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商帮的精神(天下第一商帮秦商)

打开支付宝首页搜“622161216”领红包,每天最高可领99元,领到大红包的小伙伴赶紧使用哦

秦商曾是“天下第一商帮”

“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娃娃热炕头。”舆论普遍认为老陕守土恋家,宁可受穷也不愿出门闯荡。然而,在历史上,特别是在周秦汉唐,陕西是中国乃至世界经济和商业中心,陕西人有着悠久的经商传统。

天下第一商帮的精神(天下第一商帮秦商)(1)

在中国,晋商,徽商的故事广为流传,但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是,在晋商,徽商之前,秦商曾被誉为天下第一商帮。

天下第一商帮的精神(天下第一商帮秦商)(2)

陕西是中国文明的发祥地,也曾经是世界经济和商业的中心。但自从宋代之后,这片古老的黄土地逐渐沉寂。陕西人在中国的商业历史上曾经有着辉煌的成就。秦商因其历史悠久,影响力大等因素,被人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批“西部牛仔”。

天下第一商帮的精神(天下第一商帮秦商)(3)

自秦至清的几千年里,陕西商人的足迹踏遍了大江南北,形成了以泾阳、三原为中心,以西北、川、黔、蒙、藏为势力范围,输茶于陇青、贩盐于川黔、鬻布于苏湖、销烟于江浙的名震全国的商业资本集团,在中国经济史上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并形成了独特的商业文化。

天下第一商帮的精神(天下第一商帮秦商)(4)

明清时期,陕西泾阳是中国西部“商务总汇”、“金融中心”,号称“陕西小长安”、“中国西部华尔街”,对我国西部经济在明清时代的发展发挥过巨大的历史推动作用。

陕西商人的八大影响

西北大学李刚教授研究陕商30多年,为我们揭示鲜为人知的当年陕西商人的八大影响。

1、茶马古道

天下第一商帮的精神(天下第一商帮秦商)(5)

中国历史上第一条茶马古道——陕甘茶马古道,是陕西商人踩出来的。明代初年,明政府为了安抚边疆,在陕西实行被视为基本国策的“茶马交易”政策,将陕西紫阳县茶区(包括今天安康、汉中地区)所产的茶叶经汉中、凤翔、平凉、天水、两当、徽县贩运到甘肃、青海,在秦岭巴山的崇山峻岭中开辟了连接东西,衔接丝路的陕甘茶马古道,明代每年将35万斤,清代每年将1100万斤陕西茶叶通过这条古道运送西部各地,为实现中国历史上的 “用绿色换和平”“用绿色保和谐”的政策畅想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2、康定情歌

天下第一商帮的精神(天下第一商帮秦商)(6)

这首脍炙人口的民歌是陕西商人咏唱的。明清之际,在康定做生意的主要是陕西商人。康定泸河南岸的陕西街仅做茶叶生意的陕西商人就有80多家。陕西商人长期垄断着康定的茶叶贸易,每年将川南雅安、名山、射洪等县的茶叶4500多万斤,靠背到了拉萨,从而踩出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条茶马古道——康藏茶马古道。那一首优美的《康定情歌》就是陕西商人用陕西文化 “张家大哥爱上李家大姐太阳端端的照在康定城上”在康藏茶马古道上唱出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天下第一商帮的精神(天下第一商帮秦商)(7)

作为国酒代表的“茅台酒”是陕西商人贡献给世界的物质文化遗产。当年陕西商人聚集贵州省仁怀县茅台村贩自贡的盐到云南、贵州,史称“盐走赤水河,秦商聚茅台”。在那里贩盐的陕西商人为贵州无好酒所困,就回到了自己的故乡陕西凤翔柳林镇,找到一个姓田的陕西酒师,带着“西凤酒”的配方,到茅台村,用西凤酒的配方加赤水河的水,经九次勾兑创造了著名的“茅台酒”,但是叫“茅台烧锅”,1915年巴拿马国际赛会获金质奖,才改名为“茅台酒”,成为国酒的代表。不仅茅台酒,包括全兴酒、郎酒在内的川酒大部分都是陕西人留下的历史遗产。

4、走西口

天下第一商帮的精神(天下第一商帮秦商)(8)

明代中叶,项忠赴陕开放陕北边墙,准允陕西延绥镇沿长城各地军民出长城各关口,开垦长城外的禁肯土地,这就是历史上轰轰烈烈“走西口”的开始。到清代乾雍年间形成高潮,20多万陕西商民出关口,闯关外,开发了富饶的河套平原,使“天下黄河富宁夏”成为西部最壮丽的景色,而后又继续朝西走,开发了河西走廊和新疆,连乌鲁木齐最早的称谓“红城子”都是陕西人命名的。这一连绵四百多年的 “走西口”西部初期开发浪潮,是陕西人一手描绘的历史画卷,才使那一首苍凉的 《走西口》“常言说 树挪死来人挪活,又不是哥哥一人走西口,啊亲亲,我挣上七斗八斗 就朝回走”传遍了大半个中国。

5、天下会馆数陕西

天下第一商帮的精神(天下第一商帮秦商)(9)

有史料记载和实物佐证的274所会馆是陕西商人留下的最丰厚的历史遗产。为了祭神灵,聚乡亲,陕西商人将陕西的“四合院”盖到祖国各地,使明清中国商界盖会馆最多的是陕西商人,仅河南一省就有46所,遍布中原大地,现在全国作为文化景点开放的山陕会馆或陕西会馆就有64所,有利佐证了陕西商人在各地的活动。建造于乾隆年间的成都陕西会馆,就是陕西商人背着一口袋一口袋陕西渭南的黄土经千里巴蜀古道才建造而成的,这一壮举感动了当地的四川人,便把陕西会馆所在的“芙蓉街”改名为“陕西街”,使这座美轮美奂的陕西会馆解放后长期成为成都市人民政府的办公地。

6、江南名园

天下第一商帮的精神(天下第一商帮秦商)(10)

陕西商人在明政府对陕西实行的 “食盐开中”政策引导下,输粟换引,粮食到边关换取最能生利的“淮引”,然后下扬州贩盐,使扬州成为陕西商人的第一个殖民地,快活林。当年在扬州贩盐的陕西商人有五百多人,他们在扬州修建了华丽无比的“陕西会馆”,扬州的许多今天熠熠生辉的文化景点:张园、个园、蜀岗、溉园、康山别墅都是陕西人的产业。

7、扬州瘦马

天下第一商帮的精神(天下第一商帮秦商)(11)

陕西商人腰缠十万下扬州,推动秦淮河畔以“养瘦马”为主要内容的服务业的兴起。历史上叫 “构置别室”。陕西人把要来的媳妇称为“买来的马”,扬州女子小巧玲珑,娇俏依人,被冠之以“瘦”,这就是扬州“瘦马”的由来。

8、十娘沉箱

天下第一商帮的精神(天下第一商帮秦商)(12)

明代以来秦淮河畔第三产业的繁荣,是陕西商人一手促成的。明人冯梦龙编撰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李甲把杜十娘卖给了商人孙富,孙富就是以陕西商人为原型创作的。

财富神话:你不知道的秦商那些事儿!

1 是谁发现了丝绸之路?


公元前216年,一个叫乌式倮的秦国商人,向秦国索要了一批丝绸,与其氏族首领交换牛羊,其首领又用这些丝绸,与盘踞在河西走廊的塞人和月氏人交换他们从中亚细亚和罗马人手里获得的金币。秦始皇敏锐地观察到其中蕴含的历史机遇,推动了这一交换的发展,从那时候起,就架起了陕西通往西域丝绸之路的桥梁。

2康百万为什么要在泾阳烧掉百万斤棉花?


明初,河南著名商人“康百万”,在陕西泾阳贩卖棉花。由于时间过期,康百万一气之下,将一百多万棉花在泾河河畔举火焚烧,康“百万”以此得名。那时的泾阳是“西部棉布加工改卷中心”,那时漂染布匹将泾河水都漂白了。

3 永乐皇帝为什么赐匾给陕商?


明初,一个叫伍少西的陕西商人,在扬州开皮货店。因泾河水是熟制皮张的最理想水源,成为“西部皮毛加工中心”,所以伍家的皮货深得明太宗永乐皇帝的喜爱并赐予金匾。

4为什么光绪皇帝靠吸“泾烟”解烦忧?


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光绪皇帝随慈禧太后逃往西安,那时泾阳是西部“水烟加工中心”,西狩路上,光绪皇帝心情烦闷,不时端着水烟袋,一口口抽着泾阳的“兰烟”。

5 慈禧太后为什么要认安吴周莹为义女?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慈禧太后西狩西安,家居泾阳安吴堡的吴氏周莹,买了五头奶牛供慈禧太后第二天饮用,并向朝廷捐资70万两白银。慈禧太后感慨地说“还是陕西人与朝廷是一心啊!”

6陕西商人为什么要背家乡的黄土到成都?


清代乾隆年间,陕西商人欲在成都建一所会馆,作为他们聚乡情、议商事的家园。可当地人刁难陕商,陕西商人纷纷回到自己故乡,背着一口袋、一口袋的家乡黄土,填平了水潭,在此基础上盖一所美轮美奂的“陕西会馆”。

7以泾阳为中心的陕西商帮为什么会衰落?


陕西商人活动的明清时期,是中国社会遭遇“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社会转型时期。陕西商人的脚步已走到上海、佛山、福州,接触到海洋文明气息,在但他们没有勇敢的走向海洋,在陕甘回民起义的打击下,由于自身商业文化的缺失导致了最终的衰落。

8为什么要在泾阳重建“大西安北部中心”?


丝绸之路是连接欧亚大陆的“黄金之路”,处在丝绸之路“大地原点”的泾阳,是明清时期西部的商务总汇和金融中心,以其区域和资源优势创造了五百年商业的辉煌,谱写了明清之际的“财富神话”。在现在“建设西咸新区”和“把西安建成国际化大都市”的新时期发展目标下,泾阳际遇了和明清时期一样的发展条件。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再造泾阳雄浑风貌,着力于打造泾河新城“大西安北部中心”,对于提升当地文化影响力和美誉度,拉动关西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并融入“丝路经济圈”,都有着重要意义。

秦商的 没落

天下第一商帮的精神(天下第一商帮秦商)(13)

 一个商帮的背影

秦商曾经的荣耀在今天显得多少有些落寞

《资治通鉴》上讲“关中沃野富饶,乃帝王之居”,十三个王朝在此建都的历史给关中及陕西留下了灿烂文化,但帝都文化的单一印象实际上又遮蔽了文化的多种样态,天下第一商帮文化难以被正视。中国古代素有“士农工商”四民之分,商人地位等而下之,商业文化也就很少被书写于正史之中。唐以后,陕西在中国文化版图上不被边缘化,文化领导权的丧失后,陕商文化愈加远离了人们的视野。

天下第一商帮的精神(天下第一商帮秦商)(14)

秦商勃兴于明初,衰败于清末。清末一系列的社会动荡给陕商造成了毁灭性的影响,渭北各县陕商财富几乎被掠夺一空。清军入陕作战后,征粮派饷,陕商积累百年的财富被搜罗殆尽。当此之时,胡雪岩正鞍前马后为左宗棠及湘军筹措物资,帝国第一红顶商人正逐渐引领徽商走向高峰。土焦瓦砾上的陕商荣耀从此淹埋。

天下第一商帮的精神(天下第一商帮秦商)(15)

秦商之所以被淡忘,与其环境与发展态势也有关系。曾有人对此有精彩论述:

徽商富而好儒,广修书院、学堂,当地形成一股儒商之风,当了官的商人会扶持商人,这便形成了既商且儒的徽商;

晋商不喜做官,其优秀的子弟多去继承祖业经商,其次做胥使,中材以下的子弟才去读书应试,其中还有中了进士回去经商的,这也让晋商的智力得到提升,形成一个精明的商业团队。

反观秦商,相当一部分出身农家,他们在取得商业利润后并不是扩大经营规模,而是购田置地,修建住宅。这在农业经济条件下也许不算坏事,一旦社会出现变革,进入激烈的市场竞争,这一特点就是致命的弱点和缺陷。

来源:干部决策参阅,致谢!

免责声明: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传递更多优质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声明:我们尊重原创并注明来源,本文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立即删除。

陕北故事投稿邮箱:904340982@qq.com

小编EMAxiaopan

新浪微博:@陕北头条


感谢阅读,收藏、转发。欢迎大家踊跃投稿,评论区说出对文章的看法,小编会认真看大家的意见,及时做出调整。让“陕北头条”更加完善、积极健康、正能量满满。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