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揭阳最美老师(这些惠州老师好特别)

来源:今日惠州网

今年是惠州城市得名千年,极具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我们的宝贵资源,“传承”举足轻重,“发扬”任重道远。在惠州校园里,一些具有惠州特色的课程正在成为这座城市文化传承的“载体”,教师则是其中的“桥梁”。让我们走近几位普通又特殊的授业者,感受惠州文化的传承力量。他们背后,还有无数在三尺讲台上的同行,初心如磐,兢兢业业。在教师节到来之际,让我们道一声:老师,辛苦了!

广东揭阳最美老师(这些惠州老师好特别)(1)

李正旭教学生制作阿嬷叫。惠州日报记者杨建业 摄

“东江菜”老师李正旭

是厨师更是老师 守住清贫传技艺

盐焗鸡、咕咾肉、梅菜扣肉唤酿春……

阿嬷叫、艾粄香、糍粑美食碌碌烧……

东江菜,作为粤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已成为惠州一张闪亮的饮食文化名片。在惠州城市职业学院的“惠州市粤菜(东江菜)师傅厨艺学堂”里,李正旭正在做一道东江名菜——盐焗鸡。

32岁,戴着眼镜,长着一张娃娃脸,这位深受学生喜爱的“旭哥”,从烹菜献客到教书育人,处处用心。

特殊上课提问:为何没有盐局鸭?

毕业于韩山师范学院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师从“潮州菜”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方树光、潮汕美食大家徐永强。直接跟随粤菜泰斗学习,李正旭不仅打下不错的基础,也见识到大师做事的严谨与认真。

为了爱情,在潮州一家酒店当厨师的他,义无反顾来到惠州,还“转了行”。

2013年,惠州城市职业学院开设烹饪与营养专业,李正旭来面试时带了一把刻刀和一根萝卜,现场雕了几朵花,领导们很满意。

就这样,李正旭从厨师变为老师。

很多人觉得做老师轻松,做职校老师更轻松。“这是误解,比如上一节热菜课,学生9时来,我8时30分就到,准备食材,4节连堂后,学生下课,我还要收拾。”

李正旭上课的方式别具一格,没有章法,喜欢实践。他举例说:“上第一节课,我会给每个学生买把勺和称,让学生称量5g、8g、10g盐各是多少,然后要求他们记住不同重量盐的状态,这样学生在炒菜时就知道放多少盐合适。”

李正旭认为,厨艺教学是一个系统过程,如果只是单纯教学生做一道菜,学生很难成为一名优秀的厨师。作为一名老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质,教授学生将做人做事的方式与学艺结合起来,同时教授学生学会思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

“教做盐焗鸡,我会问学生为什么只有盐焗鸡而没有盐局鸭,然后把原理告诉学生,引导学生多思考,慢慢培养学生探索的欲望。”正是因为独特的教学方式,李正旭常与学生打成一片,学生也亲切地叫他“旭哥”。

查资料访名师,搜集190多道菜谱

为传承和创新东江菜,培养更多的新“东江菜师傅”,惠州城市职业学院聘请“惠州食神”高燕来、李宏坤等名厨为客座教授,让他们走进课堂为烹饪专业学生授课,传授酿春、东江酥丸等传统东江菜式。

在跟老一辈“东江菜师傅”的接触中,李正旭对“东江菜”的感受和喜爱越来越深,常向老师傅请教,学习快要失传的东江菜的做法。

“现在惠州对餐饮文化的记载太少了,连一本正式菜谱都没有。”得知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东江菜慢慢失传,李正旭很痛心。

传统的东西需要继承才能得到发展,意识到这点的重要性,再加上身为烹饪教师,李正旭深感身上肩负着重要责任。为此,他到处查资料、访名师,参与整理东江菜菜谱,目前已搜集到190多道东江菜菜谱,他希望为东江菜的传承与发扬贡献力量。

潜心研究技艺传授给更多人

李正旭还喜欢研究各种美食的做法,并不断改良和完善。

为了学习阿嬷叫的做法,他时常到老街买上两个阿嬷叫,一边吃一边看。“别人一看我,就说我怎么又来了。”李正旭笑着说,在观察别人制造方式的同时,他也用不同比例的面粉与粘米粉尝试,甚至使用不同的油、不同粗细的萝卜及不同比例的五香粉、盐、糖等反复实验,最终研究出一套特别的做法,使阿嬷叫更香更脆更有口感。

为了学习不同食材的做法,他常常刷抖音看各地美食做法,手机里收藏的全是美食视频。为增长见识,他还每年参加广交会,研究不同的佐料。为了研究,他还在校外租房子作为自己研究的小天地。

正因为醉心研究,他如今研究出几十种不同的技术。“我想把这些技术变成有价值的东西,让更多人受益。”李正旭说,教师是一份需要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的事业,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把精湛的美食技艺传授给更多有需要的人。

广东揭阳最美老师(这些惠州老师好特别)(2)

蓝榕娣展示畲语教材。惠州日报记者周楠 摄

畲语老师蓝榕娣

畲妹子回乡教书 编中国畲语教材

一段音色奇妙的对话从博罗县横河镇嶂背耀伟畲族小学五年级教室传出,在走廊上回荡。

这堂课,是嶂背小学特有的畲语课,上课老师叫蓝榕娣。

有120多名学生的嶂背小学,畲族学生超过50人,是博罗县唯一的畲族小学。32岁的蓝榕娣在这里当了8年老师,教了8年的畲语。

“我懂畲语是师范生还读语言教育”

“我是土生土长的畲妹子。”蓝榕娣说。

笑起来眉眼弯弯,露出一口白牙,语调温柔又明朗,当了8年乡村教师,这是她对学生的“招牌”。

2012年,刚大学毕业的蓝榕娣回到家乡——博罗县横河镇嶂背畲族村。

畲族是广东省境内4个世居少数民族之一。全国的畲族人口有70多万,分布在东南沿海多个省区,但真正较完整保留畲族传统民族语言——畲语的,只有博罗、惠东、增城、海丰等4个县市。其中,博罗县横河镇嶂背畲族村能讲畲语的人口最为集中、人数最多。

即便如此,在大山里居住了近600年的嶂背畲族村民,搬下来后不断融入现代社会,原有的风俗习惯逐渐改变,畲语使用频率也越来越低。

在嶂背小学任教30载的雷金球,是嶂背村人,也是嶂背小学校长,更是学校畲语课发起人。意识到畲族文化面临濒危,雷金球决定从娃娃抓起,在学校开设畲语课。

2011年8月,暨南大学教授范俊军到村里调研畲语,他把这一想法告诉范俊军,得到范俊军的认同和支持。经过一年的准备,2012年9月,嶂背小学招聘畲族老师并成功开设畲语课程。

蓝榕娣正是获聘的畲族老师。她在嶂背村出生,自小会说畲语,在嶂背小学上学,一路披荆斩棘考上大学,毕业于师范类语言教育专业。蓝榕娣说:“毕业时,雷校长跟我说,希望我能回来任教,我懂畲语,又是师范生,还读语言教育,各项都符合。”

那年9月,蓝榕娣回到童年就读的小学,成为学校的畲语老师。

从自己设计课件到编写教科书

最初,学校一周开两节畲语课,因为没有教材,蓝榕娣必须自己准备教案和课件。

“畲语有6个声调,第四和第五声调比较接近,因为在外读书太久,自己都生疏了,很多词汇也会念错。”蓝榕娣回忆,为了重新熟悉畲语,她积极走乡串户,让周围的人都和她讲畲语,把语感找回来。

没有教材,上什么呢?“我自己设计课件,根据节气、季节、生活场景等设计对话,把常用词汇融进去。”当时,蓝榕娣还兼任年级语文、数学课程,多种语境和不同场景频繁切换,“着实辛苦”。

最初,嶂背小学的畲语课,只给畲族学生上。后来,汉族学生对此也有兴趣,常常让畲族学生教他们说畲语。蓝榕娣说,第二年,学校索性为所有年级和学生都开设了畲语课,每个年级一周两节,不用测验考试,“大家都有了学语言的乐趣。”

为了将没有文字的畲语记录下来,也让学生上畲语课有统一教材,在博罗县政府支持下,嶂背小学与暨南大学多位老师组成教材编写小组。经过一年的调研收集整理汇编,2015年9月的新学期,嶂背小学有了《畲语课本》第一册,学生也有了正式的畲语课本。

这是全国唯一的畲语教材,雷金球、蓝榕娣也是课本的编委之一。“有了课本,上课就有章法了,就会更加注重畲语的准确性,让孩子们系统地学习怎么发音、怎么拼写。”蓝榕娣说,课本不仅文图搭配,孩子更加容易理解,还收纳了许多畲族故事,让孩子们熟悉民族历史。

最骄傲的是学生称赞畲语很美

如今,和蓝榕娣一样的畲语老师,嶂背小学一共有5位。

“我最欣慰的是,学生在课余间的交流,会不由自主地蹦出畲语,他们爱用畲语讲悄悄话,彼此间开玩笑和讲故事也能用上畲语。”蓝榕娣记得,一位学生跟她说,“我觉得畲语真的很美”,那一瞬间她倍感骄傲。

蓝榕娣说,语言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文化,作为畲族后代,她深感作为一位文化传承者的责任,即便面对更好的待遇和条件,她都没有想过离开嶂背小学,“我没这么伟大,就是在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

蓝榕娣也担心嶂背小学畲族的学生上了初中后,因为缺乏“语境”而逐渐忘记畲语,她常常鼓励学生回家带着家人一起说,甚至让嫁进嶂背村的外来媳妇也学畲语。

2018年12月,博罗县教育局与暨南大学合作出版《广东博罗畲语800句》,嶂背小学的畲语课程又多了一本教材。这本教材,备注上畲语、汉语和英语,还用上“扫码学习”最新功能,只要扫描二维码就可以在手机上听畲语,方便更多的人学习。

参与这本书编写的蓝榕娣希望,更多的畲族孩子不忘民族语言,带着畲语走出山村走进高校,让更多人认识畲语的美。

广东揭阳最美老师(这些惠州老师好特别)(3)

裘苑愉讲授东坡诗词。通讯员叶惠琴供图

东坡诗词老师裘苑愉

吟诵唱画苏东坡 课堂变成诗词会

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

近千年前,北宋大文豪苏东坡谪居惠州两年七个月,不仅留下大量诗词散文等文学作品,更留下白鹤峰、苏堤、六如亭等一批文化古迹。

白鹤峰下,有惠州唯一一所以“东坡”命名的小学——惠州东坡小学;这所小学,有惠州唯一的东坡诗词教材——东坡诗词乐园。

裘苑愉在东坡小学当了17年语文老师,也上了17年的东坡诗词课。

裘屋后人回桥东当老师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周三上午第一节课,是东坡小学六年级二班的东坡诗词课。这节课,学苏东坡的《定风波》。

从吟诵,到调唱,到分析,到讲述,到仿词,40分钟的课堂上,一首《定风波》被老师和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演绎,仿佛东坡当时情景再现。

类似的教学情景,裘苑愉很熟悉。在东坡小学,每位语文老师都兼着东坡诗词课老师,每周一节课。

2003年大学毕业后,裘苑愉成为东坡小学的语文老师。

作为惠州铁炉湖裘屋后代(铁炉湖裘氏家族为清代惠州名门望族之一),裘苑愉对桥东有着深刻的感情,白鹤峰就是童年最熟悉的玩耍地。

那一年开始,东坡小学开设东坡诗词课。当时的校长彭秋环带着一组语文老师,经过近一年的收集整理和编辑校对,编印了学校东坡诗词课的教材《东坡诗词乐园》,收录东坡诗词39首。这本教材,是正式获得出版的东坡诗词教材。

“刚开始上东坡诗词课,没有统一的模式。”裘苑愉回忆说,那时上课凭的是经验、感受和热情,老师和学生一起理解,一起吟诵,一起学曲调,“很有趣”。

不同的年级,教材里选取的东坡诗词也不同。例如,耳熟能详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食荔枝》)放在一、二年级学习;在嘉佑寺赋诗“白头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纵笔》)放在三、四年级学习;豪迈代表作“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放在五、六年级学习。

“我们也在教学中学到很多,对这位诗人理解越多,你越容易被他迷住。”裘苑愉笑着说。

用惠州话客家话念东坡诗词

不用考试,不用测评,东坡诗词课作为一门学校特色课,就是要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感受东坡文化的魅力。

“我们还教学生用惠州话、客家话念东坡诗词,学生常常一边念,一边笑,特有意思。”裘苑愉说,把东坡文化和惠州文化结合起来,在课堂上有时就是这么简单。

东坡小学的学生,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了80%以上。“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在学校里学习过这堂颇具特色的文化课后,对这座城市的理解也会更加具体。”东坡小学校长赵玉刚认为,通过东坡诗词课,学生对东坡的接触了解会比其他学校学生更加丰富、立体,可以看出学生那种喜爱是发自内心的。

17年间,东坡小学的东坡诗词课从未间断,裘苑愉也从一个菜鸟老师变成学校语文教研组骨干。她手中的《东坡诗词乐园》,从第一版到第三版,内容越来越丰富。2008年出版的第二版《东坡诗词乐园》,裘苑愉作为编委之一参与修订补充,这让她对东坡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裘苑愉上东坡诗词课的方式也越来越多样,现在还加入“演”,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演绎东坡诗词里的故事,“我常常会被他们的创意惊到。”

“演东坡”从课堂上延伸到校园里,每年的校园文化节,东坡小学学生用各种表演方式表达对东坡诗词意境的理解,让这位在惠州留下深刻印记的诗人来了一场“穿越”。

“希望学生们毕业后还能常翻翻《东坡诗词乐园》,念上几首东坡诗词,面对生活与学业,保持乐观与信心。”裘苑愉说,作为老师,他们能做的,就是用最质朴的传承方式,让学生习得知识、爱上惠州。

惠州日报记者骆国红 李向英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