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法造纸流程(上百道工序的古法造纸是怎么来的)

从秦岭山下的北张村到黔东南大山深处的丹寨县,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古法造纸流程?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古法造纸流程(上百道工序的古法造纸是怎么来的)

古法造纸流程

从秦岭山下的北张村

到黔东南大山深处的丹寨县

手艺人秉承着千百年来的古法技艺

制作着最古老的树皮纸

「 长安楮皮纸 」

公元105年,东汉元兴元年,蔡伦改进了造纸的技术,在后汉书《蔡伦传》中便有“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的记载,而利用树皮为原料造纸,历史更为悠久,但这种造纸的方法在史料记载中却少之又少,这也让北张村的楮皮纸成为了古法造纸的“活化石”。

「 加工过的构树皮 」

张逢学,是北张村现在唯一一位能够完整熟练掌握长安古法楮皮纸制作技艺的老艺人。2009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楮皮纸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

「 张逢学指导孙子张刚切翻 」

制作楮皮纸的原料是一种桑科植物,主要生长在终南山中,当地人称之为构树,这种树皮的采集季节不同所做成的纸张颜色也不同。

「 经过加工后的构树皮——翻子 」

洗瓤是造纸过程中最费体力且最需要忍耐力的一项工序,冬日里造纸匠们都会挽起裤腿站在冰冷的河中将树瓤中的杂质、石灰清洗干净,而夏天又要冒着高温顶着烈日,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可以说是形容洗瓤最贴切不过的了。

「 张逢学下河洗瓤 」

楮皮纸纤维素含量高,因此,纸白度一般要高于麻纸和竹纸,韧性好,质地也比麻纸绵软,常被称为“白棉纸”,亦有蝉翼冰肌的雅喻。

「 长安楮皮纸 」

每周一,是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的闭关时间,每到这个时候,文献修复室里,修复师们都会用一种特制的手工皮纸,修复着来自几个世纪前的文献书籍,这种皮纸与张逢学的楮皮纸格外相似,但它的产地却来自另一个地方,贵州,当地人称之为“石桥皮纸”。

「 中山图书馆 修复师正在修复古籍 」

石桥皮纸出产于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石桥村。王兴武是石桥皮纸的第十八代传承人。

「 正在捞纸的王兴武 」

涓涓细流,从山间汇集于此,变成溪河。山泉清澈甘冽,当它和构树以另一种形式相遇时,就是古法造纸中最上等的纸浆。

「 加工纸浆 」

每年过了梅雨季节,当地人都会去山上采集造纸原材料——构树皮。构树因为生长迅速,很难成才而被诟病。当人们发现构树皮可以用作造纸原浆时,它的价值才被凸显出来。

「 薄如蝉翼的石桥皮纸 」

用来修复古籍的石桥皮纸,必须经过120到工序。每一刀皮纸的重量也被严格控制在6两。薄如蝉翼但又不失韧性,因为具备这种特性,让“石桥皮纸”在2006年,选定成为了国家图书馆、故宫博物院的古籍修复专用纸。

敬请锁定深圳卫视本周五21:35

《温暖在身边-有志者·创》

古法造·南北皮纸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