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李氏王朝有多少(新罗和高丽王朝时期的朝鲜)

朝鲜是亚洲大陆东北部的一个半岛,伸入黄海和日本海,东与日本的九州岛隔一个对马海峡,北以鸭绿江、图们江与我国为界自古以来,朝鲜人民不但与我国人民有密切的经济往来和文化交流,而且还是我国与日本进行文化交往的重要桥梁,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朝鲜李氏王朝有多少?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朝鲜李氏王朝有多少(新罗和高丽王朝时期的朝鲜)

朝鲜李氏王朝有多少

朝鲜是亚洲大陆东北部的一个半岛,伸入黄海和日本海,东与日本的九州岛隔一个对马海峡,北以鸭绿江、图们江与我国为界。自古以来,朝鲜人民不但与我国人民有密切的经济往来和文化交流,而且还是我国与日本进行文化交往的重要桥梁。

古代朝鲜最早的居民大致是从北面的亚洲大陆迁入的。在原始社会末期,半岛上逐渐形成了几个部落联盟,主要的如鸭绿江中下游的高句丽、东北部的沃沮人以及南部的三韩(马韩、辰韩、弁韩)等。从很早的时候起,中国北方的居民就不断移居朝鲜。我国著名史书《史记》中就有商朝末年箕子(商纣王叔父)率族人去朝鲜的记载。我国的战国时期,燕、齐等 国和朝鲜就有经济文化往来,大陆的先进文化也传入了朝鲜,古代朝鲜也开始迅速发展。

我国的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初年,燕人卫满率领军民1000多人,进入朝鲜,于公元前194年自立为朝鲜国王,这就是卫氏朝鲜。公元前108年,汉武帝发兵灭了卫氏朝鲜,在朝鲜北部设乐浪、玄菟、真番、临屯四郡,汉人开始大批迁人。至公元前1世纪,汉朝对朝鲜的控制由于朝鲜人的反抗而逐步减弱,所设各郡有的撤消,有的北迁,最后只剩下以平壤为中心的乐浪郡(乐浪郡一直存在到4世纪初)。至公元前后,在鸭绿江中游一带,统一起来的各个部落形成了高句丽国家;公元1世纪末,在半岛西南部原马韩各部落居住的地方,兴起了百济国;公元2至3世纪前后,在统一了辰韩各部落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罗国。高句丽、百济和新罗三国鼎立的时期,朝鲜历史上称之为“三国时代”。

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为了争夺半岛上的霸主地位,进行了长期激烈的斗争。三国当中以高句丽为最强,逐步由北向南扩张。公元427年,其首都由丸都城(吉林集安)迁至平壤,领土大大扩充。从公元4世纪末开始,百济经常受高句丽侵袭,其首都一再南迁。新罗则以庆州为首都,从公元6世纪起逐渐强盛起来,公元562年,新罗赶走了盘踞在半岛南端的日本侵略势力,领土扩大到半岛中部的汉城一带。公元7世纪时,新罗与唐朝结盟先后灭亡了百济(663年)和高句丽(668年),唐朝在平壤设立“安东都护府”,对高句丽和百济故地实行直接统治,使新罗也受到威胁。至7世纪70年代,在新罗和新罗支持下的高句丽和百济人民发动了反唐起义,使得唐朝在朝鲜的统治无法维持下去。公元676年,唐朝将“安东都护府”撤至辽东(今辽阳),735年,唐朝与新罗正式以大同江为 界,新罗终于统一了大同江以南的朝鲜半岛。

新罗统一后,国王除了自己拥有大片土地外,还将部分土地分封给功臣、贵族作为食邑,死后收 回。对佛教寺院也赐予大量土地。7世纪后期,更是明文规定对文武官员以食邑代替俸禄,使大批土地变成了僧俗封建主的私有地,耕种这种土地的农民便成为依附 于土地所有者的农奴。公元722年,新罗又仿照唐朝“均田制”的办法施行“丁田制”,宣布土地收 归国有,由王室按“口分田”的形式分给老百姓,规定16岁以上的男丁分给土地,60岁归还,得田农民每年向国家缴纳租(谷物),庸(劳役或以手工业品代役),调(土特产品的贡物)。“丁田制”下的农民,实际上是国家的佃农。

在文化上,新罗不仅继承三国(高句丽、百济、新罗)的传统,还吸收中国唐朝的文化,学习儒学思想,派贵族子弟留学中国。此外,还提倡佛教,出现了一些有学问的僧人。如留学中国的僧人慧超,不仅经中国去了印度、中亚及葱岭以北诸国,而且还写了一部《往五天竺国传》,记述其旅行见闻,是研究中亚和印度的重要史料。

随着新罗封建经济的发展,贵族、官僚的势力开始日益膨胀起来。他们不但不归还食邑,还大量兼并农民的“口分田”,建立自己的封建大庄园。农民的破产使国家租税收入减少。9世纪时,新罗统治阶级内部还不断发生争夺王位的战争。政治腐败,国库空虚,加上徭役浩繁,捐税苛重,国内阶级矛盾十分尖锐。9世纪中叶以后,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席卷全国,规模越来越大。公元889年,在元宗、哀奴领导下,起义军占领尚州;公元891年,梁吉在北原起义,占领附近十余个郡县,声势浩大,各地农民起义队伍都拥戴梁吉为领袖;公元892年,西南海岸的戍将甄萱领导了光州起义,攻下了全罗道和庆尚道诸郡县;公元896年,西南部农民组织的赤裤军更是直接威胁到新罗的首都庆 州。

但是,由于起义军缺乏坚强的领导核心和明确的政治目的,致使少数领导分子利用起义军的力量建立起两个国家:公元900年,甄萱在全州建立后百济国;原梁吉的部将、贵族出身的僧侣弓裔于904年建立摩震国,自立为王。同年迁都铁原,911年又改国号为“泰封”。因其在高句丽旧地,故又称后高句丽。这样一来,公元10世纪时,在朝鲜半岛上又重新出现了后高句丽(泰封国)、后百济、新罗三国鼎立的局面,历史上称之为“后三国时代”。

公元918年,弓裔的部将、官僚地主出身的王建发动政变,自立为王,改国号为高丽。935年,新罗王室投降高丽。次年,王建又灭掉后百济。朝鲜半岛为高丽王朝所统一。

高丽王朝(或称王氏高丽)也实行封建土地国有制,国王力图控制土地,以巩固集权统治。国王和王室直接掌握的土地称为“内庄田”,贵族和寺院占有的土地称为“私田”,寺院占有的田地还享有免税特权。而全国的绝大部分土地是被称为“公田”的国有土地。耕种“公田”的农民必须向政府缴纳租赋和服兵役。

976年、王氏高丽政府又颁布新的土地法令,称为“田柴科”。“田柴科”的内容是登记全国耕地(田)和山林(柴),对文武官员和士兵按“品”(等级)的高低授予不同 数量的田柴。最高的官员得田110结(一结等于产谷两石的土地)、柴110结。最低的给田21结,柴10结。所授田柴不能世袭。功臣和归顺的豪族则分别授“功荫田柴”和赐田,可以世袭。凡得田柴者可以享有土地的收税权,所得租税约相当于收获量的十分之一至四分之一。根据“田柴科”分配的土地,称“私田”,而其余大量由国家直接征税的土地称为“公田”。“田柴科”的实施使高丽政府基本上控制了全国的土地和农民,加强了国王的专制权力。但是,由于“私田”不断扩充,权势之家和寺院地主巧取豪夺,强行兼并,因而出现了“一家膏腴,弥跨州县”的局面。官僚贵族和寺院地主不断将“公田”变为“私田”,致使“公田”数量日益减少。至12世纪时,高丽政府只得被迫停止实施“田柴科”。

在高丽王朝统治的前期,从公元993年至1018年,曾先后受到契丹的3次人侵,而至11、12世纪之交,又遭到了女真的侵略。在反对外族人侵的斗争中,使军事贵族的势力得到增强。1170年,武将郑仲夫利用士兵的不满情绪,发动了政变,大举屠杀文官,并杀死了国王毅宗,另立明宗。此后,又发生了第二次政变,高丽政权完全被武将操纵,高丽王朝进入了武 人专权的局面。武人专权比起旧日的文官统治更为专横暴虐,而土地兼并之风也越发盛行,出现了“良田尽入于巨室”和“有权力者田连阡陌”的局面。受国家支配的“公田”日益减少,政府的收支也日见短绌,于是更加的横征暴敛,无地的农民流离失所,只得铤而走险,被迫走上起义的道路。从1176年至1204年,不到30年时间内,农民起义接连不断。在封建统治者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权力渐渐集中于武人崔氏一家,崔忠献及其子孙四代掌握中央政权,历时80余年。

到13世纪中叶,高丽又遭受到新兴蒙古国的多次入侵,国王怯懦,避居海岛(江华岛)。高丽人民虽在个别忠勇将士领导下,奋起保家卫国,但腐朽的高丽王朝不顾民族利益,一再帮助敌人进攻自己的人民。1258年,高丽国王投降,并与蒙古议和,条件是高丽接受蒙古监督国政,每年向蒙古朝贺进贡,并以王子为人质。1270年,高丽朝廷由江华岛迁回开城,并拆除岛上防御工事,以示臣服。1368年,中国爆发了农民大起义,推翻了蒙古的元政权,建立了明朝(1368-1644年),为高丽摆脱蒙古的控制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高丽国王和宰相崔莹仍然依附元朝的残余势力,排斥和迫害亲明派。1388年,掌握实权的武将李成桂发动宫廷政变,废掉了国王,另立了恭让王,自掌军权。1392年,李成桂自立为王,迁都汉城,改国号为“朝鲜”,这就是历史上的李氏朝鲜。李氏朝鲜的统治从1392年起至1910年结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