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是不是断代体通史(争议近两千年左传的作者)

左传是不是断代体通史(争议近两千年左传的作者)(1)

人们熟知《左传》,似乎也皆知《左传》的作者是左丘明;大约还知道,《左传》是和《公羊传》、《谷梁传》并列为解释孔子《春秋》的三传——不载于《春秋》,也不载于三传,就叫“不见经传”。

果真如此吗?

未必。这件事其实争议了已近两千年。

左丘明其人与其书。

《史记》记载了左丘明这个人。《太史公自序》说——

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使命,厥有国语。孙子臏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

这段话里说,左丘因为郁愤而写了一部书,这部书的名字叫《国语》;从时间排序上,左丘在屈原之后,非为春秋而当为战国时人。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里,再次说到了“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他接着说——

及如左丘明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论书册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这样来看,左丘是姓氏,明为名。古时有壸丘子林、吾丘寿王、梁丘贺等人,皆是以地为氏。现代有人认为,左丘是复姓。

左传是不是断代体通史(争议近两千年左传的作者)(2)

如果到此为止,一切皆无问题,只是左丘明的信息不够详尽而已。

但在《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里,又有两段值得注意的话。其一说——

于是谱十二诸侯,自共和讫孔子,表见《春秋》、《国语》,学者所讥盛衰大指著于篇。

其二说——

孔子明王道,……西观周室,论《史記》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七十子之徒口受其传指,为有所刺讥褒讳挹损之文辞不可以书见也。

鲁君子左丘明懼弟子人人异端, 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

第一段话,说他《史记》的“诸侯表”中,是自“周召共和”至孔子,依据《春秋》和《国语》,选择了一些大的事件列入。

第二段话,则讲,《春秋》是由孔子口述,七十个弟子记录而成的。左丘明担心这些弟子们不能尽记其详,所以专门写了《左氏春秋》,作为孔子《春秋》的补充。

照这个说法,左丘明成了与孔子同时或稍晚之人。而且,《左传》是这么来的。

这就出现了一个矛盾——左丘明是春秋时人还是战国时人。

别急,还有第二个矛盾。

《汉书﹒司马迁传﹒赞》说——

司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接其后事,讫于大汉。

这是说,司马迁所依据的,是左丘明的《国语》,而非《左氏春秋》——根本没提有这本书。

可是,同样在《汉书﹒司马迁传﹒赞》里,又说——

孔子因鲁史记而作春秋,而左丘明论辑其本事以为之传,又纂异同为国语。

这是说,左丘明与孔子同时,孔子写《春秋》,左丘明为之作《传》,剩下的边角余料,凑成了《国语》。

西汉严彭祖所撰《严氏春秋》,主要诠释《公羊传》,但其引《孔子家语﹒观周篇》说——

孔子将修《春秋》,与左丘明乘如周,观书于周史。归而修《春秋》之经,丘明为之传,共为表里。

这说的更加有鼻子有眼,孔子和左丘明似乎是很好的朋友。

《论语》里,似有他俩是好朋友的证据。《公冶长》云——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看起来,证据上也“互为表里”——左丘明与孔子同时;二人修好且观点相同;一起去周王室查看资料;回来后,孔子写了《春秋》,左丘明为其作了《左传》。

左传是不是断代体通史(争议近两千年左传的作者)(3)

史上对此质疑声不绝。

好像不是问题的问题,可自古以来,竟然质疑之声不绝于耳。

清初的朱彝尊写了一部《经义考》,草草列举了一些对于以上的不赞同意见,包括——

晋人王接;唐代啖助;宋人王皙;宋代大儒程颐;宋人刘安世;宋人林栗;宋人罗璧;宋人吕大圭;史载,王安石亦曾有专著质疑此事,可惜亡失了;明代罗喻义;清人尤侗等。

以上人的具体意见不必罗列,归纳起来如下——

第一,孔子《春秋》中说到的,《左传》中或没有。同样,《左传》中讲到的,《春秋》里也常没有。由此可见,此为不相干的两部书。

第二,《左传》以鲁哀公十四年猎获麒麟后八十年作结,此时孔子已逝近百年;又用秦官秦語,作此传之人,必不能与孔于同时,如果《论语》中说到的左丘明确有其人,当也不是写《左传》之人。

第三,《左传》中,对周、晋、齐、宋、楚、郑等叙述最详,对鲁反而简略,可知,其依据的,为前几国史册。书中按年月编次,当为后来学者所为。

第四,以《左传》解读春秋, 始于刘安之子劉歆。书中的“君子日”, 都为刘歆的話。《春秋》与《左传》之年月相附,则始于魏晋时杜预。这两部书,经过刘歆和杜预的“安置”,成为了经和传的关系。

清代中期学者刘逢禄作《左氏春秋考证》,从《左传》里,挑出不少刘歆对此书作伪的实例——

有的本来是一篇,被刘歆拆成两篇;有的原来书里没有,被刘歆加了进去;有的本来连续多年没有记载,却被刘歆把一些不相干的事情塞了进去;有的为了维持“凡例”的体例,宁可编些事情填充。

对于《论语》中提到左丘明,刘逢禄的见解是——

为《左氏春秋》者,则当时夫子弟子传说已异,且鲁悼已称谥,必非《论语》之左丘;其好恶亦大异圣人,知为失明之丘明。

他认为,写《左传》的左丘明,肯定晚于孔子百余年,观点也与孔子不同;他是那个失明的左丘,与《论语》中说到的并非一人,只是同名而已。

左传是不是断代体通史(争议近两千年左传的作者)(4)

康有为

再往后,就是1891年康有为所作《新学伪经考》了。他的主要观点是——

按照《史记》的《儒林传》,为《春秋》作传的,只有公羊、谷梁两家,没有左丘明。司马迁作《史记》多采用左氏的《国语》。如果左丘明为《春秋》作传,他怎么能不知道呢。《儒林传》讲六艺之学很明确,这是铁证。

《汉书﹒司马迁传》讲司马迁作《史记》依据《国语》;《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也说依据《国语》,都没说到有《左氏春秋》这件事。

刘歆并不博学,想借孔子的《春秋》创立自己的新学说以迷惑天下,于是看中了《国语》,削掉了周平王以前的记载,按照《春秋》编年,比附《春秋》,从中分出来一本《左氏春秋》。借西汉张苍、贾谊、张敞等名臣扩大自己的影响;又凭借王莽篡位后的权利,使天下人尊贵这部书。

《国语》原本藏于密室,只有司马迁、刘向等人看到了,外人很少看到。所以刘歆可以肆意篡改。他加进去了很多内容,比如少昊是黄帝的儿子;后羿寒浞篡权;少康中兴等等。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中,关于左丘明是孔子弟子的话,是刘歆篡改加进去的。

《国语》原来五十四篇。刘歆分出三十篇成为《左氏春秋》;剩下的他整理为二十一篇,成为现在的《国语》。

《论语》中说到左丘明,这也是刘歆篡改过的。

康有为原计划把他认为刘歆划入《左传》的内容,再复原回《国语》中去,并搞了一份《万木草堂丛书目录》,但后来发生的戊戌变法等事件,使此事没有完成。

康有为此书,引起了巨大反响,且后来发生了三件相关的事情——第一,1929年,钱穆出版《刘向歆父子年谱》,说康文中有二十八处不可通;第二,出版有《今古学考》的廖平,指康文内容剽窃自己成果;第三,瑞典著名汉学家高本汉1926年出版了《论左氏传之真伪及其性质》一书,一方面对康文表示不很信任,一方面从文本角度探讨了《左传》的真伪。

在康有为之后,曾任教于北京大学的崔适,写了《春秋复始》和《史记探源》两书。他认为,《公羊传》原名是《春秋传》,是唯一的《春秋》传,谷梁传和左传,皆为刘歆所伪造。他被认为是清末民初今文经学的代表,所以其观点不详做介绍。

左传是不是断代体通史(争议近两千年左传的作者)(5)

现代三种重要的观点

现代以来,对《左传》的研究正在继续,争议的声音仍在。这里面,有三种观点很值得关注。

第一种,前面说到的瑞典汉学家高本汉的观点。

他的《论左氏传之真伪及其性质》一书,最初由陆侃如和μ聚贤翻译成汉语出版,名为《左传真伪考》。此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从历史证据上考证《左传》之真伪;下篇从助词的文法分析上研究《左传》的性质。

客观地说,高本汉先生确实是著名汉学家,但其对古汉语及古史料的把握上论证《左传》的真伪,仍然是勉为其难了。他对康有为的观点,不很以为然,认为政治因素多于学术。他这个看法,不必多去考虑。

但是他从文本角度对《左传》进行研究,肯定是受到了同为瑞典人的语言学家索绪尔的启发和影响。在索绪尔之后,又有皮尔斯等学者提出了“符号学”的相关理论。赵元任于1926年,也提出了“符号学”的概念和理论。高本汉最早通过文本相似与差异研究《左传》,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本汉此书的下篇,分为三部分——

1,文法上证明《左传》非由鲁国人所作。

2,用《书》、《诗》、《庄子》、《国语》等比较《左传》文法,证明其自有的文法组织,非作伪者能凭空虚构。

3,用《左传》的文法来比较“前三世纪的标准文言”,证明《左传》是公元前四五世纪的作品。

他得出的一个最重要的结论是——

在周秦和汉初书内,没有一种有和《左传》完全相同的文法组织的。最接近的是《国语》,此外便没有第二部书在文法上和《左传》这么相近的了。

左传是不是断代体通史(争议近两千年左传的作者)(6)

第二种,顾颉刚的观点。

顾颉刚是上世纪初“疑古学派”的开山之人。他认为,“阴阳”、“五行”和“五德终始说”,创于邹衍,完型于董仲舒,光大于刘歆。他细溯了史上关于《左传》的争议,提出了自己的如下看法——

一是,司马迁写《史记》,只参考了《国语》而未参考《左传》。

二是,左丘明当为战国时人。

三是,不论《国语》和《左传》,都不是《春秋经》之传。

四是,《国语》和《左传》最初很可能是一本书,然后一分为二。

五是,把《国语》和《左传》一分为二的人,很可能是刘歆。

而且,刘歆很可能把一些原本不是《国语》和《左传》的内容加了进去,比如,通过“郯子说祖德”,证明少皞为黄帝之后;又证明“太皞即伏羲”等等。

六是,刘歆把《左传》说成是《春秋》之传,以增加其权威性。以此为据,作了《世经》,由此构成了“全史五德终始表”——太皞伏羲氏-共工-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少皞金天氏-颛顼高阳氏-帝喾高辛氏-帝挚-帝尧陶唐氏-伯禹夏后氏-商-周-秦-汉-新(王莽)。

顾颉刚不认为《左传》完全是托伪之作,只是其中有刘歆掺入的内容。他的主张是,辨伪存实,回归《国语》。

左传是不是断代体通史(争议近两千年左传的作者)(7)

顾颉刚

第三种,以徐中舒为代表的观点。

1962年,徐中舒写了《左传的作者及其成书年代》一文,是为其选注的《左传选读》的叙论。他的观点很有代表性,概括如下——

关于《左传》作者,他认为经历了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有一个叫左丘明的瞽史,与当时的太史同属于史官,其与孔子的年代相去不远,靠口语传诵历史。经过多年的复诵,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后一个阶段,由孔子后人子夏的门人或再传弟子整理成书,是为《左氏春秋》。

关于《左传》的成书年代,他考证认为,赵魏盟于漳水是大事件,子夏曾在魏国当官,《左传》未记载发生于公元前351年的这件事,所以,当成书于此年之前,且在前375年之后。

关于《左传》与《春秋》的关系,他认为应该没有直接关系,不仅是时间上有百余年的早晚,从内容来说,《春秋》是鲁国史,《左传》参阅了更广泛的史料,特别是晋与魏赵韩的史料。

关于《左传》的名称,他说,此为《春秋左氏传》之省称,当在班固作《汉书》时才有此名。

关于《左传》之真伪,他基本认同为真。他提到了自汉代开始的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之争,《公羊传》和《谷梁传》是秦皇焚书后,汉代经口述以隶书记录下来的,为今文;《左传》据称出自河间献王的私藏,以六国文字写成,此类称古文。今文学派认为古文书籍有托伪造假只可能,特别是伪古文《尚书》被发现后,《周官》和《左传》也被今文学派列为了重点怀疑对象。他说,汉代与东晋尚有区别,古文书籍造假还不厉害。

顾颉刚曾被人归入今文学派,因为他“疑古”。徐中舒先生话里话外也这样样认为,其实,他二人的关系很不错,顾颉刚反而就此称徐中舒为自己的“争友”。

至于《左传》中到底有无掺假成分,《左传》与《国语》是何关系,徐先生没有论及。但是他指出——

《左传》好预言因果休咎而以卜筮为验证,有很浓厚的迷信色彩。韩愈说:“《春秋》严谨,《左传》浮夸。”所谓浮夸就是指的这些前知的预言。

左传是不是断代体通史(争议近两千年左传的作者)(8)

徐中舒

到此为止,好像问题解决了,又好像没解决。《左传》与《春秋》无关,不与《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所谓解经三传,这一点好像解决了。但何以出现前面说到的作者时代及《史记》记述的矛盾呢?其实还没彻底解决。《左传》成书于战国时期,好像问题不大。但是单独成书还是与《国语》本为一书呢?没有解决,似乎后一种可能性更大,因为司马迁写《史记》的确只参考了《国语》。《左传》记史的真实性,总体上问题不大,因为有其他古籍可以互为印证,包括《竹书纪年》。但刘歆有没有掺进一些本不在内的内容呢?不能绝对否认。等等。

我们的历史够久远;传下来的古籍够浩繁。当我们回顾和解读历史的时候,参考一下前人的见解,包括“疑古”的发问,或许不是多余之举。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