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的唐三藏这样的称呼怎么来的(唐僧的身份与消失的犀角)

《西游记》的构思相当巧妙这部小说一则把西行诸国的风土人情强行拉平,西牛贺洲各国的语言、穿着、建筑、饮食等等与南赡部洲的大唐毫无二致,统统都是大唐的“西域分唐”,二则采取了“堆积木”的叙事方式,一个版块一个版块地堆积过去,各个版块之间的关系不大,宝象国、朱紫国、乌鸡国等发生的故事各自独立,彼此互不影响不大,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作者的写作因此,尽管吴承恩《西游记》篇幅既长,情节很多,容量极大,但情节发展比较顺畅,处处细节照应极佳,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唐僧的唐三藏这样的称呼怎么来的?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唐僧的唐三藏这样的称呼怎么来的(唐僧的身份与消失的犀角)

唐僧的唐三藏这样的称呼怎么来的

《西游记》的构思相当巧妙。这部小说一则把西行诸国的风土人情强行拉平,西牛贺洲各国的语言、穿着、建筑、饮食等等与南赡部洲的大唐毫无二致,统统都是大唐的“西域分唐”,二则采取了“堆积木”的叙事方式,一个版块一个版块地堆积过去,各个版块之间的关系不大,宝象国、朱紫国、乌鸡国等发生的故事各自独立,彼此互不影响不大,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作者的写作。因此,尽管吴承恩《西游记》篇幅既长,情节很多,容量极大,但情节发展比较顺畅,处处细节照应极佳。

问题是,仔细读《西游记》,还是能发现一些生涩不能前后照应的地方。这些问题有的可能是为了形成戏剧化的冲突而有意设置,有的可能作者不认为是问题,有的确确实实安排不妥,我们罗列出来一些可以视为“穿帮”的地方,请读者自行判断。

(一)“贞观十三年”问题

在小说中,唐僧于贞观十三年从长安出发,十四年后,贞观二十七年,他终于取得真经,回到长安:

三藏道:“总记菩萨之言,有十万八千里之远。途中未曾记数,只知经过了一十四遍寒暑。日日山,日日岭,遇林不小,遇水宽洪。还经几座国王,俱有照验印信。”叫:“徒弟,将通关文牒取上来,对主公缴纳。”当时递上。太宗看了,乃贞观一十三年九月望前三日给。太宗笑道:“久劳远涉,今已贞观二十七年矣。”

不过,贞观这个年号总共使用了二十三年,在中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贞观二十七年。

这还只是小问题,作为小说,虚构出一个贞观二十七年也可以。至于为什么一定要违背虚构出贞观二十七年,在后文分析唐僧取经原因时候还会讲到。但《西游记》中却频繁出现“贞观十三年现象”,这应该是在情节设计时未能协调所导致的。

小说里,唐僧的父亲是陈光蕊,唐太宗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陈光蕊进京赶考,最后中了状元:

彼时是大唐太宗皇帝登基,改元贞观,已登极十三年,岁在己巳,天下太平,八方进贡,四海称臣。忽一日,太宗登位,聚集文武众官,朝拜礼毕,有魏征丞相出班奏道:“方今天下太平,八方宁静,应依古法,开立选场,招取贤士,擢用人材,以资化理。”

贞观十三年还发生了许多事,比如“袁守诚妙算无私曲 老龙王拙计犯天条”,魏征梦斩泾河龙王,唐太宗地府还魂,也是在本年。与陈光蕊有关的事情也有一件,就是他的儿子玄奘在长安城演经:

贞观十三年,岁次己巳,九月甲戌初三日,癸卯良辰。陈玄奘大阐法师,聚集一千二百名高僧,都在长安城化生寺开演诸品妙经。

当年九月望前三日,蒙唐王与多官送出长安关外,西游正式开始。

在同一年里,未婚的父亲进京参加科举,而他的儿子已经名声在外,能够讲经说法——这样的安排绝非合理。至于一定要把这两件事情挤到一起来的原因,很可能是这样:

按照小说中的时间表,唐僧出生时是隋炀帝大业四年,十年之后隋朝就灭亡了。如果把陈光蕊写成在隋朝参加科举后即朝代更替,唐僧似乎就成了先朝大臣之后,做“御弟”就有些尴尬。所以就干脆闭着眼睛,把陈光蕊写成参加唐朝科举了。

(二)时严时不严的天庭律令

魏征梦斩泾河老龙,是因为泾河老龙不按玉帝旨意下雨。袁守诚当时说的话铿锵有力:

守诚犹公然不惧分毫,仰面朝天冷笑道:“我不怕!我不怕!我无死罪,只怕你倒有个死罪哩!别人好瞒,只是难瞒我也。我认得你,你不是秀士,乃是泾河龙王。你违了玉帝敕旨,改了时辰,克了点数,犯了天条。你在那剐龙台上,恐难免一刀,你还在此骂我?”

这样看来,天条非常严格,行云布雨之事由玉帝亲自下旨,不得违反。哪怕有一点点和旨意不同,都必然会被监察出来,直接负责的龙神会有性命之危。

那么问题来了,在车迟国斗法的时候,雷神等也没有按照玉帝旨意行事,怎么就没有一点点后续呢:

行者又将前项事说了一遍,道:“你们怎么来的志诚!是何法旨?”天君道:“那道士五雷法是个真的。他发了文书,烧了文檄,惊动玉帝,玉帝掷下旨意,径至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府下。我等奉旨前来,助雷电下雨。”行者道:“既如此,且都住了,同候老孙行事。”果然雷也不鸣,电也不灼。那道士愈加着忙,又添香、烧符、念咒、打下令牌。半空中,又有四海龙王,一齐拥至。行者当头喝道:“敖广!那里去?”那敖广、敖顺、敖钦、敖闰上前施礼。行者又将前项事说了一遍,道:“向日有劳,未曾成功;今日之事,望为助力。”龙王道:“遵命!遵命!”

车迟国斗法

这时候天庭众神就唯孙悟空马首是瞻,毫不担心违反玉帝敕旨的后果。是孙悟空的话比玉帝管用,玉帝不敢拿他怎么样,还是这次犯事的神仙比较多,法不责众?如果虎力大仙等三个妖怪像袁守诚一样对雷神等众说:“你们犯了天条。你在那剐龙台上,恐难免一刀”,那倒有趣了,雷神、龙神等等会怎么办?

天条就好像是为那些实力不够的小神专设的,如果实力强,不说克了点数,就像车迟国事件一样玉帝有旨意而龙神点滴不下,其实也可以?

(三)李天王的态度

第五十一回里,玉帝曾经允许挑选几员天将去捉拿独角兕大王,孙悟空希望托塔李天王与哪吒太子助他,因为“他还有几件降妖兵器,且下界与那怪见一仗,以看如何”。到了金皘山金皘洞,李天王对孙悟空说“大圣素知小儿哪吒,曾降九十六洞妖魔,善能变化,随身有降妖兵器,须教他先去出阵。”这时候两人已经有过交谈了。

但到了第八十三回《心猿识得丹头 姹女还归本性》又说:

金星见宫门首有个童子侍立,那童子认得金星,即入里报道:“太白金星老爷来了,”天王遂出迎迓,又见金星捧着旨意,即命焚香。及转身,又见行者跟入,天王即又作怒。你道他作怒为何?当年行者大闹天宫时,玉帝曾封天王为降魔大元帅,封哪吒太子为三坛海会之神,帅领天兵,收降行者,屡战不能取胜。还是五百年前败阵的仇气,有些恼他,故此作怒。

为什么第五十一回里不计较五百年前败阵的仇气,第八十三回反而想起来了?这是为了安排李天王责怪孙悟空诬陷、绑起孙悟空的情节,为了照顾后文的效果,安排得刻意了一些,显得有些生硬

(四)白龙马究竟会不会说话

白龙马会说话吗?按照作者的意思,最好是不会说话。所以观音把小白龙变成龙马时是这样的场面:

菩萨上前,把那小龙的项下明珠摘了,将杨柳枝蘸出甘露,往他身上拂了一拂,吹口仙气,喝声叫“变!”那龙即变做他原来的马匹毛片,又将言语吩咐道:“你须用心了还业障,功成后,超越凡龙,还你个金身正果。”那小龙口衔着横骨,心心领诺。

菩萨吩咐它,它都只能“心心领诺”,很显然不会说话。后来的情节之中,白龙马的表现和凡马没有什么区别。猪八戒发牢骚,它不参与,沙僧牵着它走,它就乖乖地走。在灭法国,贼从旅店偷走了唐僧等师徒四人住着的大柜子,牵走了白马。巡城总兵和东城兵马司赶走盗贼,总兵一看,马是好马,就“骑上这个白马,军兵进城”。白龙马果然任凭他骑,真是匹性情温顺的好马。

如果从头到尾一句话不说也就罢了,偏偏作者又让白龙马说了两次话。

一次是白龙马劝猪八戒去花果山找回孙悟空:

那白马认得是八戒,忽然口吐人言,叫声“师兄!”这呆子吓了一跌,扒起来往外要走,被那马探探身,一口咬住皂衣,道:“哥啊,你莫怕我。”

第二次说话是在朱紫国。孙悟空喊猪八戒去等半盏马尿,许久白龙马都不尿,孙悟空过去看时,它跳起来厉声高叫道:

“师兄,你岂不知?我本是西海飞龙,因为犯了天条,观音菩萨救了我,将我锯了角,退了鳞,变作马,驮师父往西天取经,将功折罪。我若过水撒尿,水中游鱼食了成龙;过山撒尿,山中草头得味,变作灵芝,仙僮采去长寿。我怎肯在此尘俗之处轻抛却也?”

这时候你神气了,总兵于众目睽睽之下骑到你身上的时候,你怎么没把他撅下来?你又不觉得总兵是个尘俗之人了?实在不行,你变个人形、变个龙身也行啊,就这么被他一摇一摇骑走了……

(五)犀牛角哪去了

在金平府,这时候已经离灵山很近了,一共一百回,这时候都第九十二回了

结果在金平府遇到了偷灯油的三只犀牛精。偷油就偷油吧,也就是贪了点百姓的钱财,罪不至死,反正它们在金平府青龙山玄英洞住了千年了,年年假装佛像扰乱金平府,也没见哪个天兵天将来把它们灭了。但是它们把唐僧卷走,意图不轨,那就是死罪

孙悟空一下子得了六只犀牛角:

“四位星官,将此四只犀角,拿上界去,进贡玉帝,回缴圣旨。”把自己带来的二只:“留一只在府堂镇库,以作向后免征灯油之证;我们带一只去,献灵山佛祖。”

孙悟空本来给灵山佛祖准备了一点点礼物,就是辟寒的犀角。结果到了灵山,这犀牛角没在提起了——在古代,犀角相当名贵,何况还是活了上千年的妖犀的角,不知道有多少妙用,相当于一笔横财。如果献给佛祖,不就没了“无字真经”那档子事了吗,不就不用唐僧把唐太宗赐下的紫金钵盂送给阿傩、伽叶二尊者了吗?

这个珍贵的犀牛角去到哪里了呢?

可能吴承恩写着写着,就把这茬忘了吧……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