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是不是开创了豪放一派(是苏轼不会押韵)

苏轼是不是开创了豪放一派(是苏轼不会押韵)(1)

真是苏轼不会押韵吗?那是我们在用滞后的韵书去看宋词

文|郑万才

经常有诗友问我,如何看待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韵脚“壁”字出韵的问题。甚至有人以此为由,说苏轼的这首词就出韵。那么,真的是苏轼不懂得押韵,连出韵都不知道吗?

下面,我们来先看看苏轼的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吧: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是苏轼的千古名作,各种评论太多,在这里,我就不对作品作评价了,只看韵脚。

要了解一首诗词是不是押韵,首先我们就得知道它的韵脚到底是什么。这是判断是不是押韵首先要走的第一步。离开这一步,是无法进行下去的。苏轼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词,韵脚是:

知道了韵脚后,我们就应该知道这些韵脚上的字,到底属于什么韵部。这是古人的作品,我们只能用古汉语的标准去看待,而不能用现代汉语的发音去看待。

物,入声五物;

壁,入声十二锡;

雪,入声九屑;

杰,入声九屑;

发,入声六月;

灭,入声九屑;

发,入声六月;

月,入声六月。

如果单这样看,显然是不在一个韵部的。那么,这些字是不是不能押韵呢?

时下诗词界判断是不是出韵,词一般用的是《词林正韵》。下面,我们来看看《词林正韵》中相关的韵部,即第十八部:

入声五物、六月、七曷、八黠、九屑、十六叶通用。

也就是说,这些韵部的字,在填词的时候,是可以相互押韵的。那么,苏轼词中的“壁”字,明显不是这些韵部里面的字。那么,是不是可以判断苏轼的这首词出韵呢?大家别急,继续往下看。

苏轼是不是开创了豪放一派(是苏轼不会押韵)(2)

首先,我们来看看宋人用东坡韵的部分词:

念奴娇(其一) •上洪帅王予道生辰正月十六日,用东坡韵

宋•石孝友

半千宝运,瑞清朝、诞育人间英物。暖律吹灰春到也,迟日光腾东壁。婺女双溪,沈郎八咏,辉映皆冰雪。储精毓秀,几年一个人杰。 须信和气随人,粉梅欺黛柳,娇春争发。翠幕重重称寿处,莲炬蕙烟明灭。鼎席犹虚,九重频念此,衮衣华发。明年今夜,凤池应醉花月。

念奴娇(其一)•南康军和苏韵

宋•文天祥

庐山依旧,凄凉处、无限江南风物。空翠晴岚浮汗漫,还障天东半壁。雁过孤峰,猿归危嶂,风急波翻雪。乾坤未老,地灵尚有人杰。 堪嗟漂泊孤舟,河倾斗落,客梦催明发。南浦闲云连草树,回首旌旗明灭。三十年来,十年一过,空有星星发。夜深愁听,胡笳吹彻寒月。

酹江月(其二)•驿中言别友人

宋•文天祥

水天空阔,恨东风、不借世间英物。蜀鸟吴花残照里,忍见荒城颓壁。铜雀春情,金人秋泪,此恨凭谁雪?堂堂剑气,斗牛空认奇杰。 那信江海余生,南行万里,属扁舟齐发。正为鸥盟留醉眼,细看涛生云灭。睨柱吞嬴,回旗走懿,千古冲冠发。伴人无寐,秦淮应是孤月。

念奴娇(其三)•和友驿中言别

宋•文天祥

乾坤能大,算蛟龙、元不是池中物。风雨牢愁无著处,那更寒虫四壁。横槊题诗,登楼作赋,万事空中雪。江流如此,方来还有英杰。 堪笑一叶漂零,重来淮水,正凉风新发。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去去龙沙,江山回首,一线青如发。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

念奴娇(其三)

宋•叶梦得

云峰横起,障吴关三面,真成尤物。倒卷回潮目尽处,秋水黏天无壁。绿鬓人归,如今虽在,空有千茎雪。追寻如梦,漫馀诗句犹杰。 闻道尊酒登临,孙郎终古恨,长歌时发。万里云屯瓜步晚,落日旌旗明灭。鼓吹风高,画船遥想,一笑吞穷发。当时曾照,更谁重问山月。

看了这些用苏轼韵脚的词,我们不禁要问,难道这些词家和苏轼都不知道“壁”字是出韵的吗?

苏轼是不是开创了豪放一派(是苏轼不会押韵)(3)

其次,我们再来看看其他有关“壁”字韵脚的词。

贺新郎(其一)•黄州赤壁

唐末宋初•无名氏

苏子秋七月。向凉宵、扁舟与客,共游赤壁。清吹徐来波不动,举酒诵诗属客。白露与、水光相接。万顷茫茫风浩浩,飘飘乎、遗世而独立。棹兰桨,溯空阔。 正襟危坐而言曰。客知夫、天地之间,久长无物。惟有清风与明月,万古用之不竭。寓耳目、为声为色。客笑欣然重酌酒,忽盘肴既尽杯狼籍。□□□,东方白。

这首词的韵脚是:

月,入声六月;

壁,入声十二锡;

客,入声十一陌;

接,入声十六叶;

立,入声十四缉;

阔,入声七曷;

曰,入声六月;

物,入声五物;

竭,入声六月;

色,入声十三职;

籍,入声十一陌;

白,入声十一陌。

按照《词林正韵》第十七部:“入声四质、十一陌、十二锡、十三职、十四缉通用”;《词林正韵》第十八部:“入声五物、六月、七曷、八黠、九屑、十六叶通用”。的规定,显然,这首词的韵脚是相当“混乱”。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首:

金盏子

宋•史达祖

奖绿催红,仰一番膏雨,始张春色。未踏画桥烟,江南岸、应是草秾花密。尚忆溅裙苹溪,觉诗愁相觅。光风外,除是倩莺烦燕,谩通消息。 梨花夜来白。相思梦、空阑一林月。深深柳枝巷陌,难重遇、弓弯两袖云碧。见说倦理秦筝,怯春葱无力。空遣恨,当时留秀句,苍苔蠹壁。

韵脚为:

色,入声十三职;

密,入声四质;

觅,入声十二锡;

息,入声十三职;

白,入声十一陌;

月,入声六月;

碧,入声十一陌;

力,入声十三职;

壁,入声十二锡。

和上面一首一样,按照《词林正韵》第十七部和第十八部通押的规定,这一首也是韵脚混乱的。

其他的词,如:

念奴娇(其四) •寿方德润

宋•刘克庄

卯君来处,与眉州仙子,依稀同日。一自前朝龚蔡后,颇觉壶山岑寂。谁料端平,继居遗补,复有斯人出。幅巾林下,姓名玉座长忆。 须信谄语尤甘,忠言最苦,橄榄何如蜜。诸老萧疏星欲晓,留取南都铁壁。洛社自佳,镜湖虽好,莫问君王乞。年年岁岁,大家同做真率。

韵脚:

日,入声四质;

寂,入声十二锡;

出,入声四质;

忆,入声十三职;

蜜,入声四质;

壁,入声十二锡;

乞,入声五物;

率,入声四质。

这首词也如上面例子一样。如果按照《词林正韵》通押的规定,韵脚也是混乱的。

那么,难道是这些作品真的不押韵吗?我想,答案是否定的。

苏轼是不是开创了豪放一派(是苏轼不会押韵)(4)

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看起来“不押韵”的词呢?

其实,我们是在用滞后的《词林正韵》的标准来看宋词。并非这些词不押韵,而是没有按照《词林正韵》的标准在押韵。这一点很好理解,宋词在先,《词林正韵》在后,宋人当然不可能按照《词林正韵》的标准去押韵,除非可以穿越。

可能有人会说,《词林正韵》不是按照宋词的押韵去总结的吗?这里我要说的是,撰写《词林正韵》的作者可能参考了宋词,但并非完全按照宋词的押韵标准去分韵。以上的例子正是如此。才有了很多诗友说苏轼的词中“壁”字出律。

如果我们在读宋词的时候有所注意。不仅仅以上的词如此。其中还有很多词也是如此。比如,前鼻韵和后鼻韵通押,无论在《平水韵》《词林正韵》《诗韵新编》还是《中华新韵》中,都是不允许的,但在宋人的词中,却大量存在这样的作品。下面摘几首给大家看看。

采桑子(宋•朱藻)

障泥油壁人归后,满院花阴。楼影沈沈。中有伤春一片心。 闲穿绿树寻梅子,斜日笼明。团扇风轻。一径杨花不避人。

采桑子其三(宋•宋先生)

夜来子后披衣坐,心定神清。见个真人。脸似胭脂体似银。 炉中火焰炎炎起,紫气腾腾。一粒丹成。管取飞升上帝京。

添字采桑子(宋•李清照)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采桑子• 寓意(宋•赵长卿)

疏帘乍卷孜孜看,冰玉精神。体白停匀。端的于人不薄情。 更无背约和焦燥,各表真诚。才得相亲。切莫分张向别人。

采桑子其一•三月晦必东馆大雨(宋•赵师侠)

连朝雨骤驱春去,瓦注盆倾。不记初春。润柳催花忒有情。 春光解有重来日,宁耐休争。待得秋深。听你无聊点滴声。

苏轼是不是开创了豪放一派(是苏轼不会押韵)(5)

从这些词中,大家不难发现,前鼻韵和后鼻韵相互押韵的情况。由此可见,宋人填词的时候,押韵和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词林正韵》是有区别的。而我们已经用惯了《平水韵》和《词林正韵》,每每判断是不是押韵,都在用这两部韵书。但事实上,无论《平水韵》对唐诗,还是《词林正韵》对宋词,这两部韵书都是滞后的。由于《词林正韵》并没有完全按照宋词的押韵去划分,导致了宋人的一些作品,按照《词林正韵》的押韵标准去看待,一些韵脚是不能通押的,导致了所谓的出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壁”字,正是如此。

可见,不是苏轼他老人家的词不押韵,而是我们用滞后的《词林正韵》去看待宋人的作品产生的错误判断。

苏轼是不是开创了豪放一派(是苏轼不会押韵)(6)

作者简介

郑万才,77年生,云南彝良人,网名狂野孤狼,号三迤狂客。中华诗词论坛云南分论坛创始人。狼社创社人。历任中国诗词、诗选刊、中华诗词等十余家论坛首席版主、总版主,中华诗词论坛高级管理员学术部副部长,中国诗词协会副会长等职。现为中诗协研究会副会长,狼社社长,《千家诗词》主编及多家诗词组织顾问。

更多推荐

有人说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不押韵,不是不押韵,是你不知道

这些楹联禁忌,是你必须知道的,免得闹笑话不说,还惹人生气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