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场文化地标 为什么需要小剧场

作者:高利平 顾星欣 陈姝楠,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剧场文化地标 为什么需要小剧场?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剧场文化地标 为什么需要小剧场

剧场文化地标 为什么需要小剧场

作者:高利平 顾星欣 陈姝楠

如今,街头巷尾的小剧场越来越多。各式各样的小剧场,成为别具特色的文艺地标,为城市增添了一道人文风景。小剧场对于观众来说意味着什么?对城市而言又有怎样的价值?我们走进身边的几家小剧场,寻觅它们魅力所在,思考小剧场未来之路如何走得更好。

城市角落的小剧场,照亮了许多人的生活

“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一曲《牡丹亭》唱出了姹紫嫣红,似水流年。六百年间的曲水流觞,仿佛历历在目,让人心绪百转千回。灯影间,杜丽娘和丫鬟春香在青砖铺就的地面上,向舞台款款前行。舞台周边的梁柱花窗与古色古香的朱漆围栏,丝竹悠扬的唱腔与裙裾翩飞的舞姿,为人们编织了一个美妙的昆曲梦境。

台下,一位名叫徐钊的观众正看得聚精会神,数不清这是他第几次坐在兰苑小剧场观看《牡丹亭》了。大学期间,他曾在这里志愿服务了近3年,见证了兰苑观众来来往往,总有那些熟悉的面孔每周都会相聚于此,共赴一场昆曲盛宴。兰苑小剧场一共有7排座位,第一排与舞台仅有几米之隔。“不插电的演出”是小剧场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原声的环境能够让观众更好地体味昆曲之美。

“兰苑小剧场,可以说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谈及与昆曲的邂逅,徐钊这样说。大一在学校艺术节的演出排练,偶然间听到了老师的推荐,由此知道了昆曲小剧场的存在。从第一次接触到成为一个固定习惯,再到创建一个校级昆曲社团,徐钊与昆曲从此有了不可思议的缘分。毕业工作后,他仍时常抽空回兰苑做志愿者。去年,他如愿考上了戏曲专业研究生。

南京博物院非遗展示馆的老茶馆,是这几年南京这座城市里深入人心的小剧场。这里展示的是戏剧、曲艺等非遗项目,每年有300多场表演,几乎场场爆满。每天下午两点开始,八仙桌上茶香四溢,八仙桌旁宾客满座,观众中既有银发如雪,也有青丝如瀑,还有牙牙学语的小娃娃。家住南京后宰门的吕爷爷八十多岁了,自从四年前发现了这个妙处,每逢晴天必会来此,坐上一个下午。茶馆工作人员小李也为他高兴,“老爷子已把茶馆当成自己家了,整个人的心态都变年轻了!”

除了老年人,专程来老茶馆看戏的年轻人也很多。内蒙古小伙杨晓龙,5年前来到南京,参观完南博后,老茶馆就成了他心底挥之不去的惦念。之后,他多次来宁办事、游玩,第一站必定是南博老茶馆。

南京和附近省市相声爱好者的打卡地——南京开心茶馆,一年到头为大家带来的欢乐数不完,茶馆里经常出现“没位子也不走,观众站着笑两小时”的现象。开心茶馆,一个舞台只有几平方米大的小剧场,让南京人第一次有了一个听相声的精神家园。

除了开心茶馆,永熙茶楼也是江苏相声界的一张响当当的名片。五年前加入这里演出的青年曲艺演员郭辰佳介绍,永熙茶楼现在受众多以年轻人为主,已拥有一批固定粉丝,他们积极组建微信群,分享演出剧照、演出信息等,为小剧场做了很多幕后工作。

小剧场,让更多的文艺爱好者有场地排练、有舞台表演、有机会出彩。扬州新闻政文界京剧联合会会长丁鹤林告诉记者,“团队长期为没有排练场所而苦恼,这些年,得到何园的支持,每周日下午,票友们能在何园蝴蝶厅小剧场吊嗓、排练,切磋技艺,演唱水平大大提高。以前演出机会极少,如今在小剧场排练、演出机会每年近50场,演出不怯场了,演唱水平提高很快。施贤良、张甫太等票友演唱的节目还上了央视呢!”

艺术与生活可以相互塑造,小剧场作为艺术表现形式的载体,不仅承载了演出,更是让热爱文艺的人能近距离接触艺术,在艺术的陪伴中迸发出精神火花,照亮自己的生活。

不仅是演出区域,小剧场更是一种精神象征

小剧场为观众打开了心灵之门,也为广大艺术家打开了自我思考、探索无限可能的空间。在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柯军眼中,先锋和小剧场相伴相生。“剧场不仅可以欣赏艺术,一旦很多人聚集在这里共同思考,舞台就增添了哲学意味。”

小剧场戏剧运动最早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是西方戏剧反商业化、积极实验和探索的产物。而中国小剧场戏剧运动则以1982年导演林兆华将小剧场话剧《绝对信号》搬上首都戏剧舞台为开端。在随后的几年中,小剧场戏剧的影响悄然渗透于全国各地,而南京一直走在前列。

1989年4月,南京举办了第一届中国小剧场戏剧节。那是当代中国第一次以“小剧场戏剧”命名的戏剧节,当时由中国戏剧家协会和南京市文化局联合主办,南京市话剧团承办,全国共有十个剧团参加展演,上演了《绝对信号》《童叟无欺》《屋里的猫头鹰》《火神与秋女》等16个剧目,并展开了一场关于小剧场美学的讨论。这次戏剧节后来被视作“中国话剧史上的一次救亡行动”。

“当年,新街口有一个百花书场,有四五百个座位。我找了影剧公司领导,把书场借了过来。南京市话剧团也成了当时全国唯一有专用小剧场的话剧院团体,小剧场戏剧节就在那里举办的。”著名剧作家、当年戏剧节策划人之一赵家捷回忆道。

他认为,小剧场戏剧就其本质而言,属于非营利性戏剧。剧场小,票房收入少,靠票务收入维持剧团的生存几乎是不可能的。小剧场存在的任务就是创新和探索,这种探索,包括题材、主题、戏剧思想和表现方法,向传统的戏剧挑战。“小剧场戏剧在中国,还有一个很大的作用,就是培养观众,提高观众的审美意识。”他说。

拉近了观演距离,小剧场更适宜进行小规模的探索和实验。当下,更多青年编剧、导演、演员也纷纷加入小剧场行列,开拓他们的艺术之路。

上海昆剧团的俞鳗文是近年来曝光率很高的一位优秀青年导演。连续六届上海小剧场戏曲节,几乎都有她的作品参演。这位以小剧场话剧出道,后又切换到小剧场戏曲的青年导演,尤其在西方经典文学的东方化和中国古典故事的当代化方面,有着鲜明的个人风格。她的作品诸如《夫的人》《望乡》《流光歌阕》《宴祭》《桃花人面》等,亮相过全国各地的小剧场戏曲节。“于我而言,小剧场不仅是演出区域的空间,它更应是创作维度的空间。所以,小剧场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护航着我去求索戏曲的可能性,可能性即是生命力。”

90后南京姑娘俞思含,前年入职江苏省戏剧文学创作院,成为一名职业编剧。“小剧场对年轻人来说太重要了。”俞思含说,自己从大二就开始创作剧本, 8个戏曲剧本中有6个都是小剧场作品,并且都成功孵化,被昆剧、越剧、婺剧、粤剧、河北梆子等剧团搬演。俞思含坦言,小剧场给了她十分自由的创作空间,少了束缚,多了更多的可能性。“一个年轻编剧,只有当自己的作品不断从案头搬上舞台,才能获得综合能力的提升,才会增强自信。毕竟大剧场、或者重点剧目给年轻人的机会太少了。”如今,从小剧场越剧《僧繇》到《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俞思含在原创越剧小剧场作品的道路上不断出彩。

对一座城市而言,小剧场意味着什么

如果说大型剧院是文化动脉的话,小剧场就是文化生活中的毛细血管。小剧场兼具灵活性、多样性,是一种“文化社区店”的概念,即小剧场作为大型剧场的补充,可以深入到各个城市区块当中,比如可以在商业体,可以在景区,也可以独立存在,这就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剧场群落。

江苏省城乡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高级工程师崔曙平表示,在城市规划中虽然没有对小剧场等文化设施配置的硬性要求和规定,但全球众多知名艺术之都如巴黎、柏林、伦敦、维也纳、罗马、米兰、纽约等地,都有诸多小剧院散落在城市一隅。事实证明,这些小剧院不仅成为了城市文化特色和城市魅力的重要构成,更融入了当地市民的文化生活,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回到国内,北京、上海、成都等很多城市,也有着星罗棋布的小剧院。1995年北京人艺小剧场建成后,小剧场话剧开始如火如荼地发展,甚至影响到流行文化。同年,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小剧场、D6空间的建成使用,成为上海一道独特风景线。去安福路看话剧成为上海青年的一种时尚文化。

除了上述这些演出院团自建的小剧场外,近年来各种独立运营的小剧场也纷纷涌现:北京的繁星戏剧村,散落苏州老城各个古街巷的评弹馆,全国各地的德云社,近两年专注小剧场戏曲的上海长江剧院,以及类似上海静安区的新型小剧场街区……

南京近几年诞生的小剧场也如雨后春笋,长江路附近的1913小剧场,城北下关地区的白云亭艺术中心,老门东、熙南里等。去年10月,有着近百年历史的南京大华大戏院改建推出小剧场,短短3个月,这里陆续上演了11部国内最具代表性的小剧场剧目。今年,大华大戏院的小剧场将推出4个演出季,不但会邀请全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来此演出,还将专门给高校学子展示青春才华的舞台和机会。

不过,小剧场虽日趋火爆,它的生存与运营仍面临困境。

在资深戏剧制作人萧雁看来,小剧场做好并非易事。据她所知,最近南京有好几家小剧场,因疫情原因,支撑不下去而关闭了。萧雁坦言,其实小剧场的成本并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低,“一家小剧场通常人数在300以内。超过3万块一场成本的演出,就无法支撑了。但实际上3万块一场,除了业余的学生爱好者之外,根本请不来优质的专业团队。”

如何经营好一家小剧场?“小剧场做的是‘分众’而不是‘大众’,只靠卖票肯定不行的。做城市小剧场,要有立体型的经营。”结合自己多年来运营小剧场的经验,萧雁指出,仅仅靠城市里的“文青”爱好者,不足以支撑小剧场运行,必须与文旅相融合,让越来越多的普通人走进小剧场,做好“戏剧 ”。

萧雁提出了“小而精”的小剧场思维。近年来从事的演出项目中,苏州沧浪亭的实景演出《浮生六记》让她别有感慨。这场演出是以商业运营的小剧场思维来做的,这部只有4位演员的实景演出,让昆曲“活”在了美丽的园林里。“好的小剧场可以搅活一个城市的戏剧氛围,城市离不开这样的空间。”

如今,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关注“小剧场”概念,认识到它对于一座城市的文化意义。据悉,从去年开始,南京秦淮区计划用3年时间推动小剧场布局,围绕小剧场的空间规划,重点打造秦淮河畔小剧场群和太平南路演艺集聚区,将秦淮河畔的文博场馆、园林景点、历史街区等近30处载体打造成小剧场群。

萧雁说,现在一提小剧场,许多人想到的都是戏剧类演出,其实像上海笑果文化脱口秀等形式,可以给我们一定的启示,即如何打开多元化的小剧院市场。“另外,从全世界范围而言,很多国家会对小剧场和艺术家进行各种形式的补贴。如今政府类艺术基金类大多面向体制内院团,扶持的都是大制作。对于本土的小剧场,期待政府将来也进行适当的补贴与扶持。”

“江苏是一片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地方,适度建设一些小剧院、小型美术馆、小型博物馆等文化设施,对于丰富市民文化生活,满足创新创意人才多元化的文化消费需求,是非常有益的。”崔曙平说。(高利平 顾星欣 实习生陈姝楠)

来源: 新华日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