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水城马成龙(一腔热血撒湟水)

来源:【绿色中国】

江北水城马成龙(一腔热血撒湟水)(1)

文/绿色中国融媒体记者 卢 燕

百鸟齐飞,碧波荡漾,绿树成荫,空气清新,游人徜徉其间,好不自在。这是青海西宁湟水国家湿地公园内的场景。

青海西宁湟水国家湿地公园地处青海省会西宁市城区,青海省1/3的人口居住于此。2013年,靠着流经这里的湟水,成立了西宁湟水国家湿地公园。不到10年,这里不但能成为国家湿地公园,还加入了中国国家湿地公园创先联盟,获得了诸多荣誉。诸多荣誉的背后有着马成龙近10年的呕心沥血。

从非科班到很专业

毕业于青海省商业学校会计专业的马成龙,1997年毕业后被分配到了西宁市湟水林场。刚到林业系统工作时,他连最基本的树苗的名字都认不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他在没有任何专业基础知识的情况下,从头学起,从苗圃生产、林政管理、荒山造林、城市绿化等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林业知识。

2013年,西宁湟水国家湿地公园成立。36岁的马成龙被委以重任,调到这里参与建设、宣教等重要工作。建园之初,万事待兴,湿地公园建设、管理没有经验可循,科研监测、科普宣教工作亟待开展。湿地管理与保护工作对他来说,又是一个学习的新起点,只能再次从头学起。

他认为,面对责任,多一些“舍我其谁”的担当,少一些“不归我管”的推卸;面对工作,多一些干就干好的进取精神,少一些得过且过的混世心态;面对事业,多一些敢为人先的创新,少一些因循守旧的套路。

于是,他钻研学习野生动植物分类和摄影相关知识,望远镜、照相机、动植物保护和动植物分类相关书籍就是他随身携带的装备和随手翻阅的教课书。在工作中记录,在工作中学习,在工作中思索,在工作中提高。他的足迹遍布了湿地公园每一个片区、每一处河道、每一块湿地、每一个角落,时刻记录着湿地公园的野生植物和湿地鸟类,关注着湿地公园野生鸟类新分布,思考着如何加强对湿地公园管理、保护与恢复。

江北水城马成龙(一腔热血撒湟水)(2)

宣教体系建之不易

建好湿地公园是为了让全市市民受益,而做好湿地公园宣教与监测工作尤为重要, 其中湿地公园宣教工作是湿地保护的重中之重。在马成龙的努力下,2014年起,湿地公园陆续开始了湿地课堂等的建设。先后创立了西宁市一中、西宁市光华小学、西宁市文汇小学、西宁市杨家庄小学4处湿地学校,并在宁湖片区、海湖片区、北川河片区等人口密集的区域建设了湿地知识科普宣传文化长廊5处、大型宣传牌3块、湿地科普标识宣传牌700余块,制作西宁市湟水湿地公园宣传图册及宣传资料10000册、印刷《青海西宁湟水国家湿地公园野生鸟类图谱》3000册,初步建成了西宁市湟水湿地公园湿地宣教体系。

亲历亲为建设科普馆

2015年,湿地公园湿地科普馆开始建设,这是青海省第一处以湿地宣教为主题,针对西宁市中小学生为主要宣教对象的科普宣教场所。科普馆的设计、装修和宣教内容的布设成了湿地科普馆建设的关键。怎样给市民和中小学生呈现一个布局合理、功能完整、内容丰富的科普场馆,让马成龙倍感压力。科普馆的每一处设计、每一个画面、每一句解说,他不仅要提供、审核内容,建设的现场处处都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

那年夏天,他远在陕西70多岁的老父亲病重住院无人看护,家里急切地打来了电话,希望他能抽时间回来看看,照顾一段时间。他含着眼泪给家里讲述了工作的忙碌,无法请假回家的情况,毅然坚守在科普馆建设现场,直到几天后,他听到父亲病情好转的消息后,悬着的心才踏实下来。功夫不负有心人,2017年,湿地公园科普馆顺利开馆,迎来了一批批的参观市民游客、中小学生和省内外的专家学者,得到了一致的好评。

此外,他还与青海省环境教育协会、青海山水自然资源研究院长期合作,开展了丰富多样的湿地宣教工作,举办“西宁湟水湿地鸟类”摄影大赛,在每年的“世界湿地日”“爱鸟周”“科技周”“野生动物宣传周”,都积极组织宣传活动,参加志愿宣传,并依托西宁湟水国家湿地公园科普馆和湿地公园动植物资源,在鸟类栖息地和候鸟迁徙季节积极组织市民亲子活动和中小学生观鸟和野生动植物观察活动。他既是组织者,又是讲解老师,凭着自己丰富的湿地和野生动植知识讲述着湿地公园的一点一滴。多年来,他参与组织相关科普宣传活动150多场,参与人数3万多人次。

江北水城马成龙(一腔热血撒湟水)(3)

△高原湿地

鸟的乐园离不开辛勤的园丁

湿地公园又是鸟的乐园,这里的野生鸟类种类和数量显著增多,由建设之初的45种增加到现在的152种,绿头鸭、斑头雁、绿翅鸭、渔鸥、普通秋沙鸭普遍分布,鸳鸯、罗纹鸭、银鸥、凤头䴙䴘、小䴙䴘、普通鸬鹚、池鹭、黑水鸡、大白鹭等异地水鸟也在湿地公园内栖息,湿地植物生物多样性进一步丰富,植物种类增多,香蒲、芦苇生长旺盛。湿地公园经过多年的建设,越来越多的鸟类在这里安家。

这些离不开马成龙辛勤的汗水和努力,为了更好地掌握湿地公园水质、水文、气象及野生动植物本底资源,马成龙长期与青海师范大学、西宁市观鸟协会等科研团队一起,对湿地公园进行了一次次的本底资源监测。各项监测工作是一个重复的调查工作,是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结合体,既需要熟悉湿地公园的各个区的地理特点,也需要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识别知识。他与监测团队一道,建立了湿地公园监测中心,在湿地公园设立土壤固定监测样地6处,水生植物监测样地6处,乔木监测样地1处,灌木监测样地3处,草地监测样地3处,水文自动监测点3处,气象自动监测点1处,鸟类自动监测站5处……他在一次次监测样点的选点中,一遍遍监测调查过程中,设置每一个样点,记录每一项监测数据,单纯而又繁复,一年一年地开展着。研究成果表明,西宁湟水国家湿地公园综合健康指数(CHI)由2014年的51.1增加到2018年的70.3,增幅达到37.5%。2014年以来,西宁湟水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系统健康不断改善,生态系统服务持续提升。到2020年,西宁湟水国家湿地公园为西宁市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高达6.18亿元,内容涵盖休闲娱乐、科研宣教、固碳释氧、水源涵养、水质净化的15项内容,湿地公园生态系统健康不断改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持续提升,一园辐射一城的格局初步形成。

江北水城马成龙(一腔热血撒湟水)(4)

△美丽的湿地

心愿得偿成为国家级湿地公园

2018年,西宁湟水国家湿地公园迎来了验收之年,这是对湿地公园多年建设的一次重要的考验。湿地公园的建设凝聚了马成龙5年来的心血,是对他一遍遍翻看《青海西宁湟水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一年年制定《实施方案》,一次次监督工程实施,一场场参与科普宣传、一轮轮开展科研监测结果的考核。他的心里充满了渴望,也充满了焦虑。验收前一年的时间里,他一次次陪同专家学者对湿地公园建设进行评议,认真地准备着湿地公园验收需要的各项材料,对比着《国家湿地公园验收管理办法》,逐项进行打分,找出湿地公园建设中的短板和不足,提出解决的办法。2018年12月31日,国家林草局下发文件,青海西宁湟水国家湿地公园通过验收,正式挂牌成为“国家湿地公园”。这一刻,他期盼了整整5年,是对他5年来参与西宁湟水湿地建设与保护工作的肯定,是青海西宁湟水湿地公园进一步发展的又一个起点。

多年来,湿地公园先后获得中国林学会颁发的“全国林业科普基地”称号、青海师范大学颁发“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实习基地”称号、共青团西宁市委颁发的“西宁市青少年绿色实践基地”称号、西宁市科协颁发的“西宁市科普基地”称号和中植协“湟水生态教育基地”荣誉称号。

马成龙自己通过多年的工作、学习和知识的积累,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先后参与完成《青海野生植物图谱精选》《青海玛可河种子植物》《青海野生药用植物》《青海澜沧江源种子植物》《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常见野生植物》《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常见野生动物》 《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常见野生植物识别手册》《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常见野生动物识别手册》《青海常见野生植物识别手册》《青海祁连山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图谱》《青海祁连山自然保护区野生植物图谱》《青海孟达自然保护区野生植物图谱》《西宁市区野生鸟类图谱》《青海高原灌木造林技术》《青海高原乔木造林技术》等专业书籍的编写和《大美青海生态系列丛书》《生态西宁》等20多画册的编写编辑。并参与“青海主要野生植物研究”“青海玛可河种子植物研究”“青海三江源野生药用植物及区系成分研究”“青海野生花卉繁育基地建设”“青海澜沧江源野生种子植物及区系成分研究”“青海野生植物分类和栽培技术推广研究”研究“青海高原小叶杨优良无性系选育研究”“美洲黑杨和小叶杨杂交优良无性系选育”“青海栽培植物及区系成份研究”《小叶杨的优良特性和推广应用意见》等科研成果研究。

2019年9月,青海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理事会会议通过,马成龙为青海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理事。2021年,马成龙荣获青海省林草系统“优秀管护员”称号和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保护鸟类优秀个人”称号。

多年的劳作,他头发已渐显斑白,高血压、胃病、胆囊炎、胆结石、肾结石等都找上了他。2019年、2021年,他两次累倒在工作岗位上,住进了医院。尽管如此,他还是时常牺牲自己的周末时间,夜以继日地工作着,默默无闻在自己平凡工作岗位上奉献着自己的力量。(《绿色中国》2022.8A)

本文来自【绿色中国】,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