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红包是哪个版本的(从QQ红包新玩法说起)

作者:陈丽苑相信细心的你们已经发现,近日线上红包又有了新玩法1月18日QQ更新版本7.3.5,本次升级最主要的特色是在红包互动上新增了视频通话红包和语音口令红包,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qq红包是哪个版本的?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qq红包是哪个版本的(从QQ红包新玩法说起)

qq红包是哪个版本的

作者:陈丽苑

相信细心的你们已经发现,近日线上红包又有了新玩法。1月18日QQ更新版本7.3.5,本次升级最主要的特色是在红包互动上新增了视频通话红包和语音口令红包。

具体来看,前者是在两人视频通话过程中,选择特效互动中的红包功能并支付,就可发送随机金额红包,同时触发游戏互动环节。对方可根据弹出的表情包进行模仿,做出特定表情,刷脸抢红包,屏幕会有“perfect”“miss”等提示。游戏结束后,根据做对表情的数量获得分数并领取相应比例的红包,未领取的红包将会退还至支付者的QQ钱包余额。这样一来,擅长“颜艺”搞笑、表情生动的朋友们可以大展身手了。

后者则是“说”了算。在发送语音口令红包时设置一段文字,对方只有说对口令才能将红包拆开,可谓是考验“口技”的神器。因此想要“为难”朋友们的,绕口令、生僻字、调侃语等各式“障碍”任君选择。

QQ一直以来专注年轻人群体,深耕趣味社交。近几年来QQ红包频频推出新玩法,从2016年的“刷一刷”红包雨和口令红包,到2017年的面对面红包、AR实景红包,到今年人脸识别的“视频通话 红包”模式,QQ通过AR、人工智能、音视频技术支撑,加上红包的互动性,把社交平台变成年轻人探索世界的新工具。

年末红包大战:实际上是互联网消费金融的竞争

1、微信红包与微信支付“弯道超车”

每年年末,红包都是热搜关键词。线上红包最早是由微信营销团队想出来的。2015年的春节,微信推出发红包活动,掀起了在微信上疯抢红包的热潮。如今,过年用微信发红包早已是常态。

2015年被称为微信支付的转折点。借助“微信红包”这个病毒式的营销方法,那年春节过后微信支付拥有了两亿绑定银行卡的用户,从而让微信支付成功抢摊移动支付的市场。并且这个数量在继续扩大着,据统计,2016年春节过后,微信绑卡用户超过3亿;2017年春节微信红包收发总量达到460亿,同比增长43.3%。如果微信支付的绑卡人数也同比增加43.3%,仅仅是绑卡人数就超过了支付宝的月活跃用户数。

不得不说,借助腾讯强大的投入资金,与微信强大的社交使用粘性,才有了今天能与原来移动支付“老大哥”支付宝相提并论的微信支付。

2、支付宝扫码领红包,怒刷存在感

红包对于国人来说似乎有着独特的意味。有了微信红包成功的经验在前,各路巨头绞尽脑汁推出红包新玩法,使得年末的红包大战成了“惯例”。例如近段时间怒刷存在感的“老大哥”支付宝。

最晚在2017年12月开始,支付宝的扫码领红包活动达到一个最高潮。支付宝红包的具体玩法是,用户每人每天可通过扫码或者复制口令领一次红包,用于线下消费,领多少减多少,并且还可抽取商家红包,后者指定商铺可用,并且覆盖率还不小。另外,自己在支付宝生成支付口令分享给好友,好友领取、消费之后还可获得赏金,也就是好友领多少就赏你多少,这就造就了近段时间来微信群或者朋友圈里刷屏的支付宝口令——微信竟成了支付宝的隐形宣传广告,不知两位马总心情对比如何?

支付宝的这一活动不仅收获随手转发的病毒式营销,也吸引了不少商家支持,迅速抢占不少的线下消费场景。各种小商家门店用支付宝的逐渐多了起来,要知道这些场景原本是微信支付的地盘。

其实不难看出,各巨头加入年末红包大战可远不止是吸引大家领“红包”那么简单。红包大战背后,实际上是移动支付场景的抢夺之战。往大了说,是互联网消费金融的竞争。

3、移动支付市场的抢滩之战

去年以来,我国就是全球最大的移动支付市场。无论是发达的美国、日本还是欧洲,都没办法像中国这样,仅仅依靠一部手机就可以完成各种日常消费,几乎达到“无现金”效果。

据统计,2016年中国移动支付用户规模多达4.69亿;移动业务257.10亿笔,支付金额达157.55万亿元,年总交易额达到38.6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00%;而到了2017年,仅上半年,移动支付业务179.26亿笔,移动支付金额为99.89万亿元,用户规模更是不断上升,应用场景也越来越丰富,涵盖衣、食、住、行方方面面。中国的移动支付市场的潜力和发展势头有目共睹。

图:2013-2017上半年中国移动支付用户规模增长情况(单位:亿户)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有人总结,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升华:淘宝引领的电商阶段,余额宝后的金融阶段,微信红包带动的社交阶段,最后是微信支付开启的小额消费阶段。

在过去pc时代,支付宝依托淘宝、天猫线上购物的领先地位,市场份额无人能够撼动,再加上余额宝的推出,大额转账免费加高收益率的双重优势着实令其风光无限,也给普通民众带去不少实惠。2015年起,微信支付的崛起对支付宝的地位造成极大威胁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而且移动支付市场的争夺还连续有巨头入局,大家都想从这个巨大的市场中分得一杯羹。2017年“双十二”前夕,银联推出云闪付APP,宣布强势正式进军移动支付市场。

面对市场逐渐被瓜分的威胁,如何更广泛、更快速地抢滩各场景,是各方都最为关注的问题。单独拿腾讯财付通来说,其实,在移动支付市场这一块,财付通的布局除了微信支付,还有一个似乎不那么起眼的存在——QQ钱包。对于QQ钱包,不知道大家是否了解,或者是否使用过?

QQ钱包:移动支付市场里不起眼的一员

微信的崛起离不开微信红包的助力,这样看来,或许QQ钱包是想要复制微信支付的传奇,因而近年来QQ红包频频推出新花样。例如去年在支付宝集福活动大热的期间,腾讯也推出了AR红包,借助AR技术实景抢红包。可惜激起的水花很小,这类新玩法并不像微信红包那样,培养起消费者使用QQ钱包的习惯。

1、作为移动支付工具的QQ钱包

打开QQ钱包的界面,可以发现其跟支付宝、微信支付的界面有许多相类似的地方。可以通过绑定银行卡,进行日常消费或者发红包,实现购买话费流量,充值Q币和会员,点外卖、交通出行、娱乐购物、生活服务等等。QQ红包领取之后一样可以存进QQ钱包余额。

为什么此次红包新花样不是在微信开设视频通话红包而是选择QQ这个平台?一方面,是腾讯想要壮大QQ钱包,与微信支付一起抢夺移动支付市场;另一方面,这是由QQ本身的特性决定的。

2、“年轻就用QQ钱包”

QQ的用户大多是95后、00后等越来越年轻的群体,一直带着这些年龄阶段特有的叛逆和向往自由的属性,他们不希望与上一辈雷同,渴望个性。

另外,经过对QQ十多年积累的数据分析,其庞大的QQ用户主要集中在三四五线城市。有了这个年龄层次和地域的特点,再来看QQ钱包就好理解了。

根据相关负责人的说法,之所以在2014年推出QQ钱包,是因为对未开通微信支付的用户而言,QQ钱包是基于特定的用户群体以及地域上的补充。事实上,目前QQ钱包主要覆盖低龄人群,用户群体以年轻学生、白领为主。“年轻就用QQ钱包”的口号尤为突出;场景方面,主要是线上支付场景较多,比如购买电影票、Q币和游戏、话费充值是流量最大的,而线下支付场景相对较少。

当然,QQ钱包也有打入线下场景的尝试,总的来看,都与“年轻”二字紧密关联。例如2016年7月,麦当劳与QQ钱包达成合作,超2000家门店可用QQ钱包支付。向来有着“年轻”品牌形象的麦当劳,与同样定位于年轻人的QQ钱包进行合作,意在形成二者平台能力的互补,在移动支付的浪潮中保持主动性,抓住热衷于使用移动支付的年轻客户群体。又比如与友宝自动贩售机、天福连锁便利店联合推出的跨界营销活动,是瞄准了友宝等便捷、平价商品在年轻人群体广受欢迎的优势。

3、争夺移动支付场景:难度不小

自2014年1月上线以来,依托六成用户为90后、00后的QQ,QQ钱包已经成为年轻群体的首选移动支付平台。但相比微信支付和支付宝来说,QQ钱包作为移动支付的后来者,在线下消费场景和品牌认知上,仍然与他们的前辈有一定差距。不妨观察一下身边朋友的移动支付习惯,用QQ钱包的可谓少之又少,能够使用QQ钱包的商家似乎也不多。

对于QQ钱包而言,是继续主打年轻用户群体,还是想办法跨越年龄层的隔阂将用户群体的范围扩大?前者的缺点是年轻人的消费能力有限,尽管推出了代付和句有料,但是大众认知明显不足;至于后者,要想拓宽用户群体,争夺移动支付场景,可以肯定的是,这条路不会很好走。

首先是用户消费习惯难改变。移动支付的普及离不开补贴,对于大众来说,虽然微信和支付宝通过大量红包和优惠补贴普及了线下的移动支付消费习惯,但这种习惯并不属于QQ钱包;对中小商家来说,他们往往看重支付平台的仍然是补贴和覆盖,而且用户有时也需要补贴来刺激。

而且,我们知道单纯的抢发红包对移动支付其实没有任何意义,很多人抢了红包就放在QQ钱包里面,根本没有发生关键的绑卡这一步。话题回到开头的QQ红包新玩法,也就是说,如果此番新玩法能让更多用户走向绑卡的一步,将QQ钱包和用户的银行账号关联起来,才能发挥更多的想象空间。

但是就目前来说,QQ容易被盗的风险、绑卡实名制的要求、QQ钱包实现提现收费等操作,这些都是阻碍用户绑卡的几大障碍。并且随着微信支付的逐渐普及,QQ钱包能否维持自身的用户和地域优势,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最后想问一下,你们对QQ钱包前景看好吗?会不会想要尝试使用一下?

(资料参考:搜狐科技、港股那点事、知乎、百度百科等;图片来源于网络)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