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恢复期注意事项 最新川崎病管理指南发布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川崎病恢复期注意事项 最新川崎病管理指南发布(1)

热乎的川崎病管理指南来啦~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主要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的、以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发热性疾病。

其特点是急性发热期所有中型动脉和多个器官、组织的全身性炎症,其中冠状动脉损害(CAL)是最严重的并发症,未经治疗的患儿约25%会发生CAL,且有心肌梗死及猝死的风险,是发达地区儿童获得性心脏病的首要原因[1]

近期,美国风湿病学会(ACR)和血管炎基金会发布了川崎病的管理指南[2]。该指南为KD的诊断检测、治疗和管理提供了建议。该指南更加侧重于常见于风湿免疫科的各类临床情况,来跟着界妹一起看下去吧~

川崎病恢复期注意事项 最新川崎病管理指南发布(2)

KD的分型

为了方便大家理解后续的指南内容,我们先来了解下该指南中KD的几种分型:

完全型KD:不明原因发热持续至少5天,且至少有以下5项主要临床表现中的4项。

1)非渗出性双眼球结膜充血;

2)口腔黏膜弥漫充血,杨梅舌,口唇充血皲裂;

3)肢端变化:急性期掌趾红斑,手足硬性水肿;恢复期膜状脱皮;

4)多形性皮疹;

5)急性非化脓性颈部淋巴结肿大,通常直径>1.5cm。

不完全型KD:发热亦≥5d,但仅具备KD其他主要临床表现中的2~3项。新生儿期的KD以不完全型多见,可能与其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有关。

急性KD:KD发热初期。

八大建议:

IVIG(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是KD初始治疗的标准

建议1:对于具有IVIG耐药高风险或发生冠状动脉瘤(CAA)的急性KD患者,有条件地建议使用IVIG和辅助糖皮质激素(GC)作为初始治疗,而不是单独使用IVIG。

由于儿童处于不断生长发育的过程,冠状动脉内径随体重、身高、体表面积(BSA)而变化。单纯以冠脉内径值来定论冠状动脉是否扩张并不完全科学,因此提出应用Z值来表述KD患者冠状动脉内径的变化。

Z值是标准差的倍数,是在测定冠脉内径的基础上,通过以BSA为自变量的回归方程计算得出。

2017年AHA依据Z值对KD冠状动脉异常的分类为[3]

Z值<2为无病变;

2<Z值<2.5、最初Z值<2,或随访期间Z值下降≥1为扩张;

小型CAA:2.5≤Z值<5;

中型CAA:5≤Z值<10,或冠脉内径绝对值<8mm;

大或巨大CAA:Z值≥10,或内径绝对值≥8mm。

Z值≥2.5定义为高风险。

当治疗医生不确定患者是否有发生CAA的高风险,或当辅助GC治疗可能对患者有害时,有条件地建议单独使用IVIG。对于没有高风险特征的患者,通常不建议使用GC。

建议2:对于具有IVIG耐药高风险或发生CAA的急性KD患者,有条件地建议使用IVIG和其他非GC免疫调节免疫抑制剂作为初始治疗,而不是单独使用IVIG。

这适用于部分对GC有禁忌证的患者。同时,当医生无法确定使用GC或非GC会对患者造成的不良反应时,则应单独使用IVIG。

建议3:对于不完全型KD患者,强烈建议在确诊时立即使用IVIG治疗,而不是推迟治疗到第10天或更晚。

因为冠状动脉扩张的风险每天都在增加,延迟治疗的后果可能会导致严重的CAA或破裂。

此外,对于符合不完全或完全型KD标准的患者,在第10天之前退热并不意味着停止治疗。对于急性KD的患者,也建议进行治疗,因为这些患者仍有发生不良后果的高风险。

建议4:对于急性KD和疑似或诊断为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MAS)的患者,强烈建议使用IVIG治疗KD和其他药物治疗MAS。

MAS是继发性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LH)的一种形式,是KD的潜在并发症。患有持续发热、脾肿大、铁蛋白水平升高和血小板减少症的KD患者可能怀疑存在MAS。

KD或MAS治疗不当可能导致CAA或冠状动脉狭窄,从而使得KD患者因心肌梗死或冠状动脉破裂死亡,或MAS患者因多器官功能障碍死亡。因此,每个疾病应单独考虑并进行适当的靶向治疗。

建议5:对于初次使用IVIG治疗后出现急性KD和持续发热的患者,有条件地建议使用第二个疗程的IVIG,而不是使用GC。

研究表明,重复IVIG疗程与单剂量脉冲糖皮质激素之间的冠状动脉转归没有差异。尽管目前的证据没有明确证据表明第二疗程的IVIG优于GC,但根据目前的治疗标准,有条件地建议在第一次给药后持续发热>36小时的患者使用第二疗程IVIG。

然而,作为一项有条件的建议,使用GC治疗是合理的替代疗法。因为重复剂量的IVIG可能使患者面临溶血性贫血的风险。

对于有IVIG溶血性贫血危险因素的患者,如非O型血型,应考虑替代疗法,如GC或非GC免疫调节疗法。常规治疗中不建议使用联合疗法,除非是患有极端严重疾病的患者。

未分级的立场声明:对于反复使用IVIG治疗后出现急性KD和持续发热的患者,可以使用GC或非GC免疫调节剂治疗。

建议6:对于急性KD患者,强烈建议使用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的药物毒性相对较低,且如果不抑制血小板活性会产生严重后果(如冠状动脉血栓形成)。

建议7:对于急性KD并随后退热的患者,强烈建议继续每日监测体温。

KD患者可能会有以退热和其他症状为先兆的复发情况。此外,发热持续时间是CAA的预测因素。因此,出院后1-2周内,应每天对患者进行发热监测。

发热的定义为:较大儿童的口腔温度和婴儿的直肠温度>38.0℃或者腋窝温度>37.5℃。医生在患者出院时应指导父母或监护人如何测量体温,并告诉他们在再次发热时联系医生。

建议8:对于IVIG治疗后关节炎持续存在且没有CAA的急性KD患者,有条件地建议使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治疗关节炎,而不是不使用NSAIDs。

急性和亚急性KD患者可发展为关节炎。一般来说,关节炎可以用NSAIDs治疗,但其他的NSAIDs会直接抑制阿司匹林乙酰化环氧化酶,从而降低阿司匹林的保护作用。

可以在使用其他NSAIDs之前服用阿司匹林来缓解其对阿司匹林药物作用的影响,但鉴于这会导致其潜在的药物毒性增加,通常不推荐联合治疗。

对于无CAA、不需要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以及需要额外治疗的关节炎患者,可以暂时停用阿司匹林,并根据需要使用短期(3-4周)NSAIDs。

相反,如果由于CAA需要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则可以短期使用GC或局部使用NSAIDs。如果需要长期使用NSAIDs(即时长>3周),特别是在CAA患者中,应咨询儿科血液学家或心内科医生以考虑使用其他抗凝剂(如氯吡格雷)。

川崎病恢复期注意事项 最新川崎病管理指南发布(3)

图 KD治疗的关键建议

关于诊断性影像学的三大建议

建议1:对于疑似不完全型KD和发热的儿童,强烈建议进行冠状动脉超声心动图

与典型KD患者相比,不完全KD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风险增加。因此,对于怀疑为不完全型KD的患者,应尽快确诊,以便评估与CAA高风险相关的特征,立即开始治疗,并预防不良后果。

建议2:对于患有不明原因导致休克的儿童,强烈建议进行超声心动图和冠状动脉测量。

原因不明的休克可由川崎休克综合征引起,川崎休克综合征是KD的公认表现。超声心动图可以评估心脏功能,帮助确定潜在的病因,尤其是在那些有长期发热史的患者中。

建议3:对于患有不明原因MAS的儿童,强烈建议进行超声心动图和冠状动脉测量。

对于原因不明的MAS患者,KD应被视为潜在的病因。包括冠状动脉在内的超声心动图是确定KD为潜在可治疗潜在疾病的一种方法。

注:指南中提及的强烈建议适用于所有或几乎所有患者;有条件的建议适用于大多数患者;当某个问题的证据不支持分级建议,但有必要为这个问题提供指导,指南提供了“未分级的立场声明”。

参考文献:

[1]隋坤鹏, 孙一丹, 王海燕,等. 川崎病治疗研究的新进展[J]. 医学综述, 2021, 27(1):6.

[2]Mark Gorelik, Sharon A. Chung,et al. 2021 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Vasculitis Foundation Guideline for the Management of Kawasaki Disease. Arthritis & Rheumatology 2022.

[3]McCrindle BW, Rowley AH, Newburger JW, Burns JC, Bolger AF, Gewitz M, et al.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long-term management of Kawasaki disease: a scientific statement for health professionals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Circulation 2017;135:e927–999.

本文首发:医学界风湿免疫频道

本文作者:Mercury

本文审核:陈新鹏 副主任医师

责任编辑:CiCi

版权声明

本文转载 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 End -

医学界力求其发表内容在审核通过时的准确可靠,但并不对已发表内容的适时性,以及所引用资料(如有)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等作出任何承诺和保证,亦不承担因该些内容已过时、所引用资料可能的不准确或不完整等情况引起的任何责任。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者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川崎病恢复期注意事项 最新川崎病管理指南发布(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