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卫星研制全过程(冷战下的科技较量)

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在这深邃和神秘的宇宙中,是最早出现的人造物体。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和前苏联拉开了冷战的序幕,不只在军事,更多是科技领域的相互较量。这两个世界超级大国各自组织了一批科学家、高级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科研攻关。

人造卫星研制全过程(冷战下的科技较量)(1)

1955年7月29日,美国公开宣布,要在1957年的“国际地球物理年”发射人造卫星。这时,前苏联的火箭总设计师谢尔盖·科罗廖夫,正致力于前苏联的航天技术发展。当他从收音机里听到美国这消息时,心情焦灼不安。

没有时间再考虑了!科罗廖夫彻夜未眠,连夜赶写了一份关于加快研制苏联人造地球卫星的计划,天亮他就将报告递给了当时的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

苏联政府很快批准了科罗廖夫的报告,加快了在哈萨克大草原建设卫星发射基地的步伐。科罗廖夫受命于非常时刻,这是一项极其重要的特殊使命,他率领一批火箭专家、高级技术人员,开始了一场争分夺秒的战斗。科罗廖夫知道,要把人造卫星送入地球运行的轨道,必须具有足够推力的运载火箭。但是,他们当时只有单级火箭,而单级火箭的推力明显不足。

人造卫星研制全过程(冷战下的科技较量)(2)

科罗廖夫苦苦思索着。如果这个问题不能解决,他们的计划也就无从实现。于是,科罗廖夫登门拜访了齐奥尔科夫斯基(宇航之父),这是一位影响科罗廖夫一生的人物。

听完科罗廖夫的问题,齐奥尔科夫斯基陷入了沉思:单级火箭推力太小,那么双级、多级火箭呢?“类似火车,一列火车可以有10节车厢,也可以有15节车厢,就看载客量大小而定。这火箭,是不是也可以来个列车式呢?”齐奥尔科夫斯基说。

科罗廖夫豁然开朗,他根据齐奥尔科夫斯基“火箭列车”的设想,开始设计具有更大推力的运载火箭。在研制过程中,他不断完善,提出用串并联或并联的方式组成多级火箭或捆绑式火箭。

人造卫星研制全过程(冷战下的科技较量)(3)

两年过去了,科罗廖夫的研制计划迎来了最关键的时刻。1957年10月4日夜晚,哈萨克大草原卫星发射基地上的中央,矗立着一枚巨大的两级火箭。在强烈的探照灯光照射下,就像一柄利剑耀眼夺目。

发射的时刻终于到来了,人们紧张得连呼吸都快停止了。倒计时后一声巨响,在耀如白昼的火光中火箭冲天而起,发射成功了。

火箭载着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把这颗重83.6公斤,带有两个无线电发射机的铝合金小球送入了地球轨道。

人造卫星研制全过程(冷战下的科技较量)(4)

当科罗廖夫和同事们收到这个小球上发射回来的无线电波时,他们激动得热泪盈眶,这是人类进入宇宙航行的时代!

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科罗廖夫终于实现了夙愿,抢在美国之前将人造地球卫星送上太空。

1970年4月24日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这是中国独立制造并发射的,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这标志着,中国在航空航天的科技领域,开启了新的征程。

人造卫星研制全过程(冷战下的科技较量)(5)

人造卫星研制全过程(冷战下的科技较量)(6)

所有参与卫星发射的科学人员,在当时最艰苦的环境下,成功的研发,感谢他们的努力和付出,今天的中国再也不会被别人打压恐吓,这些科技的进步,让所有中华儿女自豪,对未来更自信。致敬所有为国家负重前行的守护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