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终对一个人来说是多大的幸运(生命的最后时刻)

在生命的尽头,你会想要用什么样的方式去过?

电影《亲爱的房客》里面,奶奶周秀玉老年丧子,自己带着孙子和儿子生前的伴侣一起生活。

她疾病缠身,日子几乎在轮椅上度过,生活也常常要依赖他人照顾。她又迷信偏方,常常私下买各类土郎中的神药来治病,结果越治越坏,医院诊断后发现有败血症的症状,需要尽快做手术截肢。

在她的强烈要求下,手术最终被放弃,回到家中自行疗养。

只因为,她不希望自己人生的最后,只有丧亲的痛苦,还有每天往来医院吃药、洗肾、做手术截肢。

善终对一个人来说是多大的幸运(生命的最后时刻)(1)

她躺在床上,忍受着疼痛的折磨,连视力也逐渐丧失。

生命的最后,她服用了过量的止痛剂,恍惚中看到了过世的儿子来迎接自己,这一刻她终于感到久违的快乐,在睡梦中离去。

周奶奶大概还算是幸运的,因为在最后的时光里,始终有人在身旁尽心尽力地照顾她,而她也释怀了儿子的离去。

但对于更多的人来说,临终也许是慌乱匆忙的,带着遗憾和痛苦,在对死亡的恐惧中猝然离去。

如何才能死得幸福,也就成为了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日本临终关怀领域的推动者柴田久美子在著作《善终守护师》里,则分享了她26年的临终关怀工作里,是如何让人拥有一个幸福的谢幕。

善终对一个人来说是多大的幸运(生命的最后时刻)(2)

01 善终守护师:陪伴临终者走完最后一程

善终守护师,顾名思义是陪伴临终者直到生命最后一刻,过程中尽可能提供贴心照顾,并帮助亲友与之好好告别的守护者。

这里面,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协助临终者以自己想要的方式离去。

尤其对于患病的人而言,多数人 并不想要在医院里离去,更希望回到自己熟悉的家中,也不希望为了延续生命而做无休止的治疗,因为此刻治疗已经无法帮他们获得健康,反而更像是遭罪。

所以,当有的临终者希望放弃治疗,回到家中用体面的方式离去,如果这一愿望能够得到尊重,他们也能够获得更多的宽慰。

事实上,这一点看起来容易,现实中未必能够实现。

首先对于家人而言,是否尊重当事人要求选择放弃治疗,内心必然经历挣扎的过程。

谁都不希望留下遗憾。万一若干年后,后悔自己当时没有尽全力延续对方的生命,又何从弥补呢?

其次,有的时候,人的意愿未必能够得到清晰的表达。

尤其对于阿尔兹海默症患者,也许早已分不清现实和幻想,更不知道此刻处于何种境地;有些身患重病的临终者,也许也陷入无法自由表达的境地,只能由家人代为安排。

在这种情况下,人也许真的未必能以自己理想的方式结束,更说不上幸福。

在柴田久美子看来,临终者的幸福有三个要素:

第一点,就是真正接受死亡这件事。

谁都惧怕死亡,谁也知道人固有一死,但真正直面死亡的时候,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坦然接受。

尤其意外无处不在——癌症、车祸、飞来横祸,可能我们尚未准备好面对死亡,就被告知时日无多,这样的冲击是毁灭性的。

但一个人如果始终无法接受自己要死去这件事,就会陷入愤怒和痛苦之中,也无法和世界好好告别,反而会让死亡的痛苦成倍放大。

这也和一个人的生死观有关。如果我们在活着的时候就没有思考过死亡,对死亡充斥着种种消极观念,那么自然难以幸福地离去。

善终对一个人来说是多大的幸运(生命的最后时刻)(3)

第二点,则是相信迎接使者一定会到来。

传说人在弥留之际,会看到早已不在人世的家人朋友们围绕在床头,准备带领自己迈进另一个国度。毕竟死去的人不会开口说话,所以传说也无从证实,但它有一个显著的好处——听起来死亡也并不孤独,也没那么可怕。

这也是给临终者信念上的支持。

曾经有人说,人的出生和死亡,都是孤零零地来到世上又独自离去。

降生于世时我们一无所知,但庆幸始终会有家人在等候,所以也无需害怕;可离开时,就只能自己独自上路,恐惧就在所难免。

所以,相信迎接使者会到来,其实就是心怀信念:“我并不孤单,我可以放心地走”

第三点,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规划临终。

有的人想要回老家,有的人则宁可呆在现在的房子里,也会有的人希望死前能见到某些特定的亲人朋友,葬礼采用特定的仪式;如果身患疾病的,甚至可能要求放弃延命治疗。

能够自由地做决定,大概人生的最后才算得上真正没有遗憾。

可见,死亡的终点,与一切外在物质并没有太多关联,一个人能否拥有内心的平静、笃定,才影响着最终的幸福。

02 临终关怀,依然等待被认识

善终关怀这件事,听起来很美好,然而现实中普及度和接受度依然远远不够。

这是因为,一方面大家忌讳谈论死亡,自然对于临终相关事项缺乏了解。

另一方面,过去大家常常把临终这件事简单化。临终并不仅是徒然等待死亡的到来,而是为临终者给予身心上的支持。

在《善终守护师》这本书里提到了很多临终关怀的案例,例如在临终者逝去前,告诉对方“没问题”,给予呼吸引导,帮助他们放下紧张和恐惧,并且还会抚触他们的身体,缓和疼痛并传递温暖。

更早一些,还会帮助他们处理好身后事的规划,见到想见的人,做好心理辅导,让临终者得以在平静的心境里迎接死亡。

在国内一则关于社区临终关怀的报道里,志愿者还会想办法帮患病的临终者处理好发臭溃烂的伤口,让他们的最后的时光里保持干净得体。

可以说,临终关怀里的人文部分,比单纯地关注在哪里、以何种方式去世,显得尤为重要。

但想要临终关怀的理念得以推行,除了让大众接受死亡教育,还亟需制度的支持。

善终对一个人来说是多大的幸运(生命的最后时刻)(4)

柴田久美子在日本发起的“善终守护师”协会,主要依赖志愿者协助,并依靠部分政策提供的临终关怀补助。

而在国内,临终关怀这个字眼不常见,更多是讲“安宁疗护”。

目前来说,国内的安宁疗护主要划分为四种模式:综合医院临终病房模式、宁养院模式、社区医院模式和家庭病床模式。

第一种是在医院里设置临终关怀病房,家属可以在这里陪伴病人走完人生最后一程。但是安宁病房偏向于公益性质,最多是帮助病人缓解疼痛,无法提供进一步的关怀服务。

宁养院和社区医院的模式仍旧处于探索中,虽然服务及专业度相较于临终病房有提升,但也意味着需要有更大量的资金和人员投入,因而发展受限。

家庭病床模式则最为常见,毕竟符合中国传统孝道,但对于提供照看的家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投入精力进行居家护理,自己同样也会面临心理上的考验。

不管是哪种,距离柴田久美子所倡导的善终守护,依然还有一定距离。

一个人能否尊严地、幸福地死去,除了需要他能负担起一定的费用,也急需要专业的守护者提供服务,更重要的是找得到重视临终、能与临终者心意相通的人。

03 死亡,并不可怕

未知死,焉知生。

说起死亡的话题,总觉得有些遥远和沉重。

年岁尚未到晚年,也并未身患重症的人,也许对于死亡总会有一分侥幸,总想着“不会是我”,或者把这个课题留到不得不面对的时刻再行思考。

可随着身边老人们一个个离去,难免也会思考:如果是我,我会希望用同样的方式离开吗?他们走的时候,会是怎样的心情?有没有更好的方式,让一个人活得不那么遗憾呢?

善终对一个人来说是多大的幸运(生命的最后时刻)(5)

柴田久美子女士正是因为父亲的离世,种下了让老人幸福善终的理想。

而她的母亲,也是她的第一个服务对象。在妈妈生命最后的时光里,她日夜怀抱着母亲,正如母亲小时候守护着重病的自己。最后,母亲带着幸福的微笑离去,家人也感受到了莫大的幸福,这也是善终守护的意义。

作为家人,能给予临终者温暖的爱和支持,让死亡不再是痛苦的生离死别,而是平静地告别,也能给依旧活着的人带去力量。

所以,死亡并不可怕,为死亡做好准备,尽早了解临终的真相,也许能帮助更多的家庭减少遗憾,在面对死亡的那一刻,获得直面它的勇气。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