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人类化石(南京古生物所等发现典型埃迪卡拉化石叶状体新类型)

埃迪卡拉型生物是在埃迪卡拉纪晚期(~571–539 Ma)繁盛的一类软躯体的、形态复杂的宏体真核生物,组成“寒武纪大爆发”前夕埃迪卡拉纪最为独特的宏体化石生物群——埃迪卡拉生物群,在早期宏体生物的演化过程中占有重要位置。埃迪卡拉生物群中,叶状体化石是最具代表性、也是最令人费解的一种化石类型。典型的叶状体化石,其上部为叶片状在水体中直立生长的身体,底部是圆盘状在沉积物中起固定作用的固着器,两者之间由茎干相连。叶状体化石的数量丰富且分布广泛,由于这类化石形态结构简单且缺少内部解剖信息,仅保存为反映生物体外表面的印痕,人们对其生物属性知之甚少。早期研究根据其总体形态的相似性,认为叶状化石是早期的海笔类,但该假说与个体和系统发育等证据不符。最近研究认为,这些叶状化石很可能代表后生动物的干群或总群类型。

在我国湖北三峡地区埃迪卡拉系灯影组的石板滩生物群(“埃迪卡拉生物群石板滩组合”)中,曾报道典型的叶状体化石Charniodiscus。然而,近年研究认为,Charniodiscus的模式种很可能是具有分形分支结构的、多瓣的叶状体,因此三峡地区的类似叶状体化石能否归入Charniodiscus仍存在疑问。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早期生命研究团队博士研究生王霄鹏、副研究员庞科、研究员陈哲等,与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教授肖书海,对近年来在石板滩生物群发现的一大类叶状体化石进行形态观察、分析和厘定。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Journal of Paleontology上。

研究发现,三峡地区的该类叶状体化石的形态更接近Arborea,是一种不具有分形分支结构的、两瓣的叶状体;而与Charniodiscus模式种的结构相差较大。因此,研究人员把石板滩生物群中的该类叶状体化石归入Arborea属,并识别出4个物种:包括该属模式种Arborea arborea,一个新种Arborea denticulate n. sp.,以及两个未定种Arborea sp. A和Arborea sp. B。对世界各地的Arborea/Charniodiscus叶状体标本进行主成分分析和形态学分析,结果显示加拿大纽芬兰地区Bonavista半岛上发现的Charniodiscus sp.与Arborea arborea无显著形态差异,因而将其厘定为同一物种。此外,该研究还发现,即使在埃迪卡拉纪最后阶段,叶状体生物仍具有较高的多样性,这为认识埃迪卡拉纪-寒武纪之交生物面貌的演替提供了重要证据。

石板滩生物群是世界上仅有的两个保存在石灰岩中的埃迪卡拉型宏体生物组合,其保存方式受到关注。该研究对Arborea的保存进行细致的埋藏学分析并提出关于其保存过程的模型,发现石板滩化石的保存与微生物席中的自生方解石结晶有关。

研究工作得到中科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江苏省科学基金和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的资助。

我国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人类化石(南京古生物所等发现典型埃迪卡拉化石叶状体新类型)(1)

石板滩生物群中的新种Arborea deticulata n. sp.化石及其复原图

我国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人类化石(南京古生物所等发现典型埃迪卡拉化石叶状体新类型)(2)

石板滩生物群中的Arborea arborea化石

我国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人类化石(南京古生物所等发现典型埃迪卡拉化石叶状体新类型)(3)

石板滩生物群中的未定种Arborea sp. A(1-4)和Arborea sp. B(5-6)

我国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人类化石(南京古生物所等发现典型埃迪卡拉化石叶状体新类型)(4)

石板滩生物群中Arborea的岩石薄片以及埋藏模型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