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中怎样评价雍正皇帝(为何专门要求善待果亲王)

正史中怎样评价雍正皇帝(为何专门要求善待果亲王)(1)

公元1735年,农历八月二十三日,中秋节的气氛还未散尽,威严雄壮的紫禁城却向民间传来噩耗——清世宗雍正驾崩西去。

这位被后世称为“工作狂”、“cosplay爱好者”的英明之主在位一共十三年,在他登基前后,对自己皇位形成威胁的皇族兄弟进行过毫不留情的大清洗。

比如三阿哥胤祉被派去给康熙守陵、八阿哥胤禩被囚禁至死。

在康熙众多的皇子之中,幸免于难的仅有三人,不为人知的允礼便是其中一位。

正史中怎样评价雍正皇帝(为何专门要求善待果亲王)(2)

允礼原名雍礼,1723年,雍正继承大统,因为要避雍正这一年号,所以改名为允礼。

提起允礼,可能没有多少人知道,但是允礼早年还有一个称呼——果郡王,想必各位瞬间有种恍然大悟之感。

不错,允礼就是前些年大热电视剧《甄嬛传》中风度翩翩果郡王的历史原型。

不同于剧集中果郡王甘愿用生命换取甄嬛的安全,得以赚取观众大把眼泪的虚构情节,历史上也没有所谓的情路坎坷的“甄礼恋”。

正史中怎样评价雍正皇帝(为何专门要求善待果亲王)(3)

真实的允礼不仅死在雍正之后,更是成为雍正临终时宣布的四位辅政大臣之一。

《清史稿》-《本纪十》记载:世宗渐大疾,召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领侍卫内大臣丰盛额,内大臣户部侍郎海望入受顾命。

一方面雍正为了维护王朝延续、政局稳定对果亲王进行了国家层面的安排,另一方面雍正还念及兄弟之情,对继位的乾隆谆谆教导要善待果亲王,雍正留给四位辅政大臣的遗诏中说到:

果亲王至性忠直,才识具优,实国家有用之才,但平日气体清弱,不耐劳。倘若遇大事,诸王大臣当体之,勿使伤损其身。

正史中怎样评价雍正皇帝(为何专门要求善待果亲王)(4)

按照常人理解,被外界视为“刻薄寡恩”的雍正怎么会专门在遗诏中提到要善待果亲王,不要让他过度劳累,伤了身体。

即使提到特定的某人,也应该是他的亲生儿子乾隆。

殊不知这短短几言遗诏中却大有文章,暗含着雍正高超的政治智慧和罕见的默默温情。

正史中怎样评价雍正皇帝(为何专门要求善待果亲王)(5)

没有威胁的亲王

允礼从小便体弱多病,对乾隆的皇权地位构不成实质性的威胁。

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干大事的人都必须有一个好的身体条件作为支撑,更何况是挑战皇权这个地狱级别的难度。

从雍正留下的遗诏中,可以很清楚地知道这个十七弟身子骨异常虚弱,不能够长时间的劳累。

在允礼自己亲自所著的诗集《春和堂诗集》中有如下的记载:余向有嗽上气疾,自八月初三日偶感风寒,旧疾复发。不能就枕,直至昏迷。

正史中怎样评价雍正皇帝(为何专门要求善待果亲王)(6)

此外,允礼还写过许多病中及康复的诗句,在《静远齐诗集》中有“病中作”一首。

其中两句摘录如下:病来常独卧,辜负好时光。按日勤煎药,兼旬罢举斛。

果亲王长期健康欠佳,应是实情,自然也就没有精力去搞阴谋篡位那一套。

乾隆的皇位被谁夺去,也不会落到允礼手中。

正史中怎样评价雍正皇帝(为何专门要求善待果亲王)(7)

还有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在允礼的人生中,他连一儿半女都没有。

在封建社会中,还是秉持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理念,没有男丁是王朝统治的大忌。

允礼虽然娶了两位妻妾,(正福晋为果毅公阿灵阿之女,侧福晋为达色之女,)但都没有产下子嗣。

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允礼的身体条件情况差到何种地步,允礼死后唯一袭爵的子嗣还是雍正的第六子弘瞻(过继)。

从根本上说,允礼夺权的初始动机都不存在,安排允礼为辅政大臣只会殚精竭虑为乾隆护驾,而不会成为乾隆的绊脚石。

雍正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会在遗诏中特意对允礼多加提及。

正史中怎样评价雍正皇帝(为何专门要求善待果亲王)(8)

佛教徒的身份

在谈及这一点之前,需要解释的是允礼不是“九子夺嫡”中的任何一派,更是丝毫没有想过参与竞争上岗、争夺皇位的队列之中。

即使允礼的岳父大人阿灵阿是“八爷党”的核心人物,导致允礼和夺嫡沾上了边。但也无妨,允礼有另一个哥哥的庇护,就是雍正朝的常务副皇帝允祥。

允祥十分了解十七弟的性格,说他“居心端方,乃忠君亲上,深明大义之人。”

雍正对允祥是无条件的信任,回复到:“朕以王言,特加任用。”

事实也的确如此,允礼深知宫廷斗争的残酷性,因此早年间就沉浸于对藏传佛教经典的学习中而不可自拔。

正史中怎样评价雍正皇帝(为何专门要求善待果亲王)(9)

虽然允礼在政治上没有什么显赫的事迹,可由于在佛学上的造诣,允礼结识了一批藏传佛教的高层人物。

允礼自号自得居士,是藏传佛教宁玛派的忠实信徒,具体表现在2个方面。

1.翻译经书。据说允礼组织翻译的蒙译伏藏经中包括有《五部遗教》、《莲花生遗教》等藏文名著。

亲自撰写的蒙文密宗著作有两卷,一是关于遵奉佛像的礼仪,另一个则是关于平日长寿秘诀的修行所遵守的规则。

正史中怎样评价雍正皇帝(为何专门要求善待果亲王)(10)

2.结识七世达赖喇嘛。雍正六年,清朝平定西藏阿尔巴之乱后,为防止准噶尔部再次入侵西藏,缓和西藏和内陆的关系,将七世达赖喇嘛格桑嘉措移至四川泰宁。

之后因为格桑嘉措思乡心切,于是雍正便派遣允礼为其送行。见到格桑嘉措后,允礼多次在其座前聆听佛法。

清世宗实录是这样记载当时情形:此后,皇子无骄横姿态,带领部分官员仆从去见喇嘛行弟子礼,就座于甚低坐垫,献大量金银绸缎,相谈良久。

正史中怎样评价雍正皇帝(为何专门要求善待果亲王)(11)

1735年,允礼准备离开泰宁返回北京时,七世达赖喇嘛不顾允礼的再三阻拦,仍执意送行至中大门。

允礼也是眼含热泪,一直回视。允礼在西藏等佛教徒的眼中有着很高的地位,而

满清政权从初始建立之初,就和蒙古政权互相联姻,可谓是政治上的联盟者。

在维护统治的手段上,既有武力征服,也有精神凌驾,尤其是利用藏传佛教,优待藏传佛教上层人物是十分有效的途径。

况且蒙古同东北是满清的政治基本盘,而佛教在蒙古和西藏又是处于绝对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

让允礼成为辅政大臣可以有效的稳定西藏和蒙古的政局稳定。

正史中怎样评价雍正皇帝(为何专门要求善待果亲王)(12)

平衡朝堂政局势力派系

雍正留给乾隆的四位辅政大臣也是颇具匠心,两位是皇室宗亲,分别为庄亲王允禄和果亲王允礼。

一位是满清八旗贵族的代表鄂尔泰,一位是汉人儒家士大夫代表张廷玉。

在外部,鄂尔泰和张廷玉互相制衡;在内部,庄亲王和果亲王互相掣肘,达到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帮助乾隆过渡新政权初期的艰难时光。

正史中怎样评价雍正皇帝(为何专门要求善待果亲王)(13)

可以说雍正的这一安排十分精妙,后续发展也正如雍正所料。

在雍正和果亲王允礼死后,庄亲王的威望日益上升,揽权之事时有发生。

在此之间,不少的宗室子弟多次出入庄亲王府,对庄亲王允禄是百般推崇。

允禄本人喜好恭维,常以领袖自居,这惹得乾隆很不高兴,恐怕“将来日甚一日,渐渐有尾大不掉之势。”

后来乾隆使用雷霆手段,利用弘皙案将宗室子弟的势力彻底铲除。

相反在果亲王在世期间,朝堂上的争斗就小很多,气氛也不十分拘束、凝重。

正史中怎样评价雍正皇帝(为何专门要求善待果亲王)(14)

雍正不多的温情

上述三个原因多是从政治的现实角度出发,而没有考虑到雍正的人格方面。

私以为外界对雍正的苛责过多,雍正并不是一个毫无情感的政治机器,有时他也会显露出他温情脉脉的一面。

当然这种情形不会太多,这是帝王的身份决定的。

雍正对待参与夺嫡的弟兄的处理方法并不像唐朝的李世民和宋太宗赵光义那般赶尽杀绝。无非就是将他们圈禁,限制自由而已。

这对一个帝王来说,已是一个最大的仁慈了。如果他们互相转变身份,可能还做不到雍正这般。

正史中怎样评价雍正皇帝(为何专门要求善待果亲王)(15)

雍正对待果郡王,是有着兄弟真实感情的存在。

在雍正上位的第一年,就因为修建景陵有功,尽心尽力办好差事,被封为郡王。还没有一个月,又命令他掌管武英殿和御书处。

之后的两三年间,又是火速升迁,掌管三旗都统。

前面提过允礼喜爱佛学,雍正命他掌管理蕃院事务(理蕃院相当于如今的宗教事务所)。

雍正六年(1728年)二月,特晋为亲王,封和硕果亲王,谥号“毅”,在圣旨中写道:允礼实为朕之子弟及世世子孙之表率。

正史中怎样评价雍正皇帝(为何专门要求善待果亲王)(16)

得到雍正的赏识不是毫无理由,因为允祥死的早,雍正便将允礼视为允祥的继承者。

这肯定有允礼和允祥私人关系好的缘故,也是允祥和允礼在命数上有着相同的境遇——体弱气虚,从允礼的身上雍正看到了允祥的影子,不热衷帝位,只会尽心辅佐,这样的兄弟谁能不爱呢?

所以雍正对允礼多少是有一些手足之情,不全是利用其政治资源,才会在遗诏中说不要因为国事而过多劳累允礼。

将死之人,其言也善,这句话对雍正也照样适用。

正史中怎样评价雍正皇帝(为何专门要求善待果亲王)(17)

结局:

在雍正去世没多久,乾隆对这个叔叔也是礼遇有加。

继位之初,在乾隆元年,对果亲王“坐事,罢双俸。”

坐事就是办公地点任你挑,想来军机处就来,不想来就不来,在家办公也可以,还照顾他在殿内可以不行叩拜之礼。

可惜的是允礼还是英年早逝,死于乾隆三年,年仅41岁。

乾隆亲自莅临果亲王府邸祭奠,说:果亲王持躬耿直,赋性刚方,办事公明,不避嫌怨。

参考资料:

《允礼与藏传佛教》苏发祥 《中国藏学》

《果亲王允礼以及蒙译伏藏经》 那仁朝格图 《清史研究》

《清世宗实录》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