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林贾平凹(唐小林给贾平凹挑刺扎了自己的手)

唐小林给贾平凹挑刺扎了自己的手,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唐林贾平凹?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唐林贾平凹(唐小林给贾平凹挑刺扎了自己的手)

唐林贾平凹

唐小林给贾平凹挑刺扎了自己的手

丰阳玢子

本来文学批评是为了提高读者的鉴赏能力的一项助读活动,然而有的评论家却以挑刺为能是随意褒贬作家,失去了评论的初衷。反而为读者嗤之以鼻。比如唐小林批评贾平凹就有些挑拨是非,故意为之。

贾平凹的散文里,有这么一段叙述:婶娘带“我”在那一年正月去探望父母这一段,说二人来回要走四百里地。

唐小林批评说这样远的路,一般大人也得走好几天,小孩子能走得下来、吃得消吗?唐小林这就是明显的故意给贾平凹挑刺。四五百里一般是虚指。“走四五百里”唐小林说小孩走不动。这是故意给贾平凹挑刺哩,一般说走几百里也可能是乘汽车,乘船。比如人们常说“商洛到新疆要走七八天”肯定就是坐汽车么。商洛人还说“你走了几天鸡没人喂。”几天是个虚数,不是实指。看文章要结合语境和上下文的内容,不能把一句话单独拉出来分析。中国文学里使用虚指比比皆是。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按照唐小林的挑刺思维难道要爬到庐山瀑布顶端拉尺子一直拉到瀑布底部,看到底是几千尺,万一只有2999尺呢?唐小林是不是要说李白欺骗读者,胡吹哩。

唐小林读小说的这种心态就是唯恐天下不乱,唯恐作家不出错。用商洛人说就是在鸡蛋里挑碎骨头。唐小林这样去评论作家的文章,我要怀疑他的治学态度了。

“少年时期我上山砍柴,挑百十公斤的柴担在山道上行走……”以前,有的成年男性农民可以达到这种水平,但少年至多能挑百十斤而已,贾先生恐非膂力过人,应不例外。贾平凹这里写的“百十公斤”也是虚指,“百十公斤”只十几公斤,一个小孩能上山砍柴,十公斤,二十公斤还是能掂得动的。汉语语法里有词语的用法是偏前或者偏后指代。比如“我一顿能吃两三碗饭”这里可能是两碗也可能是三碗。要看说话的对象。老者可能就是两碗,小伙子可能就是三碗。

还有唐小林指责说《山本》里的把字句是病句。岂不知汉语有约定俗成一说,也就是商洛人约定俗称的说法对广州人来说可能就是错误的,但是在陕西就是正确的,大家都能理解的。比如唐小林说《山本》里“这一刀把老魏头没砍死。”是病句,在商洛人看来,这就是很平常的说法,没有一点错误。如果这算错字那最近央视播出的商洛作家陈彦的《装台》里边的错误更多。唐小林估计要点灯熬油的戴着眼镜去挑了。

比如商洛人经常说“你这挨刀的死哪去了?好几个月都没见你怂货。”这是商洛人爱一个人,想一个人的普遍说法。要唐小林来分析,可能就要说“挨刀子了肯定就受伤了,就是去医院打破伤风治疗了,肯定看不了么。”其实一刀也没有挨。商洛大人还骂小孩“你这乃炮子的。”也是恨铁不成钢的意思,并不是真的让炮弹打了。

中国语言博大精深,甚至一个村里都有上河人,下湖人说话不同的语音。而贾平凹正是灵活运用了商洛的当地方言,唐小林咋能看得懂听得懂呢。我还把唐小林叫蛮子呢,不知老唐知道蛮子的意思不?

综上所述,唐小林早彻底看懂贾平凹的小说还需要下一番功夫,最好拜我为师,来商洛跟我学习一两个月的商洛方言。或者看看我写的《商洛方言拾趣》里边有三百多个商洛方言,这样唐教授就不会信口开河了。免得下次给贾平凹挑刺时把自己的手扎得鲜血直流。

作者简介:丰阳玢子,商洛作家,在《延河》《陕西日报》等报刊发表文章多篇,著有《大墙红尘》《商洛方言拾趣》《玢子随笔》《玢子散文》等作品集五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