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的最著名的两句话(最先说无为而治)

一提起“无为而治”,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老子,是《道德经》。其实“无为而治”不单单是一种思想主张,而已经经过实践。其实儒家和道家都主张“无为而治”。“无为而治”出自《论语》而不是出自《道德经》。

《道德经》提出了“无为”的思想,这种思想表现在治国上就是“无为而治”。道家的“无为而治”就是“治人事天莫若啬”,就是不做、少做。是以“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态度治国,来达到“百姓皆谓我自然”的效果。老子强调的“无为”实际是不刻意为之。但他又主张“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可见,老子的“无为”仍然是建立在“有为”基础上的。

孔子说的最著名的两句话(最先说无为而治)(1)

“无为而治”出自《论语·卫灵公》,说的是儒家推崇的“无为而治”。也就是说,最早总结出“无为而治”的是孔子。

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孔子话的意思是:“不去做什么就治理天下的人,大概是舜吧!他做了些什么呢?只是使自己庄重地面朝南坐着罢了。”

据传,舜当政时,一切沿袭尧的旧法来治国,似乎没有什么新的改变和作为,而使天下太平。“恭己正南面而已矣”,使自己庄重地面朝南坐着罢了。舜的“无为而治”是以德化民。可见最早实践“无为而治”的是舜。

孔子赞赏的“无为而治”是在“恭己正南面”基础上实现的,孔子以舜为例加以说明。说白了,孔子称赞的“无为而治”是在“有为”的“礼治”基础上的“无为”。

儒道都主张“无为而治”,同源于舜的实践和《尚书》等思想,二者的区别在于:道家以思想虚无、清静为基础,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做事,对有天下者有所作为,对个人的积极进取持消极态度;儒家强调的“无为而治”是以积极有为的态度,先是“恭己正南面”,其次是举贤授能,“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子路》第2章)。儒者强调表率的作用,认为“君子笃恭而天下平”(《中庸》),做到了这些,就会达到《大戴礼记·主言》说的那样:“昔者舜左禹而右皋陶,不下席而天下治。”

文/陈广逵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