崖的年代,或许还容易点。但是在1206年之前,蒙古并未大一统。蒙古曾被众多游牧民族所统治,如蒙古族、匈奴、鲜卑、柔然等。

元朝东北战争(外蒙境内发现大量汉字)(4)

元朝之前,中蒙的历史关系还要从蒙古地区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匈奴汗国说起。前有赵国悍将李牧大破匈奴十余万骑、秦朝名将蒙恬将匈奴逐出河套、西汉霍去病封狼居胥山;后有南匈奴投降光武帝刘秀、窦宪大破北匈奴。由此可知,匈奴一直是古代中国的劲敌。

此后蒙古国还历经了柔然汗国、突厥汗国、契丹汗国等时期,虽属不同的时期,但几乎每个时期都与古代中国有兵戎相见的记载。

经过专家的评估,他们将目光首先放在北魏征伐柔然时期。在这时期,北魏太武帝先后13次出兵柔然,大胜11次。

如此多的出战记录,齐木德道尔吉一时无从下手,便将相关研究资料共享给得意门生高建国,希望他丰富的石碑解读经验能揭开摩崖的神秘面纱。

元朝东北战争(外蒙境内发现大量汉字)(5)

高建国在摩崖上提取了三个字“南单于”,这三个字让本次考古迎来了最大的转折。

上学的时候,大家都可能读过“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单于的意思就是匈奴部落联盟首领。

说到匈奴,普通人都不陌生,更可况是学富五车的高建国。自先秦到南北朝末期,匈奴在我国历史上活跃了近500年。其中,尤以汉朝最盛,汉朝的诸多将领如卫青、霍去病、窦宪等都是大胜匈奴而背负盛名。

除了“单于”,“南”字也给摩崖揭秘提供了关键线索。公元48年,匈奴发生大分裂。日逐王比率4万多人南下附汉称臣,被称为南单于。留居漠北的单于则被称为北单于。

元朝东北战争(外蒙境内发现大量汉字)(6)

有了史实作为基础,他意识到前期单一的北魏研究方向有误,于是将目光投向了东汉。东汉总共存在不到200年,时间跨度一下子缩小,真相呼之欲出。

查阅史实看到《封燕然山铭》时,高建国眼前一亮,杭爱山摩崖与之几乎完全相匹配。

有了接近真相的猜测,高建国第一时间将上述发现的过程及结果一一告诉老师。

齐木德道尔吉在听到分析判断后,觉得十分有理。但是要论证这个猜测就必须实地考察。

找了上千年的石刻

2017年,蒙古国成吉思汗大学和内蒙古大学专家组成了联合考察队,前往蒙古国杭爱山实地考察。

元朝东北战争(外蒙境内发现大量汉字)(7)

历代以来,杭爱山石刻被多次发现。清朝名将左宗棠部下曾得拓片。1980年代初,也有人发现不少刻着文字的小石块。但因为岁月在这些文物上留下的痕迹太重,难以辨别,在当时并没有吸引人们的注意和研究。

而这次发现的杭爱山摩崖,受损不严重,字迹较为清晰,这让到达现场的考察队喜出望外。

考察队废寝忘食地测量探测,得出该石刻宽1.3米,高约0.94米,离地高4米多。石刻虽不大,却由260余字构成。

这260余字在向我们讲述着什么故事呢?

元朝东北战争(外蒙境内发现大量汉字)(8)

考察队立即着手释读。其中,近85%的字释读成功,这也就说明着杭爱山摩崖被成功揭秘。

经论证,高建国的东汉研究方向完全正确。该摩崖便是我国有史记载的“边塞纪功碑”的源头——《封燕然山铭》。

自燕然山铭有记载起,无数的人都想一睹真迹。但苦于古代没有定位系统,因此上千年过去了,燕然山铭的具体位置一直不为人所知。此次杭爱山摩崖的发现,不仅论证了史实,还为后代研究东汉历史打下了深厚的基础,也终止了国人上千年的遗憾。

那么燕然山铭到底是因谁而写、因何而刻、为何刻在此地呢?

元朝东北战争(外蒙境内发现大量汉字)(9)

燕然山铭始末

要解答上述的疑问,就不得不认识一下东汉。

东汉相比于其他朝代,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它的历任14位皇帝中未满16岁即位的多达9人。皇帝年幼,就必然导致外戚专权。

东汉始建于公元25年,在历经光武中兴、明章之治后,迎来了东汉最鼎盛的永元之隆时期。汉章帝死后,年仅十岁的汉和帝刘肇继位,年号永元。窦太后临朝称制,开启了东汉外戚专权的时代。

外戚中最有权的还要数窦太后的哥哥窦宪。窦太后还是汉章帝皇后时,窦宪便深受汉章帝重用。后来,窦太后临朝,哥哥窦宪自然是平步青云,以侍中的身份内执机密、外宣诰命。除了哥哥窦宪,窦太后还将一众兄弟安排在朝廷,各附要职。一时之间,窦家在朝廷上风光无限。

元朝东北战争(外蒙境内发现大量汉字)(10)

窦宪实则德不匹位,早在汉章帝时期,他受章帝提拔,持宠而娇强行用低价购买沁水公主的的园田。当时,因为此事他备受章帝责备,但因窦皇后毁服(降低服饰等级以示自责)才未被治罪。

如今,有窦太后实际掌权,窦宪更是无法无天。朝廷大忌拉帮结伙,窦宪正是始作俑者。太尉邓彪、屯骑校尉桓郁都对他言听计从,从此他在朝堂上可以说是说一不二。

窦宪权倾朝野,身居要职,却没有大官的气度。他性格急躁自负、睚眦必报。纵观他的一生,成败都和性格有关。

元朝东北战争(外蒙境内发现大量汉字)(11)

窦宪的爷爷窦穆以贿赂小吏的罪名,死在平陵狱中。窦宪之父亦受牵连死于洛阳狱。窦宪飞黄腾达后,便将审判过父亲的谒者韩纡割下首级,置于父亲墓前祭奠,由此可知他的性格一二。这样的处事方式很快就为他带来了祸端。

汉章帝丧事期间,都乡侯刘畅前去悼念时,得幸太后。窦宪一看刘畅得宠,顿时慌了神。他如今大权在握,全是仰仗窦太后。刘畅受宠,很有可能与他分权。窦宪越想越怕,为解决心头大患,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派刺客杀死刘畅。

他还将刘畅之死嫁祸给刘畅之弟刘刚。当然,事情很快地败露。窦太后的意中人被杀,自然暴跳如雷,将窦宪禁闭于內宫之中。

元朝东北战争(外蒙境内发现大量汉字)(12)

群臣本就对窦宪之前的胡作非为颇有微词,而这次他无视王法,藐视朝廷的举动彻底激怒了王公大臣。一时之间官员从最初的刚怒不敢言,到纷纷进言杀窦宪。

一看事情闹得这么大,被禁闭在內宫的窦宪惶惶不可终日。他绞尽脑汁想办法,希望能扭转乾坤。

或许窦宪命不该绝,他抓住了北伐匈奴的救命稻草。彼时,匈奴内部混乱,分裂为南北匈奴。南匈奴亲汉,北匈奴相反,南匈奴希望联合汉朝共同消灭北匈奴。

窦宪抓住良机,主动请缨,出击匈奴。

然而,朝堂上下多有反对之声。一是北匈奴因天灾、内乱已自顾不暇,无力侵犯汉朝国界;二是国家大丧,不应劳师动众。

元朝东北战争(外蒙境内发现大量汉字)(13)

刘肇年幼,窦太后掌朝,窦太后虽然生气,但窦宪毕竟是自己的亲哥哥,自然是不愿他被处死。

因此,窦宪的请求得以如愿。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出征前,一般的将士都怀有悲壮之情。

然而,窦宪却是喜上眉梢,原因一是他杀死刘畅,本就死罪难逃。若能大胜匈奴立功而返,那日后他必定能东山再起;二是他若战死沙场,那也是留取丹心照汗青为国捐躯。虽死犹生,还能落得一个好功名。

就这样,窦宪被任命为车骑将军,开启了征伐匈奴的英勇之战。窦宪与耿秉各率四千精锐士兵,再加上南匈奴、左贤王等各地出兵支援,以窦宪为主的联合军队可以说是势不可挡。

元朝东北战争(外蒙境内发现大量汉字)(14)

反观对手北匈奴,军队溃散、民心涣散,这注定是无法匹敌汉军的。果然,稽落山(杭爱山)大战时,汉军大胜匈奴。

当时双方吹角连营,火力全开,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局面很是焦灼,但匈奴最大的缺陷是上下不齐心,而汉军军心如铁,势如破竹。这就导致了北匈奴节节败退,战未结束,就有不少人投降。胜利在望的汉军士气大振,大有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之意。

很快,北匈奴全线败北,军队作鸟兽状,落荒而逃。

汉军乘胜追击,北匈奴各部纷纷投降,来降者多达20多万人,然而占据地理优势的北单于还是逃脱生天。

元朝东北战争(外蒙境内发现大量汉字)(15)

窦宪性格张扬,此番大胜,自然是想美言几句,名垂千史。

于是他便令中护军班固刻石勒功,纪汉威德。

班固是何许人也呢?他的父亲班彪撰写了60余篇《后传》,为后世的史学研究立下了汗马功劳。他本人也是才华横溢,与司马迁并称为“班马”。他修撰的《汉书》是前四史之一,同时他也是“汉赋四大家”之一。

如此高的文学修养,窦宪将文交给他写,自然是安心落意。

班固不负众望,所作的《封燕然山铭》辞藻得体、气势如虹。历经千年依旧傲然闪耀于燕然山上,这便有了开头的杭爱山汉字之谜。

元朝东北战争(外蒙境内发现大量汉字)(16)

窦宪班师回朝后,威名大盛,如日中天。功名在身,他愈发嚣张跋扈,无畏皇威。他与党羽相勾结,企图叛逆,最终阴谋败露,被迫自杀。

窦宪失势被杀后,班固亦受牵连,最终惨死狱中。

成就《封燕然山铭》的两位主人公就以这样令人唏嘘的方式,结束了一生。

说个题外话,窦宪北伐匈奴不仅让东汉免受匈奴之扰,对世界格局更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北匈奴残党战败后,远赴欧洲,联合哥特人,消灭了古罗马帝国。窦宪这一战,如蝴蝶效应般改变了世界格局。

元朝东北战争(外蒙境内发现大量汉字)(17)

结语

窦宪大胜匈奴而书刻的摩崖曾经淹没在历史潮流中数千年,如今因中蒙合作而揭开面纱。从曾经的兵戎相见到如今的世代友好,燕然山见证了沧海桑田。历史的变幻莫测也总是让人感慨不已。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如今的太平盛世,如窦宪们所愿。

参考文献

1、人民网:《考古是我们的共同语言》

2、参考消息:《中蒙学者发现《燕然山铭》摩崖石刻:记载东汉大胜匈奴历史》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